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象中医:杨永晓谈如何开中医馆
一位出走8年然后回归中医的创始人谈在上海如何开中医馆
上海应象中医,是上海一家高端中医诊所。创始人杨永晓。一方面因为诊费高昂出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中医馆内推行所谓的丰田管理模式而出名。
上海应象中医大事记
2007年03月 上海应象中医学堂(上海应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 上海应象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02月 上海应象门诊部开业
2019年04月 应象中医门诊部浦东分部开业
杨永晓简介
上海应象中医学堂、应象门诊部创始人,应象中医门诊中医内科,针灸科医师。
作为一名中医师,杨永晓的挂号诊疗费是800元。
作为一名中医馆创始人,他的应象中医门诊是为数不多的,同时获得患者和同行高度认可的高端中医门诊。
1989年高考的杨永晓,因为对气功的痴迷,立志学习跟气功最相关的中医专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报考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浙江金华兰溪,在当地的中医院做了两年儿科医生。那时的他想着还是要回到大城市,所以他再次带来杭州,在一家外资眼科医疗设备公司做销售,在这个行业,一做就是八年。
“做销售做到5、6年的时候,我就萌生了回归中医的念头,为什么一家眼科的医疗设备公司,一个小小的医疗技术的改进,就能够迅速的变成商品,然后迅速的在全世界销售,并且造福很多患者,也给公司带来很多利益。我就想咱们中医好东西不计其数,为什么当时中医的处境依旧比较悲惨。”
而当他去参观杭州老字号胡庆余堂,站在药柜前面,面对林林总总的中药珍品,一种别样的情感油然而生,他禁不住问自己:
“我是不是应该回去为中医做点事情,中医这么多宝贵的知识与经验,我们中国人花了2000多年时间用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我是不是应该回去为她做点事情,让中医发扬光大”
杨永晓下定决心从商业回到中医行业,开始想办法往回走。当时的杨永晓也没想过自己去做一个医生,而是想能不能借助商业,让中医发挥更大的价值,一时找不到方向的他决定去读个MBA,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工商企业管理硕士。
结束MBA课程,杨永晓07年来到上海,和诊所另外一个创始人李辛,先是打算申请中医门诊,碍于当时的门诊太难批了,只好转行做中医培训,创建了上海应象中医学堂。特别的是,他们的培训对象是外国中医学院的毕业生,这是杨永晓第一个创业项目。
然而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杨永晓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因大环境的改变而被迫停止。之后他尝试把艾灸馆作为第二个创业项目,依然不太顺利。
之后,开始做中医爱好者的启蒙培训,没想到爱好者的培训竟然颇受欢迎,应象的中医启蒙班大概讲了十多年,一共办了47期,应象的品牌也慢慢建立起来了,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这期间,杨永晓也没有放弃中医门诊的审批,最终于2009年成立了上海应象中医门诊部。
走进应象中医门诊,最抓人眼球的人其实是这些中医师的诊费。300起步,也不乏更高诊费的医生,杨永晓自己的诊费便是800元。
应象的医生,最初诊费一般都是300起步,十一年来,每个中医师的诊费,随着他的受欢迎程度而不断调整。
应象中医里,年轻大夫「含量」很高,“青年中医实际上他能力和潜力是很大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沟通”。
同时,应象医生对医馆的信任度也很高。杨永晓认为医生是很难管理的,首先让医生感到尊重,特别是学术尊重。“我自己也是医生,别人尊重我,我也会尊重别人”
应象更重要的原则就是医馆把医馆的事情做好,药材、服务以高标准的质量满足患者,为医生提供安心的出诊环境,杨永晓自信的说:“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应象医疗管理系统”。
众所周知,中医门诊从患者进门到患者吃上药,流程多而复杂,中间要经过客服、医生、调剂员、煎药师,快递员……,每个人手上可能还要承担多个工作环节。看着琐碎又细小的工作,一旦出事,又多数是大事。
而近年来,应象的客服和药房的错误率降低到了0.005%和0.01%,靠的就是杨永晓引以为豪的应象医疗管理系统。
杨永晓在了解过多种管理模式后,在应象引入了丰田管理模式。在吸收丰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应象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应象医疗管理系统”。
中医的管理运营一直是中医人想要突破的痛点,杨永晓从不吝啬与同行分享应象门诊的运营理念,曾经在多个场合分享过。大概他一直在践行自己回归中医的初心,为同行提供解决方案思路,同行业一起进步,中医才有希望。
杨永晓认为只有员工得到真正的关怀关心,员工才会去关心别人。尽量对员工好一点,比如应象做饭的阿姨,在应象工作了12年,是工龄第三的员工,十多年来,阿姨一直为员工提供健康的员工餐。
另外应象设计了多层次的培训来帮助员工成长。应象会固定1到2个月组织主管学习讨论公司的文化建设,或者外请老师培训。还会有不同部门的同事交叉培训,护理部带教药房,药房带教客服。
杨永晓认为医馆的基层管理者更是重中之重,毕竟是他们在链接医馆的医生与患者。员工和主管之间也会互相考评,考察员工的同时,也鞭策了主管。
应象倾向招聘“白纸”一般的新人,然后再做培训。应象愿意培养喜欢中医、工作又努力的员工。应象的管理团队基本都是基层员工提拔起来的。
杨永晓离开了中医临床的时间不仅仅是在外企做销售的八年,这期间还要开门诊、办学堂,处理种种繁琐的俗务,什么让他回归到中医临床,并且可以在上海一众名医中立足。
“只要有一点时间都会想着看书、琢磨”,杨永晓认为是自己内心对中医的爱好,并且真正投入行动来学习,是自己前进的基本动力。
再就是得益于自己所处的中医环境,应象学堂让他有非常多的机会接触很多大医,站在许多巨人的肩膀上自然成长的快。杨永晓还会掏钱外出学习,要求自己一年外出学习至少两次。
十多年的中医培训生涯,杨永晓自己也从一个离开中医临床多年的小白,成长为优秀的中医医生和中医老师。他对中医如何真正进入临床,什么是好的中医老师,有着别样的心得。
他认为无论是谁,初学中医一定要敢上手。“我发现很多好的中医,即使是很多科班出身的好中医,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开始行医了,这是他们最后能够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认真学医术,然后一点都不动手,10年之后一下子成为神医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一定要跨出第一步,去寻找自己能够治疗的疾病,然后慢慢开始治。”
对于师承的学生,他建议首先要拿到执照,只有合法行医才能光明正大的看大量的病人,如果不拿执照,偷偷摸摸看病,既不能积累病人,还要承担法律风险,以后法律肯定比现在更严格更健全,这个坎一定要过去。
每个中医几乎都有自学的阶段,有时候会陷入特别迷茫的境地。杨永晓认为,好老师对处于迷茫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中医自学,学着学着学了一半不知深浅,自己四处挖洞,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下面是有水的,但是你挖了一半,你就不敢再往下挖了,也不知道下面有没有水,而好的老师知道下面有没有水。”
目前的应象中医学堂的培训分为针对爱好者的启蒙培训和针对专业人士的的师承培训中医以及藏区的针灸公益培训。
启蒙培训主要有艾灸、刮痧等外治法培训,保证爱好者运用起来安全有效。
师承培训的目标是学完两年,学生基本可以上临床。
在应象学堂,所有的老师一定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讲课跟实际临床密切相关,这样的老师教出来学生就容易上手快。
学堂还会为师承班学生安排大量的跟诊学习时间,上午上课,下午跟诊,课堂学习与跟诊学习时间各占一半。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