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浩军名老中医工作室:(医案)中医如何治疗发热
章浩军名老中医工作室:(医案)中医如何治疗发热

患者,女性,30岁
初诊:(2018年9月14日):患者微创手术后反复发热一周余,体温波动在38℃-39℃,多为午后发热,且伴有汗出、恶风怕冷,气短,神疲乏力,发热时口干喜热饮,大便稀溏,3-4次/日。肥达试验:三项指标轻度升高。辰下:发热,恶风怕冷,无汗,气短,神疲乏力,纳尚可,口干,小便自利,大便稀溏,舌淡苔黄厚,脉弦数。证属营卫不和,太阴虚寒,治以桂枝汤合理中汤加减调和营卫、温中袪寒。
处方:
红参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炒白术20g
干姜10g 生姜10g 红枣10g 炙甘草6g
茯苓30g 当归10g 川芎10g
×1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二诊:(2018年9月16日):患者药后恶风怕冷好转,午后体温38℃-38.2℃,有汗出,口干喜饮,睡觉时口渴甚,尿频不利,大便稀溏,日行3次,腹痛,便后腹痛减,舌淡有瘀点,苔黄稍厚,脉弦数。考虑为“胆热脾寒”,更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处方:
柴胡30g 生牡蛎20g 茯苓20g 黄芩1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干姜10g 白术20g
当归10g 生白芍10g 川芎10g 生姜10g
大枣10g
×2剂,水煎服,一日服毕,分服四次。
三诊(2018年9月17日):药后昨日体温最高37.6℃,汗出多,夜间尤甚,大便日行3次,无畏冷,自觉乏力,纳可。守上方,柴胡改为10g,继服1剂。
四诊(2018年9月18日):药后昨日体温最高37.4℃,今早体温正常,汗出多,精神转佳,纳可,舌淡有瘀点,苔中后黄,脉缓。守上方3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微创术后气血两虚,故见气短、神疲乏力、舌淡。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复感风寒,故见反复发热,且伴有汗出、恶风怕冷,此为外感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发热时口干喜热饮,大便稀溏,此为脾中虚寒。脾阳虚衰,失于温运水湿,则体内蕴有湿浊,故见苔厚。四诊合参,证属太阳营卫不和,太阴虚寒,治以桂枝汤合理中汤加减调和营卫、温中袪寒。方中将理中汤内的人参改为红参,加当归,川芎,意为补血;另重用茯苓30g,白术用至20g,是为渗湿健脾。一诊药后患者营卫调和,故恶风怕冷好转。二诊仍见午后发热,有汗出,口干喜饮,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腹痛,便后腹痛减,舌淡苔黄稍厚,脉弦数,则病情已由太阳太阴合病转为少阳太阴合病,证属虚实交杂、寒热并存之“胆热脾寒”证。对于少阳病发病之病因病机,在《伤寒论》第97条中,张仲景称之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可见血弱气尽,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是少阳病发病关键。本案患者微创术后气血两虚,复感风寒,先是太阳太阴合病,后病邪由太阳入少阳,转为少阳太阴合病,故更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和解散寒,敛阴生津。方中柴胡大量用以和解少阳,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干姜温中止利、暖肠胃寒积冷湿水气,黄芩除伏邪积热,牡蛎潜阳补阴,当归、川芎补益气血,茯苓、白术渗湿健脾,大枣、炙甘草调和补益,去栝楼根免太过寒凉伤脾胃,全方共奏和解散寒、敛阴生津之效。两剂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效不更方,柴胡改为10g,继服一剂。四诊时患者体温已正常,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
医院地址与电话
医院地址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腾中路59号 导航
医院电话
0597-2882658(总机)0597-2881989(院办)0597-2881335(医务科)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