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进教授:治疗眩晕的用药经验(附医案)
医师介绍:
郑进
简介
眩晕医案:
【患者资料】
李XX,女,74岁,2023年4月5日就诊。
【主诉】
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1天。
【现病史】
病后自行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症状未见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到施甸县中医医院门诊就诊,门诊予收入院。
【入院症见】
头晕、头昏,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心悸、全身乏力、不思饮食。患者精神差,纳寐差,小便正常,大便难解。
【既往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欠佳,神清,精神差,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胸骨左缘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cm处,搏动无弥散,心率7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脉象】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辅助检查】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头颅CT示:1.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部分脑软化灶形成。2.老年性脑改变。3.颅骨(额骨)内板骨质增生症。
颈椎间盘+胸部CT示:1.颈椎退行性改变。2.C3-4、C4-5、C5-6椎间盘轻度突出。3.慢性支气管炎;4.心影不大,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壁钙化。
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钙化;左心收缩功能正常范围,舒张松弛功能减低;EF0.71。
颈部血管彩超示:双侧颈部动脉显示段内膜面毛糙伴斑块形成;左侧椎动脉管径偏细;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斑块形成。
血常规:白细胞WBC:7.25 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76.40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18.50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3.9fL。
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22.30S。
电解质:标准钙:1.35mmol/l,总钙:2.71mmol/l。
心梗快检:肌红蛋白:24.580ng/ml。血生化:总蛋白:63.4g/l,总胆固醇:5.84mmol/l,低密度脂蛋白:3.74mmol/l。BNP、D-二聚体、肝功、肾功、血糖、心肌酶、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同型半胱氨酸、甲功五项、传染四项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
西医诊断:眩晕综合征、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陈旧性脑梗死、慢性胃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退行性改变、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右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慢性支气管炎、颅骨内板骨质增生症、老年性脑萎缩。
【中医辨证辨病分析】
由于患者久病体虚,伤于脾胃,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痰浊蒙蔽清阳,则头昏头晕;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恶心呕吐。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浊内蕴所致。
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本病属中医“眩晕”之“痰浊中阻”范畴。
【治疗】
西医治疗:“天麻素”改善头晕、“倍他司汀”抗眩晕、“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控制血压、脑血管二级预防等对症支持治疗。
中医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药如下:
法半夏15g、陈皮10g、天麻15g、茯苓15g、白术15g、竹茹10g、石菖蒲15g、太子参15g、夜交藤30g、火麻仁15g、丹参15g、川芎15g、赤芍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甘草10g。
方中天麻化痰息风、止眩晕;法半夏、陈皮健脾燥湿;竹茹、石菖蒲清热化痰开窍;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丹参、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夜交藤、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火麻仁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
按:
眩晕是临床中常见且病因复杂的病证,症状轻者头昏眼花、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至昏倒。临床中脑血管意外、脑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心律失常、颈椎病、梅尼埃病、耳石症均可引起眩晕,由于眩晕病因错综复杂,因此一定要先明确病因,至少应辨明中枢性眩晕或周围性眩晕,以免贻误病情。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中医治疗方面,应仔细收集病史资料,辨证论治,分清虚实主次,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者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虚实夹杂着,分清本虚标实,急着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本次分享的病例辨证属于痰浊中阻范畴,患者平素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精微,脾虚又可聚湿生痰,二者相互影响则发为眩晕。
因法半夏炮制过度,对于该类患者可善用生半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脾虚生痰,在合理的用药范围内可增加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等固护中焦脾胃的药物剂量;痰瘀互结,可善用丹参、灯盏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并且可善用威灵仙及细辛等药物治疗眩晕。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