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生堂中医:气血不足怎么办?
对付气血不足的几个食疗方

原载于固生堂公众号。作者:樊春华。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你是否也常有这样的感觉:
头晕失眠、疲倦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月经不调;
稍一运动就累得厉害,心悸气短,出汗多;
平时睡得挺多却仍不解乏……
樊春华主任提醒,如果常有以上情况,要注意可能是气血不足了!
气血不足是什么?
中医学认为,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气血亏虚,百病皆生。
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同气血关系十分密切,也就是说,五脏虚损、脏腑功能失调皆可导致气血不足。
一般认为,气血不足主要有气虚和血虚,其中:
气虚一般表现为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耳鸣,自汗,疲倦乏力,心悸气短。
血虚一般表现为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不华,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肢体麻木,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
当气血不足时,以上两种症候都会出现,同时伴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等表现。部分气血不足的女性还可出现月经量少、延期或闭经等月经失调的症状。
气血足不足,主要看这7个地方!
1、看眼睛:主要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指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还常伴有血丝,这就表明气血可能不足了。
此外,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深、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足。
2、看头发:头发乌黑、浓密、柔顺、有光泽代表气血充足;头发干枯、脱发、发黄、发白、开叉都是气血不足表现。
3、看皮肤:皮肤红润、白里透着粉红、有弹性则气血充足,而皮肤粗糙、无光泽、发黄、发白、长斑都是气血不足表现。
4、看牙龈:小孩子不明显,主要是成年人。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只要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可能出现气血不足。
5、看手部:用力压一下拇指肚,气血充足的人拇指肚会立即回弹,恢复成红润饱满的状态。气血充足,手总是温暖的,而手心烦热、出汗或手冰冷,则是气血不足。手指指腹会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按压拇指肚回弹较慢,一压一个坑,说明是气血不足。
6、看运动: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就是气血不足;而那些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就气血很好。
7、看睡眠:入睡时间快,睡眠深,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起床后精神饱满都是气血充足的表现;反之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呼吸深重,打呼噜是血亏的表现。
樊春华主任提醒,气血不足可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故通常建议如已出现相关证候表现,应引起重视,尽早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气血不足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足,百病除”。
气血不足调理脾胃尤为重要,只有气血充足,才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及畅通的经络,人体的脏腑才能得到更好地滋养,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才可体质强壮,抵御病邪。
在调理气血不足方面,中医常有内服和外治两种方法:
中药内服
肾气虚
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补肾
主方:大补元煎加减
脾气虚
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肺气虚
症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主方:补肺汤
心气虚
症见: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养心
主方:七福饮加减
脾血虚
症见: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细缓。
治法:补脾养血
主方:归脾汤加减
肝血虚
症见: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困,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补血养肝
主方:四物汤加减
心血虚
症见: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宁心
主方:养心汤加减
中医外治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顺时针摩腹可疏通气机,调理全身气血。平时可以做一做腹部按摩及经络拍打。
如每天可以躺在床上或上厕所时用两手按摩腹部,上下来回往复约30遍左右;
也可以肚脐为圆心,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0圈,每日可做2-3次。
长期坚持按摩腹部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运化功能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艾灸疗法
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可很好补气。
穴位按压
按压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气血不足的人,不妨经常揉足三里穴,每次左右旋转按压30下。
气血不足的日常调护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气血不足则百病生。因此,日常生活的调护对人体气血非常重要。
在日常饮食调护中,每日三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脾胃虚弱者,宜多食山药、黄芪、党参、白术等。日常用山药、大枣、粳米煮粥,可补脾益气;平素可用瘦肉、山药、黄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
同时注意尽量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扰乱生理规律,削弱胃的屏障修复功能。
另外,日常易有头晕,心悸,气短,胃脘胀闷,胃纳呆,嗳气反酸,疲倦乏力,口淡无味等表现的人,也可以通过以下两款中药膳来进行日常调理:
党参淮山猪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淮山药15克、红枣5个、猪排骨200克。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
【做法】把猪排骨洗干净斩成段,放入沸水里焯去血水,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里,将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块状,洗净党参、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黄酒,先用大火烧沸,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者忌服。
黄芪当归炖猪肚汤
【材料】北黄芪30克、当归10克、红枣6个,猪肚1个。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
【做法】把北芪、当归洗净,再将猪肚用清水冲洗干净,翻转用盐和生粉揉捏擦匀,然后重复数次,反复清水冲洗,后放入沸水锅中焯水洗去血污,一起置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最后放入红枣6个,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盐、姜丝调味。
【禁忌人群】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忌服。
在气血不足的调理上,樊春华主任还推荐可以试试膏方:
养胃益气膏
组成:党参,茯苓,木香,砂仁,陈皮,柴胡,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抗瘤解毒。
适用人群:慢性胃炎、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
健脾和胃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柴胡,白芍,枳壳,鸡内金,苏梗等。
功效:健脾理气,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适用人群:肝胆肠胃疾病引起的胃痛、胃胀、肋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及精神紧张、焦虑等病症。
温阳开胃膏
组成:黄芪,桂枝,白术,法半夏,干姜,鸡内金,山药等。
功效:温阳补肾,健脾开胃。
适用人群:肝胆肠胃疾病引起的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四肢不温、失眠、腰膝酸软、夜尿多。
健脾解毒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藿香,连翘,黄芩,厚朴,杏仁等。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固护正气、增强免疫力。
适用人群:防治脾虚湿热的感冒、咽痛、咳嗽、头痛、胃痛胃胀和嗳气等病症。
备注: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一人一方,具体用方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请勿自行抓药自服。
樊春华 副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消化科/肝病科

简介: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一届消化专家委员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员。200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从事消化内科(脾胃病科)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10余年。现已在省级及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1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广州市卫生局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
擅长:消化系统的胃肠肝胆疾病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胃息肉、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慢性腹泻、胆囊结石、胆囊炎、脂肪肝、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擅长应用中医药调理小儿便秘、腹泻、厌食、口腔溃疡等相关消化不良病症,对成人亚健康相关症状如失眠、慢性疲劳、体虚易出汗、头晕头痛、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药防治有较好疗效。熟练掌握胃肠镜的检查和镜下精准治疗,如胃肠息肉电凝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及组织胶注射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狭窄支架放置术、EMR及ESD等内镜下治疗技术。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