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治角膜病、眼底病——黎家玉
黎家玉(1932.7—),男,汉族,广东省阳西人。主任医师。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1965年进入阳江中医院工作,曾任阳江县中医院院长等职。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角膜病、眼底病等。
教育经历
自幼在曲江黄埔中正小学念书,后在岭南名校“广州知用中学”就读,1956-1962年就读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
工作经历
1951年7月,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卫生防疫员。
1956年,进入阳江人民医院工作。
1965年,进入阳江中医院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任阳江县中医院院长。
研究方向
早年从事中医内科,60年代后期开始钻研中医眼科。
学术思想
1、中西医结合,在明确辨病的基础上辨证
黎老深谙中医药的学术沿革,他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医学特征。他说西医的检查诊断“一斤就是一斤,四两就是四两”,是认识疾病客观化的优势,中西医应当互补。因此中医诊断眼疾,必须先辨病然后辨证。辨病就是辨西医所说的病。辨病能了解疾病的本质特征,能预知疾病的过程与转归,而古代的中医眼科病名多是根据眼部的异常外观或主观症状而定,有许多是形容词(西医也有类似情况),对指导临床意义不大,而且西医病名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交流,与患者也容易沟通,对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减少误会也有好处。
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它蕴含着中华民族观察疾病、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等一套具有高度哲理的思维逻辑,是中医的灵魂。中医治病若不讲辨证论治,就好像盲人走路,充其量是凭感觉而已。对于眼科存在“无证可辨”的问题,老师认为“无证”其实也是有证的,证就存在于病之中,通过仪器扩大望诊或其他检查找到阳性体征是目前可行的方法(黎老认为仪器就是仪器,仪器不是西医)。例如眼底水肿、渗出就是证,古人看不到今人能看到,问题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论治而已。
2、辨证切要辨明病因
西医诊病要查病因,黎老认为中医诊病亦然,只是病因学的概念不同。例如“赤而且痛火邪实,赤昏不痛火邪虚”。前者实火,后者虚火,两者都是火,可是虚实不同,治法必然大异。
3、辨证要辨体质
体质,中医学称为“素体”,所谓“素体阴虚”,是指某人素来具有阴虚体质。临床辨证若能将患者的“素体”辨清楚,无疑对驾驭疾病的转归,预测治疗效果很有帮助。临床事实说明,正常体质的人患病,是较容易取得治疗效果的。阴虚体质、肝郁体质、痰湿体质、过敏体质的人患病,取得疗效比较慢。异常体质较典型的病人,治疗常较棘手,要注意找准病机核心,以期“突破缺口”。辨明体质,对“无证可辨”眼病患者尤为重要。黎老认为,体质偏差的自觉症与他觉征都属于“证”的表现。抓住这一“第三状态”,对疾病属性的发展趋向,基本上也就心中有数了。
4、善用古方,内外兼治
从中医学理论角度讲,“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但治法确定之后,如何选方去完成治法的任务却大有讲究。黎老认为前人的方剂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特别是那些经许多代人经过实践验证而筛选出来的名方更是十分珍贵。
科研成果
创制十多种眼药供院内使用。
获奖情况
1993年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此外,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曾任:
广东省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撰写《眼底望诊辨证论治初探》,于1994年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在分会场上宣读,获得金杯二等奖。
主要论文
1.黎小妮,黎家玉.我读顾锡《银海指南·兼症总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06):39-40.
2.张汝开,黎家玉.介绍几种眼科外用制剂[J].新中医,1983,(09):36-37.
3.黎家玉.视神经视网膜炎[J].新中医,1974,(06):32-33.
传承图谱
黎家玉→黎小妮。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