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正源中医门诊部:餐桌上的中医
餐桌上的中医
中国拥有极其古老的综合性营养学,很多食物被食用,很多农作物被栽培,就是因为他们的药用和营养价值。人们烹制食用的目的不是风味,而是补养身心,益寿延年。
中医药和中国饮食“药食同源”的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这些意义非凡的食物,形成了中国人的餐桌上独特的体系。
过年了,北方必不可少的食物一定是饺子,南方根据地方差异,过年有吃汤圆的,有吃年糕的,还有吃粽子的,虽然有差异,但是整体上都是以米、面为原料做的。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面食和大米有没有差别呢?
■ 相同点
黄帝内经上就讲,五谷为养,谷类是我们最需要的营养物质,大米和面粉都是五谷的产物,也都是我们的主食,主食主食,自然是主要食物。作为主食,两者都是非常合格的,优秀的。
■ 不同点
五谷为养,都是滋养脾胃的食物,但是米和面各有侧重,大米养脾胃,而侧重于养胃阴;白面养脾胃,而侧重于养脾气。
对于胃阴不足的人,比如舌红少苔、地图舌、胃中常有饥饿感但还不能多吃、容易口干,以及喜欢辛辣饮食的人来讲,大米一定是养护身体的首选;
而对于容易疲劳乏力、肌肉松弛、大肚腩的、小腹下垂的、餐后容易瞌睡困倦、餐后容易感觉到食物不消化、不走动等,则更加适合吃面食。
饺子是我国独特的传统食品,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了。从冬至到春节,过年吃饺子,又有了“更岁角子”之义。并且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带有吉祥寓意的食品。
而实际上,过年吃饺子,不单是一种传统的饮食习俗,而且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
药食同源是中华医学的一大发明,我们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药物的“四性”“五味”。张仲景先生发明的饺子便是药食同源思想的代表。
■ 饺子皮:由面粉制成,小麦有益心养肾、除烦止渴的功能。
■ 饺子馅:多以蔬菜、肉类相掺,荤素搭配,还可纳入很多调味品,如葱姜蒜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使饺子味道更加香美,更能增进人们的食欲。
葱、姜、蒜是制作饺子不可或缺的调料。其中葱、姜的药用价值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
“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
“ 葱白,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而大蒜现代研究认为,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抗高血脂和动脉硬化,抗血小板凝集。
给大家推荐两种饺子:
最早的饺子,是仲景先生发明的羊肉馅饺子。
羊肉味甘,性热。归胃、脾、肾经。可以温中暖肾,益气补虚。是偏阳性热性的食物,可以用来调理脾胃虚寒,肾气不足,尤其是肾阳不足的患者,非常适合冬季食用,尤其是对于体寒的来说。
而东北最常见的酸菜猪肉馅的饺子就更有意思了。
中医认为春季对应的脏腑是肝,而对应的味道就是酸。少量的酸味摄入是符合这个季节特性的。而用到的猪肉,它味甘、咸,性微寒。可以补肾滋阴,养血润燥,更适合肾阴虚的人吃。而冬季对应的脏腑就是肾。
就像动物冬眠前要吃很多东西一样,北方寒冷地区的人过冬前也需要多吃点,到了春节前后,更是要想办法来给身体积累更多的热量,因此,冬季,尤其是春节的大菜,基本上全是肉菜。
在做肉菜,或者说炖肉的过程当中,事实上我们使用到了大量的中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医日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接触中医药,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而已。很多中药也没那么深奥玄妙,你家厨房里的很多食材调理,都是中药。
肉桂
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是调理阳虚体质非常好的食材药材。
茴香
性辛,温。入心、脾、膀胱三经。有温肾散寒,和胃理气的作用。可以治疗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等,同时茴香还有一定的杀虫辟秽的作用,还可以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
豆蔻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可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在做肉食的时候加入豆蔻,既可以提升香气,又能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肉食所生的湿气,减少因过量吃肉导致中焦湿阻的可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当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我们有了集体供暖,有了保暖的衣物,羽绒服,我们三餐都是吃饱吃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对于抵御严寒所需要身体能量是非常之少的,相对应的,我们对于能量的摄入和储备也不应该再像传统饮食习惯那样吃那么多。
以我们的生活条件来看,传统的节日饮食是超量的。身体对事物需求大幅减少,但是摄入的还是那么的多,这种不平衡就是我们讲的生病的原因。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