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纯医案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有曰;“春困秋乏夏打盹。”所以人到了秋季,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秋日渐凉,是患有老病的中老年人进行调理滋补的好季节,也是健康人为冬天作身体上的准备进行食补的时刻。但是进补不可乱补,下面这几个原则一定要牢记!

一忌恒补不变

    “恒补”就是一直或长期服用一种补品。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台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二忌无病乱补

     “无疾不吃药,无病不乱补”应该是生活常识,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糖升高,心脏机能受影响,甚至会引起糖尿病。所以在用药物进补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做到有的放矢,治病防病,且莫作得不偿失,乱补生乱的事来。

三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是社会集体思想意识,放在养生上,就完全荒谬了。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所以常态养生食材,只有适宜或不适宜,没有贵、贱之分。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四忌凡补必肉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肉的确是进补好食材,但不是时时都必须。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所以,补要根据身体状况。其实,萝卜白菜都是很好的“补品”。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五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六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人参、黄芪等补气药,服用过量会产生头晕头胀、胸闷腹胀等症状;熟地、阿胶、石斛、沙参等补血滋阴药,服用过量则有呆滞脾胃之弊,导致胸闷食少、便溏腹胀等症状。

七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日常食材也是有调理身体的作用的。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八忌重进轻出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有“进”,相应就要有“出”,吃进再好的补品,滞留不畅通,脾胃不运化,也就谈不上“补益”了,所以进补先排毒。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九忌慕名进补

    许多人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被称为“补中圣药”,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流鼻血,甚至还可因血压升高导致脑溢血,危及生命。

十忌闭门留寇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在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留邪为寇,引起后患。

秋季进补时,更重要的是应注重调理,使体内气血通畅,阴阳平衡。如何进补应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而无病乱补、虚实不分,反而会适得其反,伤害身体。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补益。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长沙有度中医馆:秋季进补不可盲目,这10条禁忌比进补更重要!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