宁波抱朴堂:(医案)中药治疗阳虚痛经
重剂姜桂附治疗阳虚痛经案两则
月事又来报道了,习以为常君莫笑
刺生雪糕猕猴桃,均系哀家心头好
砂钵硕拳揍我腹,千金麻袋坠我腰
五万大军壅两乳,气若游丝吊贱命
红糖姜茶止痛药,苟延残喘挂吊针
深恶痛绝几时尽?真个不来略紧张
呜呼哀哉还没挂,顾盼乞我“男友力”
“男友力”说俺不懂,多喝热水早睡觉
痛经何物?且不赘述,直呈病案,免得啰嗦。
案一(轻症):女,渠某,18岁。2019年4月15日 初诊
主诉:自初潮始旬月既月事至即腹痛
望诊:面色不华、唇淡,舌淡,苔薄少。天气稍凉,我着长袖长裤,患者着春季薄裙(未着丝袜),精神一般。
闻诊:声细,偶叹息(但不胸闷),未闻及口气
问诊:14岁初潮。周期21日左右,多5-7日净。来潮首日经色暗,腹痛,经量少,见血块。来潮后腰酸,耳鸣。平素喜食日料、冷饮,哈根达斯是心头爱,稍畏寒,易疲劳,胃纳可,二便调,眠安,易乏,嗜睡。口不干苦,白带常。
切诊:尺肤稍凉,扪腹部凉,脉沉细,尺弱,双寸稍内斜。
既往史:浅表性胃炎(刻下无症状)
辨析:
痛经4年——病程久,多虚,且应辨明有无瘀
面色不华、唇淡、舌淡——考虑阳虚、血虚
着薄衫——臭美,只要风度不要温度(易受寒)
声细——考虑气虚?(也未必)
偶叹息——气虚或气郁(不好说)
周期21日——频繁出血,易致血虚
来潮后腰酸、耳鸣——肾虚(若为来潮前,则须考虑肝郁、血瘀)
经色暗、腹痛——结合病程,考虑也有瘀
食寒凉、畏寒——阳虚
易疲乏、嗜睡——阳虚、气虚
尺肤凉、腹部凉——阳虚
脉沉细——里病,血虚
口干不苦、白带常——虽伤及津血,犹年轻,尚能代偿
双脉内斜——心包经之气不能顺行,两寸内斜多见于失眠(熬夜,渐见多梦,久则难以入眠)、咽部不适(包括甲状腺疾病)、情志不畅(焦虑、紧张、思虑)、饮酒过多,此处考虑因长期熬夜、食凉,损肝血
病因:食饮不节,起居不调,致肾阳气虚,冲任不调,胞宫虚寒
病位:肾,胞宫(总吃凉的还没伤及脾阳,我也觉得纳闷)
病机:肾阳气虚、胞宫虚寒,兼气郁血瘀(轻)
治法:温肾暖胞,理气活血,调经止痛
处方:
艾叶12g 香附10g 肉桂6g 小茴香6g
当归10g 川芎6g 熟地黄 10g 炒白芍10g
黄芪10g 续断10g 炒杜仲10g
7剂(颗粒剂)
二诊(4月23日):
服药后无不适,经期将近,舌淡红,苔薄,脉细略滑,尺沉无力。
处方:
艾叶12g 香附10g 肉桂9g 吴茱萸6g
当归10g 川芎6g 熟地黄 10g 炒白芍10g
蒲黄12g 桂枝12g 生姜18g
7剂(颗粒剂)
三诊(5月9日):
服药后第二天(8月1号)月经来潮,腹痛减轻,但月经量仍少,余无不适。舌脉如前。
处方:
艾叶12g 香附10g 肉桂9g 党参10g
当归10g 川芎6g 熟地黄 10g 炒白芍10g
黄芪10g 续断10g 炒菟丝子10g 生姜15g
7剂(颗粒剂)
四诊(6月5日):
此次(5月29日)月经来潮已无腹痛,量可。舌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
处方:
当归10g 炒白芍20g 柴胡6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炙甘草6g 炒杜仲10g 党参10g
生姜9g 熟地黄10g 炒菟丝子10g
14剂(颗粒剂)
小结:宫寒轻症,故未投重剂温阳之品。病因病机一目了然,不作详解。
案二:女,卫某,24岁。2018年8月6日 首诊(注意对比四诊、五诊、六诊)
主诉:痛经8年
望诊:体瘦,舌淡,苔薄腻。天气微热,患者着长衣长裤,无汗。
闻诊:少言,未闻及口气
问诊:13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色经量均可,有血块,5日净。来潮首日即腹痛,小腹胀,恶寒,欲呕,痛甚即吐,伴腹泻。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每次需服止痛药,或吊针缓解。素体畏寒喜暖,汗少。胃纳可,眠安,大便一天一次,时不成形。口不干苦,平时带下量多,色黄,有秽气。刻下来潮第一天,小腹胀痛,可忍,无呕吐,腹泻。
切诊:尺肤,扪腹部温,双脉沉紧略涩。
既往史:无
辨析:
痛经8年——病程久,多虚,多瘀
体瘦,舌淡,苔薄腻——考虑脾虚夹湿
着长衣长裤,无汗——阳虚
少言——考虑气虚?(也未必)
有血块——有瘀
腹痛,小腹胀——气滞血瘀
恶寒,欲呕,痛甚即吐,伴腹泻——中焦虚寒
畏寒,喜暖,汗少——阳虚,气化失常
大便时不成形——脾虚
平时带下量多,色黄,有秽气——下焦湿热(阳虚寒湿郁而化热)
尺肤,扪腹部温——因天气温热,并着长衣长裤,故不凉
脉沉紧略涩——里寒,兼血瘀
病因:先天不足,素体阳虚
病位:脾、肾,胞宫
病机: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调经止痛
处方:艾附暖宫汤合失笑散加减
小茴香12g 干姜9g 玄胡10g 五灵脂10g
川芎6g 当归10g 蒲黄10g 肉桂9g
赤芍10g 艾叶6g 生姜15g 香附10g
7剂
按:考虑刻下正值月经来潮,腹胀,但疼痛可忍,故以艾附暖宫汤合失笑散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并嘱其下次经前10天左右就诊。
二诊(8月26日):
服上药后,经期无腹痛,无明显不适
处方:上方去艾叶,加乌药。
小茴香 12克 干姜 9克 醋玄胡 10克 当归 10克
川芎 6克 肉桂 9克 赤芍 10克 蒲黄 10克
五灵脂 10克 乌药 10克 生姜 15克 制香附 10克
7剂
按:加乌药,意在加强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之功。
三诊(9月30日):
服药后第4天月经来潮,腹痛稍减,但仍痛。本次距将至月事估约一周,舌脉如前。
处方:上方加苍术。
小茴香 12克 干姜 9克 醋玄胡 10克 当归 10克
川芎 6克 肉桂 9克 赤芍 10克 蒲黄 10克
五灵脂 10克 乌药 10克 生姜 15克 制香附 10克
苍术 10克
7剂
四诊(10月7日):
今日上午月经来潮,全身怕冷,大便泻下二三次,质稀溏,经来腹痛难忍,伴呕吐。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淡附片 30克 人参 10克 生白术 20克 生姜 21克
炙甘草 9克 桂枝 18克 炮姜 18克 防风 10克
5剂
按:此次月经来潮痛经可谓重症。中焦虚寒显见,故处方附子理中以温中散寒,以炮姜、生姜替干姜,加强温经止泻,降逆止呕,宣通之功,又因怕冷明显,加防风以祛风散寒。
五诊(11月3日):
上药后腹痛明显减轻。带下量减,无秽气,色也较前浅。现在月经将要来潮,舌淡红,苔薄,中根部腻,脉沉涩,尺弱。
处方:
淡附片 50克 人参 10克 生白术 20克 生姜 30克
炙甘草 9克 肉桂 30克 炮姜 18克 干姜 30克
7剂
按:加重附子剂量,以肉桂替桂枝,加干姜意在温补下焦元阳及脾阳。未言怕冷,故去防风。
六诊(12月9日):
经期怕冷好转,已无明显痛经,但经期之前腹胀大便不畅,经来以后又见大便泄下,无腹痛,一天一两次,经期时感觉倦怠乏力,经量、经色均可,时有些许血块,月经大约三四天后经期将至。白带常。舌淡红,苔薄,根部苔白,脉沉,较前有力。
处方:
淡附片 50克 红参 10克 生白术 30克 干姜 30克
炙甘草 9克 肉桂 30克 炮姜 18克 厚朴 18克
蒲黄18克 醋五灵脂 20克
5剂
后予附子理中丸加味制丸剂长期吞服至今半年,仅发一次痛经,且程度较轻。
小结:古人云重剂起沉疴,诚不我欺。本案辩证脾肾阳虚并不难,脾肾阳虚、气滞血瘀之病机亦为多数痛经的主要病机,温经通脉之大法亦不错,但许多痛经患者仍四处求医不瘥。
譬如本案前三诊,可取一时之疗效,但必不能治愈,虽已服药21剂,临到月事来潮,该发还是照发不误,病重药轻,犹隔靴搔痒。至于姜附桂属之剂量,言之者多,便不赘言。
或问为何初诊不即用重剂附子理中?所谓“有是证,用是药”,其时炎夏,寒象不显,又患者并不食辣,故痛经不重,乃以轻症治之,所处方药均以艾附暖宫为干,至十月及秋,方见真正重症痛经,辄投附子理中剂取效,若未见是症,而用是药,药过病所,也未必见效。是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之理。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