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性疲乏,是什么?中西医都可治疗
疾病释疑
什么是癌因性疲乏?
临床上判断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和影响的维度,需参照相关量表。我国目前用于癌因性疲乏评估的量表主要分成两类,即单维度量表和多维度量表。单维度量表仅能测量疲乏的严重程度,多维度量表既可以评估疲乏的持续时间、程度、性质,还可以评估疲乏对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疲劳本身就是多维度的主观体验,所以更适宜多维度量表。
癌因性疲乏与疲劳综合征有何区别
哪些因素容易诱发癌因性疲乏
癌症本身
机体日常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饮食物的摄入,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会影响食物的摄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机体所需的热量和电解质不足,引发乏力;肿瘤细胞还会从人体固有的脂肪、蛋白质中夺取营养物质,使机体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自然会出现疲劳感,晚期肿瘤患者还会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出现病情恶化,加重疲乏症状。
癌症治疗
手术治疗本身的伤害、术后疼痛、麻醉的后续影响、长期卧床引起的身体失调、失血性贫血等都可能会影响患者体能;化疗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使机体能量摄入减少,且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也会加重乏力感,尤其在化疗后7~14天左右最为明显,这种副作用还会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而愈加明显;放疗使得毒性细胞降解产物积聚,增加能量消耗,造成肝细胞损伤,也会引起疲乏,且放疗导致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也与疲乏的发生有关;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时,患者出现的不适反应会加剧疲乏症状,且疲乏的严重程度与生物制剂的类型、剂量、给药途径等因素相关。
心理社会因素
癌症的诊断、治疗以及患者对预后的担心等问题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精神心理不良反应,如焦虑、沮丧、害怕、愤怒、悲伤等,这些负面情绪也会加重患者的精神疲乏。
中西医治疗辨析
中医治疗
第一“法宝”为健脾化痰,使气血生化有源,乏力自可减轻。因为癌因性疲乏需要长期治疗才能取得良效,患者可服用丸类制剂,如经方薯蓣丸。该方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化痰祛瘀的功效。当然也可以使用食疗方法,比如喝山药粥,起效虽慢,但可久久为功。
第二“法宝”为补肾通络,使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肾虚容易造成早衰和免疫力低下,肾气是否充足和癌因性疲乏的发病、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联系。补肾为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用药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填精、补虚培元、抵抗癌毒。
此外,由于肿瘤迁延日久,故常波及血分,导致络脉瘀阻。对于有舌质偏紫、夜间身体疼痛且固定不移等症状者,可兼施养血化瘀法,具体药物可选择三七粉、鸡血藤、丹参等单味中药或复合制剂。
西医治疗
健康养生有妙招
情绪
对待癌症的理性态度应该是:听从正规医生建议,不放弃治疗,积极带瘤生存,与癌共处。患癌后,生活肯定不可能完全回到患病前的状态,需要患者尽可能调整自身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在日常起居方面,应保障睡眠质量,多和家人、朋友倾诉心事,使自己心情放松,为治疗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氛围。
饮食
运动
睡眠
建议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一个熟悉、安静、舒适、空气流通的环境有利于快速入睡;适当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避免夜间难以入睡;晚餐不宜过饱,入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入睡前情绪不宜过度激动;根据疼痛的原因、部位和性质,采用多种镇痛方法,如止痛药、针灸等,以免因疼痛影响睡眠。
足浴
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的药液并不是越烫越好;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每日20~40分钟即可;局部皮肤溃烂的癌症患者最好不要泡脚。
穴位疗法
穴位按摩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缓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可取太阳(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处)、风池(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足三里、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每穴按压1~2分钟,每晚1次。
穴位贴敷也是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可将适合患者体质的中药用蜂蜜和温开水调和成膏状,贴于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关元、气海等穴位,起到整体调节、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
耳穴压豆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粘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产生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也可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