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树槐:行医五十年,我用这八法治疗筋骨疼痛疾病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职期间还同时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材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高等院校中医教程编审委员、中国针灸学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腧穴研究会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指导委员会、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何树槐工作之余,笔耕不断,主要著作有《针灸学》(主编,上下册)《针灸学参考》(副主编)《针灸治疗学》(副主编,统编教材)《单穴治疗选粹》(主编)《中国针灸学》(编委)《实用针灸词典》(编委)《西班牙版针灸治疗学》(主编)《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主编)《针药并用治疗头痛》(主编)。并在中国各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针灸治疗非常讲究针刺技巧。针刺手法,为历代针灸学家所重视,《灵枢·官能》曰:“用针之要,无忘其神……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在《黄帝内经》、《难经》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努力,创造了许多针刺手法,归纳起来,针刺手法包括针刺的深浅、针刺的方向、进退针、提插针、捻转针等基本内容。遵照《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和《素问·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的针刺治疗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凡病变部位较浅表者,多用毛刺法、半刺法、直针刺法;病变部位在肌肉者,多采用分刺法、合谷刺法;病变因瘀血者,多采用络刺法、豹纹刺法;病变部位在筋者,多采用关刺法、恢刺法;病变部位在骨者,多采用输刺法;病变部位有结节或条索者,多采用扬刺法、齐刺法、刺络拔罐法等。除以上手法外,何树槐在临床上多采用龙虎交战手法,此手法有疏通经络、调节阴阻、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疼痛症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对于病欠不愈,以虚为主的慢性疼痛,多采用浅刺多穴法,往往获得奇效。
针灸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是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辨证论治时,应首先确定病变部位,以及病变部位和经络的关系,以便确定病变的经络;其次是确定病变的性质,即病证的虚实寒热;再次是在病变的经络上选取适当位进行针灸治疗。通过在临床上不断地、反复地探索和总结,归纳出祛风法、温经法、清热法、宁心安神法等八种治疗法则。
风邪引起的疼痛,多侵袭人体属于阳的部位,如人体上部、头面部、项背部、上肢和体表;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引起的疼痛往往是突然发作,病情变化快,疼痛游走不定、无固定部位;风邪常兼杂其他邪气,形成风寒、风热、风湿、风火等。
取穴:风池、天柱、外关、后溪、风市
按语:风池可用于外风引起的疼痛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内风疼痛,是治疗风邪疼痛主要穴位。
寒邪引起的疼痛,多遇寒加剧,可见恶寒无汗,肌肉关节疼痛等症。寒性收引,易致筋脉拘急挛缩,关节屈伸困难。
取穴∶大椎、后溪、昆仑、命门、关元、神阙
湿邪重浊易阻滞气机,所致的疼痛多会造成四肢肌肉酸楚、沉重、麻木,关节疼痛以沉重、肿胀为主,且多见腰以下部位;痰浊疼痛多表现为肿痛、肿块、胸部闷痛。
取穴∶中脘、足三里、阴陵泉、阳经的合穴(如曲池、小海、天井、足三里、阳陵泉、委中等),阴经的输穴(如太渊、大陵、神门、太白、太溪、太冲等)
火热之邪为阳邪,其性趋上易侵人体上部,症状以头面部多见(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等)。多表现为热证、实证、易内扰心神,同时伴有心神不宁、心烦失眠等症。
取穴:大椎、曲池,阴经和阳经的井穴、荥穴
阳经井穴五行属金,阴经井穴五行属于木,金应肺主表,木应肝主风,故主治风热邪气。如咽喉肿痛刺血商阳、口唇疱疹刺血商阳和厉兑、麦粒肿泻厉兑、目赤肿痛刺血关冲和足窍阴、眉棱骨痛取少泽和至阴。
手三阳经的荥穴多用于经络热证的治疗,足三阳经荣穴多用于本经络热证和腑热症的治疗,如耳内、耳窍灼热疼痛,口苦咽干,为少阳热证,可取少阳经荥穴液门、侠溪;牙龈肿痛、鼻部肿痛、口唇肿痛,口干便秘,属阳明火热证,取阳明经荥穴内庭、二间;头部及头项部红肿热痛属于太阳风热证,取前谷、足通谷。
阴经荥穴多用于热邪蕴结阴经或脏热流注经脉引起的疼痛症,如膝内侧肿痛,足肿肢体沉重,胸脘痞闷,大便黏滞,属脾经湿热,取足太阴经荥穴大都。阴茎热痛、睾丸红肿热痛、阴道热痛,取肝经行间等。至于虚热证,多配以育阴清热的穴位,如三阴交、照海、曲泉等,也可加用阴经五输穴中的合穴。
气机阻滞多见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后阻滞气机,二是肝失疏泄。气滞疼痛多以胀痛为主,疼痛时轻时重与精神因素相关,疼痛部位不固定且呈走窜性质。
取穴∶膻中、内关、太冲、支沟、合谷、阳陵泉
瘀血导致的疼痛性质是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拒按,肌肤甲错有瘀斑,舌质暗有瘀点。
调气化瘀取穴:内关、太冲
行气化瘀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
调血化瘀取穴:血海、三阴交、膈俞
破血祛瘀取穴:膈俞、委中、曲泽、阿是穴
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在瘀血病人膈俞附近常有不同程度压痛,通常情况可用梅花针扣刺出血,刺后拔罐增大刺激量。
三阴交和血海多治血分疾病,应用时可结合辨证配穴。针刺三阴交时可用泻法使针感传向足心用于行血祛瘀。
气血虚弱引发的疼痛性质为钝痛、隐痛、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好转,按之舒适,得温痛减。
取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膻中、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与三阴交常搭配使用,一属阳,一属阴。足三里偏重益胃补气,三阴交偏重健脾补血,两者搭配气血双补,相得益彰。
气血虚弱引起的疼痛可用浅刺法,必要时可加灸法。
疼痛的发生必然影响到心神、脑神,很多疼痛患者在发病期间都伴有严重焦虑情绪,出现心神不宁、心烦失眠、烦躁不安、忧郁等症,心神不能正常发挥对气血调节作用,则进一步加剧疼痛发生。所以调神可缓解疼痛程度,加速疼痛解除。
取穴∶水沟、十二井穴、四神聪、百会、神庭、本神、内关
《针灸大成》有关龙虎交战手法的记载,结合临床经验,具体操作如下。
方法一:用指切进针法将毫针刺入穴位的适当深度,得气后,右手持针拇指向前捻转针9次(行龙),同时拇示指夹住针柄,拇指向前示指向后较大幅度捻转,至针体不能捻动为止,重按轻提9次,以9为单位使九阳数足。然后右手拇指向后捻转针6次(行虎),同时拇食指夹住针柄,拇指向后示指向前做较大幅度的捻转,至针体不能捻动为止,轻按重提6次,以6为单位使六阴数足。
方法二:右手持针,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前捻转9次,之后拇指向前大幅度捻转,至不能捻动时为止,持针停留5~9秒钟(行龙)。右手持针,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后捻转6次,之后拇指大幅度向后捻针至不能捻动为止,持针停留4-6秒钟(行虎)。
如欲先补后泻,可先龙后虎;欲先泻后补,可先虎后龙;欲补多泻少,则多用九之倍数,少用六之倍数;欲泻多补少,则少用九的倍数,多用六的倍数。反复交替施术,以病情而定。
临床应用:龙虎交战手法有较强的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临床多用于疼痛症,如关节痛、肌肉痛、肌腱痛、神经痛、内脏痛等。临床上根据虚实之多少、病情之轻重,或多补少泻,或少补多泻,或平补平泻,灵活运用。何树槐先生在临床上对于一些顽固性疼痛的治疗,常有此法,每获良效。
注意事项:龙虎交战手法必须在保持得气的前提下施术;龙虎交战法是一种刺激量较大的手法,应时刻注意晕针的发生,对于老弱、体虚、孕妇应严格控制刺激量。本法适用于四肢和肌肉肥厚处的穴位。
来源:《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