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大国医堂:龙砂医派传承人 顾植山
不可不知的龙砂医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二、三、四批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授课专家、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组长,世界中联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砂医学诊疗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名誉院长。
曾先后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专项课题及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方面的课题组长,国家973项目评审专家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独著或主编的学术专著7部,代表著作《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等。
龙砂医学流派简介
龙砂医学流派是以江阴龙山、砂山地区为源头,由元代著名学者陆文圭奠定文化基础,经明、清两代医家的积累,不断向周边地区发展而形成的在苏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流派,具有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流派风格独特、学术特点突显、重视传承教育等特点,该医学流派延绵数百年,医家众多,是江南杏林的一朵奇葩。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结合辨体质和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经方的应用、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为该流派的三大主要学术特色。作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之一,目前该流派的传承推广应用工作成绩卓著,引起了学界较大关注。
顾植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二、三、四批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授课专家、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组长,世界中联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会长、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
刚入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郭小林,以前长期被咳嗽困扰,久治不愈,每到夜间便咳嗽加剧,几乎没怎么睡过好觉。“咳嗽对我的学习影响很大,经过顾老师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成绩也上来了,这不仅增加了我对中医的热爱,也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和信心。”他说。
被顾植山“圈粉”的小郭仅仅是龙砂医学流派众多粉丝当中的一员。龙砂医学起源于江阴,江阴也被称为中医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医众多。
顾植山便出生在江阴,从小在从事医疗的父母身边,对龙砂医家的许多故事耳濡目染,暗暗立下继承发扬龙砂医学的心愿。1961年,他走上了学习中医的道路,从基层一点点做起,不忘初心,传承龙砂学术,弘扬中医药文化。
家承岐黄龙砂脉教学相长筑功底
顾植山回忆:“学习早期,母亲给我指引的学习方法是先读好《黄帝内经》,而且要求先读白文本,做独立思考,以免被后世一些不正确的注家局限和误导。第一年《内经》,第二年《伤寒》《金匮》,第三年再读方药和临床各科。”父母的影响下,少年时期的顾植山便阅读了较多中医古籍和文史类文献。
1966年,顾植山从长江南岸的江阴来到了淮河北岸的安徽省怀远县,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农村基层医疗工作。“那时在乡镇医院,中医、西医,甚而化验、护理、制剂等,什么都得干。接触的病种多,处理急重病的机会也多,受现在医院条条框框的束缚少。”顾植山说,这段经历对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和深入认识中医的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78年,56号文件发布,顾植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安徽省的选拔考试。顾植山不但以怀远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并且被安徽省政府作为“特别优秀的青壮年中医”选调到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任教。
“从一个基层中医到中医大学的教师,跨度极大,需要补充许多知识。为了加强中医理论的基本功,我重新系统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顾植山说,当时学校对任教的老师没有参加临床的硬性要求,老师参加临床不算工作量也没有任何报酬,“但我始终认为教中医课程的老师是不能脱离临床的,教科书的理论,必须经过临床的检验”。因此,顾植山坚持每周2次以上的门诊,做到“雷打不动”。
顾植山在讲授各家学说时,尽量能结合亲历的临床案例进行评析,受到学生的欢迎。“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中医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临床医生,对一个临床医生来讲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理论,而且需要扎实的临床功底。”他说。
顾植山在校开设的“中医文献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自编中医文献教材主要讲授历代中医文献的源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引读书门径,让学生对历代中医文献的概况及要点有一基本了解,在文献整理方面则着重于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利用文献整理的成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验证气象探理论屡测屡验彰绝学
《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文献学》中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五运六气的内容。“那时中医界对运气学说争议较大,教科书对涉及运气的内容不敢作正面介绍,偶尔提到时也多带有一定的批判倾向。”顾植山回忆。
重视五运六气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一大特色,历代龙砂名医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著述颇丰,如明代吕夔的《运气发挥》,清代缪问注姜健所传《三因司天方》,均有“运气应病说”专论。顾植山从小就知道五运六气是个“好东西”,在教学中不迷信教科书上的现成说法,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和临床实践观察,做出自己独立的分析意见。
为了验证五运六气的科学性,上世纪80年代初期,顾植山专程去安徽省气象局收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安徽省全部气象数据进行系列的统计分析,结果与五运六气常位推算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平均概率,“说明古人总结的五运六气规律是有科学道理的”,顾植山说。
2003年,“非典”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也给中医学和五运六气学说带来了考验和机遇。
“过去一些医家对运气学说提出质疑,焦点在对疫病的预测功能上。现在疫病来了,按照运气学说能预见到吗?”顾植山介绍,我们根据运气学说在《疫病钩沉》一书中明确指出:像上半年那样的大规模流行不会再出现;下半年“完全不具备运气致疫条件”。实际情况再次验证了运气理论的准确。
运用运气理论对SARS疫情的预测也同样引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2004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特别专项课题,由顾植山负责组建课题组,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十多名专家参加了课题研究。
顾植山说,对于五运六气科学与否,有用与否,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和别人打口水仗,需要在临床中不断体验、感悟、积累,方能自有判别,摒弃疑问,笃信不疑。
推广龙砂彰特色传承流派育人才
太极河洛思想和五运六气学说为宋代两大显学。宋代的这些学术精华经过东南宗师陆文圭的传承阐扬,在龙砂地区得到很好继承、发扬。重视五运六气,运用开阖枢三阴三阳理论指导运用经方,擅用膏方治未病,成为龙砂医学流派的三大主要特色。
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绝学,江阴市政府于2007年成立了“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邀请顾植山回家乡担任研究所所长。针对龙砂医学的三大特色,研究所设立五运六气、经方和膏方三个研究室。
2007年,研究所首先在江阴市科技局申请了“致和堂膏滋药制作工艺研究”的科研课题,对柳宝诒的膏滋药制作工艺进行了发掘整理。2009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顾植山个人获“2007年度江阴市科协创新人才一等奖”。2011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膏方市场空前繁荣,原流传在江浙民间的膏方正在迅速向全国推广,但各地对江浙膏滋民俗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并不清楚,大多将治已病的膏剂混同于治未病的养生膏滋。
为了推广和普及膏方知识,2009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膏方应用与制作培训班”和“全国首届膏方学术研讨会”举办,顾植山在培训班上做了“膏滋方理论考源”的专题报告,之后“龙砂膏方”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2009年在江阴市科技局立项的“膏方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课题,于2012年获江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龙砂医学流派率先成为建设项目的试点。“国家支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目的,除了避免失传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推广发扬。‘一花独放不是春’,遍地开花才能催生流派传承的繁荣春天。”顾植山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尽快了解到龙砂医学流派的学术,顾植山带领团队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作了一百多场次的宣讲,除每年多次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外,还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培训班,顾植山中医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培训班,顾植山中医五运六气龙砂膏方应用培训班等,培养学员数千人。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