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颐圣堂:专注中成药300多年的中医馆
“颐圣堂”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名医杨秉忠在太谷县城杨庙巷创办的前店后厂式药铺
原载于山西日报。作者:杨文俊。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走进颐圣堂中医馆,药香氤氲,古朴典雅。正门一侧橱窗内,一块加盖光绪四年官印的“功牌”,斑驳而工整地记录着老一代医者赈灾义捐的善举。穿过大厅,一面写着“艺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叙述着新一代中医人情系岐黄的医术缱绻。
跨越了历史长河的两份“功牌”,不显山不露水地伫立在医馆一角,这是颐圣堂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传承下来的品质。直至今日,在温腾的汤药跳动之间,仍在续写着它的历史。
摇铃看病 悬壶济世
太谷道地药材丰富,素有“药谷”美誉,虽然如今的老街老巷已看不到临街而设的前店后坊,但数百年来沉淀于此的中医药文化,并没有被轻易抹掉。
位于城南凤凰山脚下的西山底村,便是太谷中医药起跑的一个起点。明末清初,晋商崛起,太谷商贾云集,医药需求日益增加。康熙三十七年,当地名医杨秉忠开办“颐圣堂”,由摇铃看病的游医,发展成为药铺掌柜。靠着精通膏、丹、丸,擅长治疗民间疑难杂症,颐圣堂名气日益剧增,遍地分号,成为了昔日山西四大老药行之一。
从1698年至今,颐圣堂传承300多年,前后十一代专注中成药,几经磨难,恪守工艺。第三代传人杨风和,研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清心丸”,对珍贵药材溯源考证,制定了科学的炮制方法,纳入颐圣堂的配本。第六代传人杨正之,将前人研发制作的“宁坤至宝丹”进行二次创新,通过药材的一增一减,使整个药效大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第九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巨奎创立“黄河中药”,开创“龟龄集”现代化制作技艺,将其发扬光大。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千古名方“麻杏石甘汤”,加减化裁而来“止嗽立效丸”……凭借牛黄清心丸、止嗽立效丸等龙头产品,以“颐圣堂”为商标的“黄河中药”发展成为我省著名的中成药生产厂家。
中医讲求望闻问切,把脉开方并不难,难的是用哪几味药、用多少剂量更合适。杨巨奎常常为了一个处方费尽心思,反复比照,处处为患者着想。曾有一位患者慕名前来就医,为了做到准确无误、对症下药,他翻阅好几本古医书,闭门几个小时,直至翻到一本宋代官修方书,才找到线索。随后与其他古籍比照,终于开出理想处方。此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尘封的中医药古籍只有活起来、为今所用,才能让晋药发扬光大,造福更多患者。
坚持药工精神,精选道地药材,遵循古法炮制……如今,晋药文化传承的衣钵交到了新一代手中。颐圣堂创立独立的中医药研发机构,形成了以产、学、研为支撑的创新型现代化制药企业,循着先辈的足迹,行走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晋药产业的路上。
守正创新 匠心炮制
一粒牛黄清心丸仅3克重,背后是颐圣堂一条先进闭合的全产业链条的凝炼。
牛黄清心丸的制作涉及牛黄、羚羊角、水牛角、朱砂、麝香等多味药材。在种植环节,颐圣堂依托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从源头保证了中药的品质。在古法炮制上,切、浸、煎、滤、熬、收,每一步都一丝不苟;眼观、嘴尝、鼻闻、手摸,每一招都暗藏玄机;丹、丸、膏、散,每一味都精耕细作。在研发中,颐圣堂投资6000余万元建立提取车间,实现中药提取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并且引入产品质量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了国内生产技术的领先地位,让牛黄清心丸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历经数百年走来的颐圣堂,正是有着笃实专注的老药工精神,有着精益求精的炮制工艺,有着守正创新的拼搏精神,才让这家百年老店有了那些不可或缺的质感与底蕴。”第十一代传人杨履世感慨道。正是这份底蕴,让颐圣堂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方面始终精益求精。
“非典”期间,颐圣堂研究各种医书古籍,科研人员彻夜探索,开发出“加味五虎汤”,应用于治疗“非典”的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在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颐圣堂又制出“止嗽立效丸”,捐赠给武汉相关医院用于疫情救治,受到广泛赞扬。
目前,颐圣堂的产品涵盖软胶囊剂、硬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和滴鼻剂5个剂型,共55个品种,形成了以呼吸类、心脑血管类产品为拳头,清热解毒类、风湿骨痛类、肿瘤类、补益类等多类常见病多发病用药为一体的产品线。同时,颐圣堂下设山西黄河中医药研究所,已开发国家级新药15个、中药保护品种3个,拥有各项专利10项,成为行业内的示范企业和领跑者。
医者仁心 德在药中
翻开颐圣堂的历史,“医为仁术民为先”的理念世代相传。
据《太谷县志》记载,同治年间,太谷县发生空前饥荒,民不聊生。为解救饥民,第五代传人杨瑞庵卖掉了当时盛名在外的“颐圣堂”分号,将杨家庙的“颐圣堂”经过整合压缩,迁至不显眼的钱市巷二号,使“颐圣堂”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光绪四年,为了表彰杨氏家族的赈灾义捐,清政府颁发了加盖官印的“功牌”。
去年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身患重病的杨巨奎毅然挺起身来,大声疾呼:“救人要紧,清仓清库,施药救援。”颐圣堂上下毫不迟缓,退掉已有订单,争分夺秒、连夜装车,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紧急筹备150万元中成药驰援一线。在市面口罩已经脱销的情况下,颐圣堂想尽办法协调各方资源,采购数万个医用口罩,在颐圣堂中医馆门口向全城市民免费发放,7天时间共发放口罩、药品、消毒液近10万份。与省红十字会取得联系,采购防疫物资,给省内16家医院送去药品1.8万盒,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全力解决一线物资紧缺的燃眉之急。
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颐圣堂开办公益机构颐圣书院,面向基层医疗从业人员普及中医药知识,为学员提供权威、规范、有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如何联合用药、如何对症治疗、疑难病例中药如何看待、用药如何高效……疫情防控期间,颐圣书院线上、线下授课,从“面对面”的望闻问切,到“屏对屏”的公益讲座,基层大夫与省内中医名师在线交流切磋,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鼓与呼。
颐圣堂的发展,如同那两份跨越百年的“功牌”,德在药中、药为大众,医者仁心、兼济天下。杨履世说,行进在新时代的颐圣堂,要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守护民众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打造晋医晋药品牌、为山西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倾注精力,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