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治冠心病、慢性气管炎、慢性肾炎——刘绍武
刘绍武先生,生于1907年4月3日(农历丁未二月廿一日),山西襄垣人,以毕生之心血创立“三部六病”学说,为我国近代中医学名家。
擅长治疗
刘老所拟协调疗法十余方,对冠心病、慢性气管炎、慢性肾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红斑狼疮等均有卓著疗效,颇受好评。
从医经历
他自幼喜爱文史,上高小时就通览《纲鉴》。因幼年多病,15岁时迷上中医,经数年艰苦钻研,遂有所成,常为周围乡亲诊病,名声渐扬,求医者络绎不绝。 24岁名震上党,为发展中医事业,在长治创办了当地首家医院——友仁医院,附设“友仁中西医学研究社”,意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任院长和社长。医社成员多为医生和教师,诊病之余进行中西医学的学术讨论,培养出一批当地名医。
人物成就
20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刘绍武先生深感信息技术对中医发展之重要性。在其指导下,早在1986年其子刘惠生等就研制成功“中医刘绍武三部六病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软件。该成果经山西省科委鉴定:“在国内属首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87年山西省科学进步奖及山西省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 1987年10月参加了中国首届人工智能会议大获好评。其后宿明良、郭维峰与总参某部刘海涛等又研制成第二代“老中医刘绍武的医疗经验整理研究及其三部六病综合诊疗系统”,1990年获全军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刘绍武先生同时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为山西中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及高级西学中班带教,培养弟子数千,有建树者良多。
刘绍武先生84岁高龄时,仍念念不忘中医事业向国际发展,1991年率其孙刘东红等10余人前往我国开放之前沿海南发展。成立了海南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及中医门诊部,并广泛培养人才。在海南期间,刘绍武先生重点突出协调疗法在慢性病的临床实践上的应用,坚持定证、定方、定疗程的医学道路,并为此建立了相当规模的中药制剂中心。刘绍武先生在海南的事迹被《海南日报》、《华侨商报》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刘绍武先生在继承传统中医脉诊方法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四脉”,即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和长弦脉,对于临床辨证有着简明、准确的实用价值.对诊断疾病、观察疗效起着指导作用,是对脉诊理论的发展。 1995年宿明良以刘绍武先生脉诊理论为基础研制成功脉象仪,获全军科技成果三等奖,第四代工程化样机“中医专家脉象系统”,已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1项软件版权保护,2004年《脉象图形的数学方法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刘绍武先生不仅在诊治疾病上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还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他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药到病除,活人无数,但他从不骄人,更不把高超的医术作为获利的工具。凡感恩赠礼者,一概谢绝,此一规矩,终生不破。他淡泊名利,贱视金钱,以医德为生命。其医德之高尚,令人敬佩。先生生活俭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更无烟酒嗜好,室内陈设简陋,除书籍外无任何装饰之物或高档家具。自患高血压后,戒绝肉食钠盐,几十年淡食如一日,于此亦可见其超人的毅力,此也是先生高寿之秘诀。
著书论作
参与创编《国医周报》,是600名中医中挑选出的名医之一,在学会门诊轮流坐诊,并主持《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讲座。
刘绍武先生一生注重哲学研究,其学术思想不仅包括医学,哲学思想也贯穿其整个学说之中,并成为“三部六病”学说的灵魂,其中融中、西、古、今哲学思想为一体。他用精炼的语言把“三部六病”学说哲学思想的来源概括为:“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其临证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其中“三部”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宇宙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三部”的概念是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恰当地概括人体构成,是“三部六病”学说唯物观的具体体现。“六病”概念是古代传统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对立统一法则在疾病分类上的具体应用,是对立统一法则的运用,形成具有高度概括功能的辨证理论依据,成为具有医学指导意义的辨证论治体系。
创新是“三部六病”学说的重要特点。“三部六病”学说不仅是刘绍武先生对《伤寒杂病论》的重新解读,也是刘绍武先生在实践中应用《:伤寒杂病论》以后的创新之作。刘绍武先生曾说:“面对现实中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要求我们创立一个古今兼备的理论。……我们要学习鲁迅,将中外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开创祖国新医学的道路。”“三部六病”学说是应用现代先进科学理论,吸收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创造出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医学理论体系。
首先是对《伤寒杂病论》剖析,挖掘出“三部六病”这一精髓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这一体系进行整理、完善,形成完整的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其次是融汇新知、演绎创新,提出了整体一局部之辨证协调疗法,其独特的“四脉定证”具有临床的可操作性。现代社会,急性病逐渐减少,慢性病成为常见病和疑难病,西医在治疗这些方面常无好的方法,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需要一套新的指导理论。
刘绍武先生提出的协调疗法,以“协调整体,突出局部”及“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为原则,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他曾在《中医药研究杂志》(1984年创刊号)一篇文章中谈到:“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不重视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谈不上发展的。”协调疗法就是刘绍武先生继承并发展的“法外之法”,以《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和法”为基础,创立了一系列整体协调方剂,诸如调神汤、调心汤、调胃汤、调肠汤、调肝汤、调肺汤等,构成“三部六病”学说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