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高手“用药心得”(上)
医师介绍:
李翰卿(1892~1972)医学家。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著《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1.凡用药之前,首先应该一分为二地考虑其效果,即既要考虑到其正面作用,亦要考虑其负面作用,究竟会否发生别的问题。如果用热药,寒证虽宜,但容易伤阴,或引致肝阳上逆;用寒药,热证虽宜,却易伤人之阳。因此,不要因某药有效而过量或连续多用,而应掌握好度,中病即止,见好就收,方不致出现负面作用。
2.药品的作用必须弄清楚,用量也是治疗的关键,同样的病证,同样的处方,有的见效,有的无效,就是用量上的问题。所以要学习,须从头做起,先弄清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配伍规律,庶几临床加减应用,心中有数,头头是道也。
3.用药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正面作用;二是反面作用,也就是用药后有什么副作用,有多大,如何补救和防止;三是和同用药的关系,有无矛盾和相互影响。用方也是一样,同样要注意三个方面,即主要作用、方中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副作用。只有掌握了所用方药的上述三个方面,应用才能正确无误。
4.驱邪药能除邪,补虚药能扶正,然药皆有毒,过则生病,故《内经》有“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警句。至若病久,虚实寒热夹杂证尤多,或寒,或热,或补,或泻,用药稍有不慎则过之,故不可乱施药饵。若少服或间断服用,针对其虚、实、寒、热治之,候其气之来复,自然可愈也。
5.补药之用,如异功散之有陈皮,归脾汤之用木香,意在行补药之滞。所以,用补药时,一定要注意反佐些行气之品,以防滞腻。
6.治外感病,每用荆、防、羌、独。一般发散用荆、防为主,身痛者以羌、独为主,上半身痛用羌,下半身痛多用独,恶寒无汗而喘者,用麻、杏,兼热者加生石膏。如需用辛凉解表,只要无汗,也可以用荆、防,不过须结合连翘、薄荷、竹叶等同用之。麻黄、石膏配伍,亦成辛凉,如大青龙汤都属之。又如虚者无汗,配合党参用之。总之,用药当灵活掌握之。
7.童便,咸寒,滋阴降火,凡属各种上行之出血,由阴虚所致者,皆可用之。如系实火,类似于泻心汤用大黄之意。
8.白术为补脾之正药,陈氏说过,术能补脾之阴,又能益脾之阳。欲补脾阳宜炮用,补阴可用生术,欲补气白术合党参,欲胜湿白术合云苓,欲行气白术合陈皮,所以,四君子汤既为补气药,又为补脾方也。
9.石膏之清热,为清燥热,厌烦口渴饮冷之证宜用。芩连之清热,为清湿热,大热、口不太干燥而口苦、苔稍腻若为宜。
10.甘草有和胃、解毒、泻火、补中等功用。遇用药时,需顾护胃气者,可炙用;需泻火解毒者,可生用。
11.紫河车本身偏于补肾阳,如欲其滋肾阴,则必须配伍滋阴之剂,如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12.海螵蛸之止崩漏,当注意以下问题:
①因血热妄行所致者,不宜用;
②因气虚不能摄血所致者,用之无效;
③因瘀滞所致者,不宜用。其所适应者,为肝肾阴虚,冲任不固之崩漏。宜合茜草用之。
海螵蛸又有去寒湿之作用,故又用于带下之证属寒湿者。
13.天麻治眩晕证多用之。但眩晕的原因不同,如血虚之晕,宜养血平肝;阴虚肝阳上升者,应滋阴平肝;如邪热炽盛,引起肝风者,又须清热降火。惟肝风夹痰湿者,天麻始为相宜。天麻辛燥,功能祛风燥湿化痰。所以火盛者、阴虚者均应慎用。
14.有寒热往来之症,不一定完全用柴胡,但用柴胡时,必须以寒热往来为主症。如桃仁承气汤之用于热入血室,可以将桂枝改为柴胡,效果很好。所以必须细心辨证及掌握方剂之主要精神,临证才能运用自如。又如用柴胡时,夏季多并用连翘、银花,或者不用柴胡。疟疾夹痰湿者,用柴胡于平胃散中很好。
15.山萸肉主治之证有八:
①肝肾不足,腰酸眩晕,阳痿遗精,小便频数。
②女子月经不止。
③大汗亡阳虚脱。
④止老人尿不节。
⑤大能收敛元气。
⑥肝虚自汗。
⑦肝虚胁痛腰痛。
⑧肝虚内风萌动。
16.丹参主治之证有十:
①月经困难。
②经闭癥瘕。
③产后恶露不尽及瘀滞作痛。
④消肿止痛。
⑤乳痈初起红肿疼痛。
⑥热病伤营,心烦不寐。
⑦腰脊强。
⑧脚痹。
⑨破宿血,生新血。
⑩安生胎,落死胎。
17.麻黄发汗解表,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亦有不见发汗者,亦有少量用之而大汗不止者,综其原因有三:
①新鲜者发汗作用强,陈久者发汗作用弱,甚或无发汗作用。
②气虚、阴虚证发汗作用强,风寒闭郁至甚者发汗作用弱。
③热证发汗作用强。
18.麻黄宣肺定喘,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有有效者,有加剧者,综其原因有二:
①风寒闭郁,肺气不宣之咳喘其效甚佳。
②肾不纳气之喘和肺气虚的喘用之必甚。
曾治一咳喘难止之患者,先予诸种定喘止咳方无效,后邀余治,诊为肾不纳气,予金匮肾气加蛤蚧,某医恐其无功酌加麻黄无效,及至改为去麻黄后愈。
19.白术:有健脾燥湿、补气安胎之功,为补脾正药,临证用之,欲运多于补则生用,欲补多于运则炒用。本品不宜炒焦,炒焦则伤脾增胀。
20.西洋参:苦、微甘,寒,补肺胃之阴,降火生津,凡肺胃津虚有火者用之。可用人参配麦冬或生石膏代之有同样效果。
21.百草霜:止血消积,主治吐衄、外伤出血、脏毒下血、妇人崩中、食积泄痢及肠鸣泄泻。本品能止血但无益肠胃,救标则可,治本则非,故不宜多用。
22.泽兰:活血化瘀,通经利水,能舒肝脾之郁,不寒不燥,行而不峻,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23.胆矾:酸、辛,寒,有毒。用本品治重证沙眼时,以本品小块平面快速擦过,隔日1次,3次即愈。
24.玳瑁:甘、咸,寒,可解岭南百药毒、蛊毒及一氧化碳中毒。
25.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凡表证未解,中满邪实者忌用。
26.草蔻、草果:二药辛温,皆治寒湿,草蔻偏补,用之不宜过多,恐助脾热,伤肺损目,草果偏消。
27.桂枝:能升能降,升大气,降逆气,孕妇慎用,因胎前多热,恐胎堕。
28.荆芥:风邪郁于上之头痛多用穗,炒炭入血分止血,单用治风在皮里膜外,症见肌肤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与防风同用兼治风入骨肉。
29.防风: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
临床常与多种药物配伍,治疗各种风证。
与南星同用,能治破伤风,如本事玉真散。
与荆芥同用,能治时疹血风和皮里膜外、骨肉全身之风,如荆防败毒散及其他一切散风之方。
不过兼寒者,配合苏叶等辛温之品,
兼热者,配合连翘、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
兼食滞者,配伍神曲、麦芽等消食之品,
兼痰者,配伍陈皮、半夏等祛痰之品,
兼疮毒肿痈者,配伍银花、连翘等解毒之品,更为有效,
如不谢方“风寒温散剂”、“风热凉散剂”、“风寒夹食剂”、“风寒夹痰剂”、“连翘败毒散”等方剂,都属这一类的例证。与苍术、白术、防己等药同用,能治风邪兼湿之证,如海藏神术散、白术散、不谢方“风寒夹湿方”等即是。与黄芪同用,能治卫虚兼风之自汗证,如玉屏风散便是。与羌活同用,能散太阳经之风寒,治头痛项强,一身疼痛。发热恶风寒,或有汗或无汗,如九味羌活汤等方即是。
30.黄芪:补气升气,止痛生肌。气陷者生用或伍升麻、柴胡;中虚者炙用或伍人参、白术;虚甚者配人参,防热则再伍知母。
来源:本文选自《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