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好中医

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河北省的第一个国医大师

以“脉”相承的国医大师

 

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河北省的第一个国医大师

李士懋[mào ](1936~2015),男。国医大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大名医。先生治学严谨,大医精诚。集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思辨特点,出版专著八部;发表论文七十六篇;省级科技进步奖七项;研制中药新药五项,均获临床批件。擅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遍及临床各科。

研究方向

在临床上擅长治疗内科杂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发热等急症。认为中医的优势在于治疗急诊。

学术兼职

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会委员,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二、三、四、五批高徒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药审委员,河北十二大名医。

学术思想

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即:第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第二从整体观出发,第三以虚实为纲,第四以脉定证,第五动态辨治,第六崇尚经方。

具体学术思想体现:第一在脉学方面,提出脉诊在四诊中当居四诊之首,权重占50—90﹪,以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方无定方,法无常法,谨守病机,园机活法。第二在温病学方面,提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温病只分两类,温热与湿热,不存在伏气温病,温病的治疗大法为:“透、清、滋”。第三对汗法的见解,认为发汗法不仅用于表证,而且大量用于里证。发汗法用于寒凝证的治疗,并提出寒凝证的标准,即脉痉、寒象、疼痛。第四火郁发之。对火郁概念、分类、病因病机、传变、临床特点、涵盖范围、治则、治法、方药等,尽皆论之。提出脉沉而燥数,是诊断火郁证的重要指征。

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河北省的第一个国医大师

总之,在临床上遵从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对西医知识积极借鉴,但不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诊治和用药,也没有僵死固定的套路,追求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是方无定方,法无定法,谨守病机,灵活辨治。

河北省首位获得“国医大师”称号的名老中医–李士懋,酷爱中医,50余年苦读医书,勤于临证,在患者中有极好口碑;他溯本求源,力倡平脉辨证,法无定法,方无定方,发展脉诊一派;他善于总结,勤于著述,是国家二、三、四、五批高徒导师,有教无类,传承有方,桃李满布天下。

李士懋,1936年生,山东黄县北马镇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药审委员,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国医大师。

一、禀父命结缘中医

李士懋教授出生于干部家庭,幼时家教甚严。他对中医的认识,是从一些临床实例开始的。母亲患高血压,余冠吾先生四剂汤药就治好了,且血压几十年一直很稳定。父亲患关节炎,余先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也是四剂而愈。这些具体实例,使他感到中医确实了不起,有了学习中医的兴趣。

1956年在北京101中学毕业后,李士懋秉父命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学院仓促上马,只有刘渡舟、张志纯等四名教员。讲义是老师边教边编,常是临上课时发几页油印的讲义。开始上课就讲四大经典,李士懋仿佛坠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

后来,学院聘来了秦伯未、任应秋等许多名师执教,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临床实践,深入浅出,把一些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很生动,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家的学业日渐进步。

大学期间,李士懋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和大学同学田淑霄志同道合,最后走在了一起。1962年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大庆油田总医院,李士懋任儿科专职中医大夫,爱人田淑霄是其他各科的专职会诊大夫。

当时国家极度困难,北大荒发现油田后,从全国调集了几十万人搞石油大会战。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油田病人非常多,尤其是冬春麻疹流行时,李士懋白天黑夜在病房,半月亦难得有空回家一次。他在儿科工作8年,锻炼了中医临床能力,也亲身感受到中医治疗急性病、危重病的巨大优势。

1970年,大庆南区医院设立中医科,调李士懋夫妻二人任中医大夫。当时中医科只有他们夫妇二人,病人多得看不过来,当时求诊的各科病人都有,大量的实践机会锻炼了他的临床能力,更是他日后名医之路的坚实铺垫。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2021032604453849.jpg

二、转教学研习经典

1979年,李士懋教授因次子脑出血并发癫痫,父亲在京患胃癌,不得已调至河北中医学院任教。转为教学工作后,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中医经典书籍,再回顾以前临床所遇到的案例,有豁然开朗之感。因为能从理论高度来认识每个病,所以理解就更深刻。虽转做教学工作,但他临床工作从未间断,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互相印证,他日益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并乐此不疲。

李士懋教授认为,经典是中医基础的灵魂,是中医精华之所在,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宝典。他主张对经典要熟读多背,由浅入深,反复拆解,纵横挖掘,用心感悟,变化以为己用,以经典释证、悟证、解证。

三、重传承勇挑重担

从大庆17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到在河北中医学院得以潜心研读经典,通过自己半个多世纪对中医药学的深情实践和不断探索,李士懋教授认识到:“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坚持和遵循中医理论为指导是唯一的前提”。他研习经典,把自己的体悟归纳总结,传于学生弟子,为华夏中医的传承挑起了重担。

中医理论的核心–辨证论治的理论来自《内经》,其本则肇端于《伤寒》、《金匮》。李士懋教授认为,辨证论治的本质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纳入全部信息基础上的治疗个体化。天地万物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人的生理、病理也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疾病的证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治疗措施也就应随之而变,唯此才能谨守病机。用恒动观指导辨证论治之全过程,是李士懋教授临证思辨特点和方法之一。

李士懋教授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发展了脉诊。早期临床时,李士懋教授对脉诊并不是很重视,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使他独重脉诊的诊疗特色逐渐形成。他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他将脉诊提高到在四诊中占据五成到九成的分量。当然,他重视脉诊,并不意味着夸大脉诊的作用。脉诊的运用,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若舍三诊只凭一诊,无异盲人瞎马。

围绕脉诊的探索及著述,李士懋教授做了很多工作,他首先探讨了仲景对脉诊的应用,著有《仲景脉学求索》,并结合多年实践、体悟,撰写了《脉学心悟》,又以《脉学心悟》的见解阐释了《濒湖脉学》,著《濒湖脉学解索》一书。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2021032604461246.jpg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李士懋教授对中医的传承贡献还在于他弟子众多,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无数继承者。从医半个多世纪,李士懋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德行声名远播,吸引着众多学子慕名求教。李老先后招收了硕士、博士研究生22人;指导学术继承人和高徒15人;教受优秀临床人才21人;日本留学生3人,韩国留学生5人,台湾留学生3人,加之本科生和遥传弟子不计其数,堪称桃李满天下。

为了把事业传承下去,李士懋教授专门制定了自己如何“传”、学生如何 “承”的方案和措施。师生共同实施“读经典–勤临证–录医案–听讲座–开论坛–搞科研–写论文”的传承模式。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为新一代名医,有的成为优秀中医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更多的是兢兢业业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李士懋教授最为欣慰的事。

四、德为上 医者父母心

医乃仁术。自古以来,大医精诚,以济世为己任。李士懋教授临宽宏豁达,常怀悲悯之心,对病人悉心诊治,推崇小处方,尽量减轻患者负担,还时常免费赠药。对领导尊重,对同事以礼相待,对学生弟子关爱有加,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宽忍原谅别人的缺点,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多年来,就是这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感染着身边的人。

李士懋出诊经常加班加点,为病人悉心诊治,口碑非常好。而他自己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他总说,服务百姓,来不得半点虚假,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看病,金杯银杯比不上百姓的口碑。

曾有媒体报道广东人周飞升如何将命悬一线患有急性病毒性脑炎的幼子,从当地医院ICU病房转到石家庄找李士懋教授求诊的故事。周飞升在孩子病情好转后因住院费用太高而出院,李士懋教授给了周飞升一笔钱,并给他找了房子,方便他继续求诊。而据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主任王四平教授说,老先生为患者垫钱,借给患者钱的事儿常有,弟子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李士懋教授说,一名中医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饱读医书,精研经典,还要在临床上摸索多年,总结积累。自古而今,“断无俭腹之名医”,有可能读了很多书,没有成名医,但没有一个名医是腹无积墨的。

年近古稀,老先生还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忧心,今时今日,李士懋最大的愿望是建一座河北名医馆。他说,河北历史上名医辈出,不乏学派鼻祖、有德大医,应在河北打造一个全国的中医圣地。

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河北省的第一个国医大师

日月星空,斗转星移。李士懋从一个新中国首届高等中医院校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现代中医大家,是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文情怀和实事求是、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使他走过了艰苦曲折的成长、成才、成名之路。

回眸一生,李士懋教授常感遗憾,“若能重走人生之路,当会少一些弯路,或能比现在出息一些,只是不会再有这种机会了。逝者不可追,只能朝前看,珍惜余年。

他曾自题春联:上联:古稀未觉老皓首读歧黄。下联:秋实胜春华晨星著文章。横批:桑榆未晚。”这就是中医大家的风范,是名医大师不了的中医情怀。

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河北省的第一个国医大师
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河北省的第一个国医大师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