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茯苓汤,扶正又祛水,老年人水肿最适合
防己茯苓汤
防己三两(9克) 黄芪三两(9克) 桂枝三两(9克) 茯苓六两(18克) 甘草二两(6克)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二十四)
【解说】
本方主治皮水之证。以四肢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或肌肉瞤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主要在脾,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防己茯苓汤立方本意在于通阳化气,表里分消。防己伍黄芪,走表祛湿,使水从外而解;桂枝配茯苓,通阳化气,令水从小便而下。本方利水之势较缓,可用于水肿兼有正虚之候,如慢性肾炎水肿、尿毒症、妊娠期高血压及羊水过多等病。
防己▲
运用
一、水肿
秦伯未医案:
男,28岁。病浮肿1年,时轻时重,用过西药,也用过中药健脾、温肾、发汗、利尿法等,效果不明显。当我会诊时,全身浮肿,腹大腰粗,小便短黄,脉象弦滑,舌质嫩红,苔薄白,没有脾肾阳虚的证候。进一步观察,腹大按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膈不闷,能食,食后不作胀,大便每天1次,很少矢气,说明水不在里而在肌表。因此考虑到《金匮要略》上所说的“风水”和“皮水”,这两个证候都是水在肌表,但风水有外感风寒证状,皮水则否。所以不拟采用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发汗,而用防己茯苓汤行气利尿。诚然,皮水也可用发汗法,但久病已经用过发汗,不宜再伤卫气。
处方:汉防己、生黄芪、带皮茯苓各15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3枚。
黄芪▲
用黄芪协助防己,桂枝协助茯苓,甘草、姜、枣调和营卫,一同走表,通阳气以行水,使之仍从小便排出。服2剂后,小便渐增,即以原方加减,约半个月证状完全消失。
[《谦斋医学讲稿》1964:132]
按语:
本案全身浮肿,腹大腰粗,小便短黄,但其腹按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膈不闷,能食不胀,此水不在里,而在肌表。患者并无外感风寒证状,故又绝非风水,而是皮水。服用防己茯苓汤通阳行水,小便渐增,证状亦随之渐消,洵属良方。
茯苓▲
二、臌胀(肝硬化腹水)
海崇熙医案:周某某,男,62岁,农民,1985年12月10日诊。自诉患肝炎五年,近月余腹胀、 纳呆、 尿少、 下肢肿。刻诊:面色黧黑,左颧及前颈有血痣四枚,形体消瘦,腹大有水,脉沉弦,舌淡紫苔薄白。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单位,麝浊>20单位,麝絮(+++),锌浊>20单位,谷丙转氨酶<40单位,白、球蛋白比值为2.10/5.20。HBsAg阳性。尿检:尿蛋白(+),红细胞(++)。A超探测:肝剑突下4厘米,肋缘下2厘米,余(-)。西医诊断:肝性腹水,肝肾综合征。此属脾失健运,肾摄无权,气虚血滞,水湿停留。治宜健脾益肾,活血导水。
拟防己、桂枝、红花各10克,黄芪、茯苓、泽兰各30克,灯芯3克,济生肾气丸20克(分2次以药汤送服)。上方服30剂,腹水消失,仅两足微肿,饮食增加,二便如常,精神明显好转。继以归身、熟地、丹参、巴戟天等加入方内,服药半载,诸症悉退,久病获痊。1986年7月12日复查肝功能各项均达正常值,白球蛋白比值为3.85/2.10,尿检无异常。停药观察2年,情况一直良好。
[《国医论坛》1989,(2):18~19]
按语:
本例患者为肝硬化并发腹水,辨证属脾肾阳虚型。防己茯苓汤合加味肾气丸,补先天益性命之根,培后天养百骸之母。脾肾功能恢复,肝有所养,本可条达,病虽沉疴,尤可再起。
桂枝▲
三、肌肉瞤(shùn)动
张明亚医案:杨某某,女,53岁,农民。1985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近两年来常感四肢肌肉阵发性跳动,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来诊见:形体肥胖,面白睑肿,肢体肌肉瞤动,时作时止,甚则筋惕肉瞤,纳差乏力,小便短少。动则汗出,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脾虚水泛,饮阻阳遏。治宜健脾制水,通阳化气。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味:
防己1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黄芪20克,炙甘草6克,附子、白术各10克,水煎服。
服药5剂小便增多,瞤动大减,继服5剂,诸症咸安。改以六君子汤调治逾旬,以防饮邪复聚。
[《黑龙江中医药》1989,(4):33]
按语:
脾虚不能制水,水泛四肢,留积不去,阻遏阳气输布,邪正相争而发为肌肉瞤动之证。正如《金匮发微》所云:“水渍肌肉,则脾阳不达四肢,而四肢肿,肿之不已,阳气被郁,因见筋脉跳荡,……”今拟防己茯苓汤振奋脾阳,化气行水,更加附子、白术温阳健脾,药证合拍,故见效迅捷。
甘草▲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