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治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腹水——唐长金教授
唐长金,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现就职于宿州市中医院。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甲、乙、丙型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肝癌等疑难杂症。
教育经历
1969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术思想
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的组织功能活动皆依赖脾胃,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故《灵枢·五味篇》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清代名医沈金鳌总结了脾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说:“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因此,他脏病变如心、肝、肺、肾病变,皆可从脾论治,寓有治本之义。李东垣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李东坦又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意思是说脾胃虚弱是导致脏腑经络生病的主要原因。所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脾旺不受邪”,含有既病防传,又含有未病先防的意思。临床上他诊断治疗强调以脾胃为本,注重顾护脾胃中气,时时以健脾和胃为法度,调补脾胃,顾护脾胃。所以,他在临证中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补脾健胃就是恢复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脾脏喜燥恶湿,易为湿困;湿性黏滞,也易困阻脾阳,脾为湿困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易发很多疾病。
2、调畅气机,升降为要。古人将自然界的升降出入运动引入到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及气血生化中,即所谓天人合一论气机,首先要谈论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一切生命的物质和现象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过程。升降出入是气的根本运动形式,例如心的搏动,肺的呼吸,肝的疏泄,脾的运化,肾的固藏,胃的消化胆的排泄,肠的蠕动,膀胧的开合,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所以《内经》指出“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在机体生命活动中重要性。而历代医家亦对气机升降极为重视,提出诸如“生死之机,升降而已”,“明乎脏腑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等经典论断。故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气化学说的根本、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故气机升降失常易引起机体的病变,通过调理气机升降,使脏腑气机恢复正常运行,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这正是他治疗内科杂病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五脏中肝、脾、肾的气机主升,心、肺气机主降,另外,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故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胧的气机等均主降。它们之间的升降合作保持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协调。他在运用调理气机法时,非常重视脾胃、肝肺、心肾三对脏腑,尤其是脾胃。脾胃升降之枢对全身气机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其气机升降正常才能使全身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脾胃同居于中焦,五行皆属土。脾主升以升为健,胃主降以降为和。二者同处中州,有通上彻下、升清降浊之功,可谓气机升降之枢纽。周身气机以肺肝气机升降为主,心火与肾火则上下相交。脾胃为后天之本,又因脾胃特定的位置,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故可见脾胃升降之枢对全身气机调节的重要作用,脾胃同居于中焦,五行皆属于土。脾气主升以升为和,胃主降以降为用。清代医家何梦瑶更是明确指出了“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同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功能正常,则能把水谷精微才能正常输布至全身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运行。李东垣在治疗脾胃病时就特别强调调整气机升降,恢复脾升胃降功能。肺居于上焦,五行属金,主收;肝居于下焦,五行属木,其性生发;肺与肝,一主气处魄,一藏血藏魂,是人体活动的重要形式。先贤告诉我们“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从左升,肺从右降”。故人体外周气机的升降运动与肝肺关系密切。病理状态下,其升发肃降功能紊乱,导致气机逆乱。心肾二脏在机体气机升降中具有重要作用。命门寓于肾中,《难经》认为它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肾阳为元阳,升降的总动力,所以气机的升降,全赖命门之火的气化。故《吴医汇讲·卷八》说:“命门之火,即心火之根,肾水之精,即心精之源。”心火为君火,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与肾火正常相交,则心神活动,生长发育及脏腑均能正常。
3、从肺论治肝病。前贤对肝病有深入研究、文献很多,其治疗方法很多,其范围较广,可散见于内科、妇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治疗法则也相当复杂,《内经》告诉我们三个基本治疗原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宜食甘以缓之;用辛补之,酸泄之。有肝病先治脾,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等防传变之法。有肝肾同源,从肾论治肝病之说。他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五行生克关系中,金克木,可因木气过亢,反侮肺金,肺失宣降而为病;肺金不足,则木无所制而使木气相对亢盛为病。故六情关系中,有“悲胜怒”之说。据此以补肺金之法增强克肝木力量,配合清肝、泻肝、疏肝等法削弱绝对或相对过亢的被克制力量,从而达到五行动态平衡。肝处下焦,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藏魂,调情志及脾胃生发。肺居高位,为相傅之官,受朝百脉,治节出焉,主气,处魄,主宣发肃降等功能。从他们的生理功能来说,肝主生发,肺主肃降。《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脏解剖位置在右胁部位,但是肝气却从左部随脾气上升,肺气从右降,将清气输送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样,一升一降,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趋于正常。肝藏血藏魂,肺主气处魄。肺气与肝血,肝魂与肺魄,从实体到神似,皆不可分。故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肺密切相关。另外,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还有经络上的联系。《灵枢·经脉》说“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因此他从上述肝肺的五行生克关系、生理功能特点、经络关系治疗肝病。
4、诊法合参重舌诊,问诊尤重问饮食、大便。他指出舌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且敏感体征,因为舌为心之苗,脾之窍,肾之本。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肝肾。五脏六腑疾病均可在舌头反映。清·杨乘六撰《临证验舌法》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舌为脾胃之外侯,苔受胃气所熏蒸”,说明舌苔是由胃气蒸发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联系。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开窍于口,从舌诊即可辨脾胃。《灵枢·脉度》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舌苔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象的变化包括神、色、形、态,均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正气盛衰、邪气性质、病情进退,通过舌诊的动态观察,可以了解疾病的进退、顺逆等病变势态充分认识疾病不同阶段所发生的病理改变,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指导处方用药提供重要依据。如清·周学海在《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中说:“夫舌为心窍,其伸缩展转,则筋之所为,肝之用也。其尖上红粒,细于粟者,心气挟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挟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因此,临床诊疗中他常重视舌诊,强调察舌以“司外揣内”通过望舌可以大体得出病证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八纲属性,结合四诊情况进行脏腑辨证,分析气血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邪盛衰和消长等方面情况,从而对诊断、立法、处方及疾病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他在长期的临床中总结出,如果舌质正常但是舌苔异常,主要提示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邪盛衰和消长等方面情况,正气尚未明显损伤,故临床治疗时应以法邪为主。如果舌苔正常但是舌质异常:主要反映脏腑功能强弱,或气血、津液的盈亏及运行的畅滞,病邪损及营血的程度等,临床治疗应着重于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扶正法邪。舌质与舌苔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变化,多提示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体内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理变化,舌象的辨证意义亦是二者的结合,临床应注意分析病变的标本缓急。另外食物、药物可以染苔;长期使用大量镇静剂使苔厚腻;长期服某些抗生素,苔黑腻或霉腐;镶牙处留黑痕。口腔对舌象的影响:张口呼吸苔变干。这些都是察舌要在注意的。具体来说,凡邪气初起在表,一般舌苔多薄白不干,后病邪传里,则舌苔渐由白而黄,由薄而厚,由润而干。病属热者,舌质红,舌苔黄腻或黄厚腻或干,热甚时焦黑起刺;病属寒者,舌质多淡白,舌苔多津液而光滑。病属实者,舌坚敛而苍老;病属虚者,舌浮肿而娇嫩。凡舌质淡红灵柔苔薄白而润者为气血充足津液未伤;舌质淡白者为气血虚衰;舌干苔燥,是津液已伤;舌苔有根,是胃气充足;苔无根或光剥无苔,是胃气衰败,胃阴亏耗之象。他还指出从舌象的变化可以测定病情的顺逆。如果苔由白转黄,由黄渐退,新生薄白苔者为顺象;舌苔由白转灰,由灰变黑者为逆象。如果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化疗”或“放疗”后,正气受伤,后可出现气阴两虚,其舌苔多为红绛光剥,干裂溃疡阴亏之象。问诊是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询问了解病情的方法,属四诊之一。往往诊断就是从问诊开始的。明朝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创制“十问歌”,最先对问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全面归纳整理,使问诊逐渐实用化、规范化。他说问诊是四诊中是初涉临床时的基本功,也是最须下功夫的一环。因为病情多样且复杂,在临证不可刻板使用“十问歌”,应该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围绕患者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探问其发病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发病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总结为为外感、内伤、不内外伤三个方面;临床病机虽然千奇百怪,但可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来概括。清朝名医程国彭《医学心悟·医有彻始彻终之理》说“至于变症百端,不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他认为,对于内伤杂病而言,饮食不节、情志抑郁是主要的发病病因;另一方面,疾病进一步发展,又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纳食的改变。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靠摄取饮食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饮食的摄纳与消化吸收是经过脾胃及多个脏腑共同完成的,其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他曾说不管是什么疾病,如果脾胃及肠道功能失常影响了病人的饮食及排泄,对疾病的治疗及恢复都是不利的。故有“纳谷者昌”一说。若平素饥饱失常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脾升胃降功能失司,或脾虚生痰,痰湿内蕴,气机阻滞,或气血亏虚,失于濡养,从而变生诸病,或其他因素损伤脾胃,胃失和降,脾失运化,而影响食欲。“百病皆由痰作祟”脾为生痰之源,与饮食失节相关。所以他在问诊时特别注意问饮食情况,如食欲、食量、口渴与饮水、口味等了解脾胃的运化功能、津液的盈亏,从而掌握疾病。他还指出还可以通过询问二便情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以指导治疗。《景岳全书·十问篇》指出:“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查此,以辨其寒热虚实。”大便虽由大肠主司,但实际上和脾胃腐熟运化,小肠辨泌,肝气疏泄,命门温煦,肺主肃降很多功能有密切关系。所谓问二便,实际上首先试图分析机体消化功能。小便与肾司气化,脾主运化、三焦调通等等有关,少阳三焦是将肾系与其余四脏连为一体的大腑,是水津升降出人之路。水液能在三焦运行,需要五脏相互协调,才能运行不息,通调无滞。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会引起水津通调失度。水津随其卫气升降出人,卫气发生病变,出现气虚、气滞、气陷,都可引起小便失调。所以小便异常,也是反映五脏与卫气功能失常。所以说二便在问诊中占重要作用,特别要注意问诊时还须注意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室内外环境、气候情况、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另外针对老人行走不便、听力下降情况,妇女的月经周期是否正常、小儿易暗示和误导,表达不清等情况,要详察细辨。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获奖情况
曾获“安徽省名老中医”称号。
荣誉称号
主要论文
1.郭伟,王桂芬,刘少杰,唐长金.中药凉血解毒化瘀对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05):436-437.
2.田乐华,唐长金.透营转气法治疗丙型肝炎37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06):362-363.
3.唐长金,田乐华.当归贝母苦参汤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93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06):302.
4.唐长金,田乐华.半夏泻心汤治疗嗜酸性细胞增多症31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03):27-28.
5.唐长金.结节性脂膜炎伴霉菌感染误诊为肝炎[J].中医临床与保健,1990,(03):40.
6.唐长金,田乐华.证病并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2例[J].中医临床与保健,1989,(04):7-9.
7.唐长金,田乐华.调肝理肺法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附12例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04):35-37.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