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治胃、肠、肝、胆、胰等脾胃疾病——李培教授
李培,男,四川省剑阁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曾任绵阳市中医院院长。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胃、肠、肝、胆、胰等脾胃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内科疑难疾病。
教育经历
197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系。
工作经历
先后在绵阳中医学校、绵阳地区卫生局中医科、绵阳市中医院工作。
1986年起任绵阳市中医院院长。
研究方向
主要以脾胃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为研究方向。
学术思想
1、论治脾胃,首重疏肝
李老认为,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许多患者常常伴随紧张焦虑。且脾胃病多慢病,久病不愈,又会加重患者焦虑情绪。且随着现代研究的进展,特别是神经胃肠病学的兴起,揭示了许多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障碍与脑肠轴有关,而精神心理因素又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另能协调脾胃气机升降,促进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作用。若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见脘腹胀痛、呕吐泄泻之症,所谓肝郁乘脾是也。临床上常见脾胃病患者伴有胸胁胀满、心烦易怒或抑郁焦虑、口干口苦、脉弦等肝气郁结症状。治疗上自当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临证中治疗脾胃病喜用四逆散加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逆散有促胃动力和解痉的作用,又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
2、寒温并用,调燮阴阳
李老认为,人的生理状态是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病理情况下这种阴阳平衡被打破,故而出现阴阳偏颇,治疗的过程就是利用药物性味之偏,去纠正病证阴阳盛衰之偏,促使患者恢复“阴平阳秘”的常态的过程,让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而矫治失衡最安全最舒适的方法莫过于在阴阳动态变化中寻求平衡,以防止矫枉过正,引起机体不适甚至变生他祸。临证中李老尤喜运用反佐一法。治疗热证,于诸寒凉药中佐人入一两味温热药,可防寒凉郁遏阳气;治疗寒证,于诸温热药中佐入一两味寒凉药,既可防温燥伤阴动血,又能避免壮火食气。且胃为阳土,易从阳化热;脾为阴土,易从阴化寒。临床上多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胃同病。病机多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疗当明辨寒热之多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辨治疑难,机在中焦
所谓疑难病症,指多脏腑功能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交错,临床施治棘手的疾病。若非辨证精当,用药精详,则此脏未安而彼脏疴起,寒象未去而热象复显,实证未祛而羸状益甚。李老则执简驭繁,取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的独特生理特点,从中焦脾胃论治疑难病。因生理情况下,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之枢纽。病理状态中,脾胃不能化水谷为气血,反生湿浊随气机周流全身,五脏不能为气血充养,反为湿浊所害;脾胃不为气机之枢,反为气机逆乱之祸,心肝不能随脾土左升,肺肾不能就胃土右降。由此而五脏不调,气机逆乱,诸症蜂起。
4、辨证对症,相辅相成
李老临床处方用药,讲求辨证用药和对症用药相结合。李老认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疾病在特定阶段可以表现出相同的证,临床可以针对这个主要矛盾拟定相同治法,所谓异病同治是也。然而不同疾病虽可表现出相同的病机,但临床表现却会千差万别,治疗又当针对不同症状灵活加减。临证过程中,李老总是在详细搜集四诊资料后首先提出主要病机,拟定相应治法,选用对应方剂,再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随症加减。同时,对症选药亦并非随意选用具有某一功效的药物,而是切合病机。如此,辨证中不离对症,对症不忘病机,二者相辅相成。
5、衷中参西,优势互补
李老主张西为中用,中西互补。认为中西医各有千秋,中医在疾病某一阶段的整体把握上有优势,西医对疾病的诊断、全程发展的预判上更胜一筹。中医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明确疾病的诊断,结合现代诊疗技术判断病情预后。同时,李老也主张学习现代中药药理知识,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药理作用选方选药可达锦上添花的效果。
科研成果
参与4项科研课题研究,获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项。
获奖情况
曾获“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绵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世界中医联合会内科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绵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出版著作
《临床实用方剂手册》
主要论文
1.杨靖,孔文霞,李培,张晓云.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J].中成药,2017,39(08):1684-1689.
2.杨靖,孔文霞,李培,张晓云.李培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之经验总结[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01):71-73.
3.李玉,李培,李双梅.中药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07):217-219.
4.杨靖,杨艳,孔文霞,李培,张晓云.浅论《黄帝内经》对脾胃的认识——重在“气”[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04):78-80+85.
5.刘磊,李培,梁勇.《重订严氏济生方》水肿论治浅析[J].四川中医,2014,32(08):3-4.
6.李培,赵淑妙,何丽萍.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8,(06):64-65.
7.孔文霞,李培,唐章全.胃炎舒治疗慢性胃炎75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4(10):49-50.
8.李培,杨清,陈艾.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附:128例病例报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04):14-15.
9.李培.习惯性便秘多从肝脾肾论治探讨[J].四川中医,1999,(12):16-17.
10.李培.皮痒灵合剂治湿疹132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04):162.
11.李培,景洪贵,母元茂.皮痒灵合剂治疗湿疹132例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2):21-22.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