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御风先生:大黄临证40条独家经验,启人心智!(上)
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大黄”临床论治备参40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西北之人,土气敦厚,阳气伏藏,重用大黄,能养阴而不破泄;东南之人,土气虚浮,阳气外泄,稍用大黄,即伤脾胃,此五方五土之有不同也。
又总察四方之人,凡禀气厚实,积热留中,大黄能养阴而推陈致新,用之可也;若素禀虚寒,虽据证当用大黄,亦宜随人而酌减,此因质禀之有不同也。
二
仲景百劳丸、䗪虫丸,都用大黄以理劳伤吐衄,意最深微。
盖以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天地之道也;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人身之道也。
蒸热日久,瘀血停于经络,必得大黄以豁之,则肝脾通畅,陈推而新致。
三
产后去血过多,血虚闭而不行,当用养血润肠之剂,必禁大黄为要。老人气虚血闭,当用麻仁丸;肥人痰闭,当用半硫丸,大黄亦所必戒。治者不可畏而不用,亦不可忽而轻用。
若元虚不足者,不可用,恐正气耗而亡阳;风寒表证未解,不可用,恐里气一虚,表邪内陷;里证当下,脉势无力不可用,恐热邪去而正气脱。
四
大黄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五
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
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
六
古代治疗黄疸的百余方中,约三分之一的方中有大黄,可见大黄为退黄主要药物。
七
邹润安说,大黄能“斡旋虚实,通和气血”,故凡肺郁血(瘀血)证,虚人用之不禁。
八
大黄虽为泻下药,如用小量,不一定泻下,而有健胃作用。
如与枳实、厚朴同用,作用多在胃;如与芒硝同用,作用多在肠;如与桃仁、丹皮同用,则有逐瘀作用;如与玄参、石膏同用,能泻三焦之热。
九
张仲景用大黄,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
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
十
大黄与桃仁同用,则导瘀血,与枳壳同用,则除积气;入痰火药,更能滚痰;入消食药,即能推陈。
十一
仲景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此惟脉象有实热者宜之。
若脉象微似有热者,常用大黄3钱,煎汤送服赤石脂细末4~5钱。
若脉象分毫无热,且心中不觉热者,常用大黄细末、肉桂细末各6~7分,用开水送服,即愈。
十二
凡跌打损伤,血有所瘀,闭而不行,用桃仁、红花之剂,必加酒炒大黄。
十三
大黄与附子并用,则变寒下为温下。
十四
大黄轧作散服之,1钱之力可抵煎汤者4钱。
十五
大黄有安和五脏,补虚调气之能。
各类虚证常因气血亏虚,脾虚运弱而见消瘦、倦怠纳少、腹胀便秘等症,此时应配大黄治之,寓补于攻,主要技巧在于配伍、炮制和剂量的调整。
少量大黄可通腑气、消谷气、安五脏、除腹胀、调气血,常一投大黄,矢气一转,便行腑通,腹胀旋消,诸症悉轻,有立竿见影之效。
凡体虚、气虚者,每以大黄配黄芪同用,效果良好,用于气虚体弱之妇科血证患者,其功更笃。
十六
长期用养阴补虚法不效时,配以小剂量清泻药(如大黄、枳实或玄明粉)反佐其间,往往可收效。
十七
胃肠道肿瘤需通导腑气,因此不论有无便秘,或已否手术,在治疗中都可加入大黄。未手术者用生大黄,手术后用制大黄。
保持腑气通畅,排除病邪,祛瘀生新,对肿瘤的治疗和康复均有积极意义。
十八
凡以呕吐为主症者,不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均可应用大黄。特别适用于饮食入口即吐,药不入腹者。
用法:生大黄、生甘草各1克。水煎片刻或滚烫开水冲泡,药液以1汤匙为宜,不可过多,冷热适度饮之。吐止或缓解后,需辨证用药,以巩固疗效。
十九
遇到怕服汤药,每服汤药即吐者,可在服汤药前,先用大黄、甘草各1克,煎水1小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慢慢喝下,服后15~20分钟不吐,再服原汤药即可不吐。
来源: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
注意: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