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纯医案

眼科科普:眼病知识问答(一)

眼科科普:眼病知识问答(一)

1.麦粒肿和霰粒肿在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上有何不同?

    麦粒肿为细菌感染引起睑腺体的急性炎症,根据受累腺组织的不同部位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所属的皮脂腺(Zeiss腺)受感染,俗称“偷针眼”,初起时痒感逐渐加剧,眼睑水肿﹑充血,有胀痛和压痛,在近睑缘处可触到硬结,发生在外眦部者疼痛特别显著,外侧球结膜水肿,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数日后硬结逐渐软化,在睫毛根部有黄色脓头,积脓一经穿破皮肤,向外排出,红肿迅速消退,疼痛亦随之减轻。
    内麦粒肿为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因睑板腺被牢固的脸板组织包围,病变较深,故眼睑红肿不很明显。腺体化脓后在充血的结膜面可隐见灰黄色的脓头,多突破睑板和结膜的屏障,而流入结膜囊,也有的从睑板腺开口处排出,个别的可穿破皮肤。脓液排出后,红肿即消退。如果致病菌毒性剧烈,则在脓液未向外穿破前,炎症已扩散,侵犯整个睑板而形成眼睑脓肿。
    早期治疗可于眼结膜囊滴抗菌素眼药水;局部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散:应用超短波也有较好疗效。脓肿形成后,如未溃破或虽溃破但排脓不畅,应在用抗菌素基础上作切开引流。无论内﹑外睑腺炎,切开切忌过早或挤压排脓,以免炎症扩散,引起海绵窦静脉炎或眼睑蜂窝织炎。炎症广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大便勿秘结,及早全身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清热解毒剂。顽固复发病例除考虑用自身疫苗注射外,应检查有无糖尿病的可能。
霰粒肿亦称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出口阻塞,分泌物潴留引起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儿童及成年人均可罹患。病程缓慢,眼睑表面皮肤隆起可触及硬结,肿块的大小不等,大如樱桃,小如绿豆,与皮肤无粘连,触之无压痛,相应睑结膜面呈紫红或灰红色隆起。小型者可自行吸收,较大的很难吸收,一般肿块长期不变,偶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后在结膜面上形成肉芽组织。小而无症状的可以不必治疗,任其自行吸收消散,大而伴有主觉症状的或发生肉芽者,应作手术切除。老年复发患者应注意与睑板癌鉴别,手术时应送活检以除外睑腺癌。
                  

2.睑缘炎分哪几类?应该如何治疗?

睑缘炎,俗称烂眼边,是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体组织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外眼病。由于睑缘部位富于腺体组织和脂肪性分泌物,在它经常暴露的过程中,容易沾上尘土和病菌,从而易致感染。临床上多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其它如身体衰弱﹑不良卫生习惯﹑消化不良、大便干燥、理化刺激﹑慢性结膜炎﹑溢泪﹑屈光不正(尤其是远视和散光)﹑隐斜等均可成为诱因。一般临床表现为睑缘充血、肿胀或肥厚、分泌物增多,糜烂、溃疡或鳞屑,可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1)鳞屑性睑缘炎: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与睑板腺分泌功能过度旺盛有关,除睑缘充血发红和刺痒外,睫毛及睑缘经常有白色皮屑脱落,睑缘表面有点状皮脂溢出,皮脂集于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蜡样分泌物,干燥后结痂,状如涂蜡。鳞屑与痂皮除去后,露出充血的睑缘表面,但无溃疡或脓点,乃因皮脂腺或睑板腺分泌过多所致,亦称皮脂溢出性睑缘炎,睫毛虽然容易脱落,但能再生。病人自觉眼部刺痛及奇痒。如炎症长期不愈,则可导致睑缘逐渐肥厚,使睑缘后唇成钝圆形,因而不能与眼球紧密接触。
    (2)溃疡性睑缘炎:是睫毛毛囊及其附属腺体的慢性或亚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症状较前更为严重,皮脂分泌更多,干痂将睫毛粘成束。去除痂皮后,露出睫毛根部和出血性溃疡与小脓疱。睫毛毛囊因感染而遭破坏,睫毛易脱落,而不易再生,形成秃睫或使睫毛位置不正。由于睑缘溃疡愈合成瘢痕组织收缩,邻近的睫毛乱生,形成倒睫,磨擦角膜。
    (3)眦部睑缘炎:是一种主要侵犯眦部睑缘的慢性炎症,多由莫-阿氏双杆菌感染所致,或与核黄素缺乏有关。病变常发生在外眦部,睑缘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干痛或磨痛,并有刺痒感,常痒得钻心,眼角部位经常湿糊糊的不干净。
睑缘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睑疾患,多为双眼发病,病情较为顽固,时轻时重,或易反复发作。得了睑缘炎,要及时检查和治疗,否则不仅有上述眼部症状,而且可以造成眼睫毛脱落,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平时容易迷眼流眼泪。治疗以滴用0.5%硫酸锌溶液为主,因为可以抵消莫-阿氏双杆菌所产生的酶的作用。适当服用维生素B6或复合维生素B片也可能有所帮助。溃疡性睑缘炎必须拔除患有毛囊炎的睫毛,然后再治疗才有效。平时注意眼睑部清洁,如伴有慢性结膜炎或沙眼时,也应一并进行治疗。注意饮食调理,勿过食辛辣香燥之品,以免蕴成脾胃湿热。避免烟尘风沙刺激。如果平时有消化不良和营养障碍等全身疾病时,要及时治疗,解除能够造成睑缘炎的诱因。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这些措施,对睑缘炎都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3.沙眼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诊断与分期?

    常有人以为,沙眼顾名思义是风沙吹入眼中而引起的,其实沙眼是由于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结膜和角膜的慢性炎症性眼病,因患病后睑结膜粗糙不平形似砂粒故名沙眼。其传播与患者的卫生习惯、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医疗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衣原体感染结膜后潜伏期约为5~12天,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时期,患者早期可无不适感觉,仅于体检时才被发现,病情发展后多数沙眼有流泪、畏光、痒涩感、异物感、烧灼感和干燥感等症状,分泌物粘稠,结膜充血显著,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或瘢痕形成。少数严重的沙眼,可引起很多严重的后遗症与并发症,如睑内翻及倒睫、睑球粘连、慢性泪囊炎、实质性结膜干燥症、角膜溃疡等,此时则出现明显刺激症状,视力也可不同程度的受损。
    典型的沙眼在临床上容易诊断,轻型早期病例则较困难,易与其它结膜病相混淆,因为乳头滤泡并不是沙眼的特异性改变。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决定,沙眼的诊断依据为:①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②用放大镜或裂隙灯角膜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有血管翳。③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④结膜刮片找到沙眼包涵体。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中之一者可以诊断为沙眼。
我国将沙眼分为三期。第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有活动病变(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有角膜血管翳)。第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发现至大部变为瘢痕,结膜有活动病变,同时出现瘢痕。第Ⅲ期:完全结瘢期,结膜仅有瘢痕,而无活动病变,无传染性。第Ⅰ、Ⅱ期沙眼按病变严重程度又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者即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1/3以下。中度者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面积的1/3~2/3范围。重度者其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2/3以上。
 

4.沙眼如何防治?

    沙眼发病率高,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沙眼的传播,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把本病的危害性,传染途径,诊断与治疗方法,向群众宣传,进行群众性的普遍防治,对与传染性沙眼的多发区尤应预防教育,防止漫延,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搞好个人及家庭卫生,避免接触传染,对服务性行业如旅馆,浴室,理发,美发等的面巾、浴巾用后应严格消毒,在部队、工厂、学校、托儿所等集体生活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注意用水清洁,保障水源供应,防止沙眼传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经常洗手,不用别人的手巾,不用手揉眼,常剪指甲,家庭中洗脸水及毛巾等也不宜合用。
一旦发现沙眼应及时治疗,治疗方法可选局部用药,常用眼药水有0.05%~0.1%利福平、10%~30%磺胺醋酰钠、0.1%酞丁安,每日3~4次,晚上用眼膏1次,如0.5%四环素眼膏、0.5%金霉素眼膏等。也可全身用药,一般用药时间长和药量过大,易发生副作用,故很少使用。如口服螺旋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等。孕妇及7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有时也可采用手术疗法,重度沙眼滤泡较多者,可用海螵蛸棒磨擦法及压榨法治疗。操作时应注意消毒,磨擦手法不可过重,切不可损伤角膜,病变严重而广泛时,可分期分阶段进行磨擦,此法只起辅助作用,仍要配合药物治疗。严重的沙眼并发症,如沙眼性上睑下垂,睑内翻倒睫、睑球粘连等,可以采取手术矫正,角膜血管翳严重者可考虑施行角膜缘血管电烙术。中医治疗本病,当内外兼施。轻症可以局部点药为主,重症则除点眼药外,宜配合内治,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对其并发症与后遗症,轻者可在治疗本病时兼顾,重者则须根据病情另行处理。
 

5.上睑下垂的原因有哪些?

    上睑下垂系指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和Müller平滑肌(颈交感神经支配)的功能不全或丧失,以致上睑呈现部分或全部下垂,轻者遮盖部分瞳孔,严重者瞳孔则全部被遮盖,不但有碍美观和影响视力,先天性者还可造成重度弱视。为了克服视力障碍,患者常紧缩额肌,借以提高上睑缘的位置,结果额皮横皱、额纹加深,眉毛高竖,双侧下垂者,因需仰首视物,常形成一种仰头皱额的特殊姿态。
    上睑下垂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从下垂程度可分为完全下垂,不全下垂及假性下垂,其病因常是多种多样的。
    先天性上睑下垂以双侧为多见,有遗传性,可以是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主要原因是由于动眼神经核发育不全或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所致,前者上睑下垂外常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或内眦赘皮等,后者通常则为单纯性上睑下垂。
许多后天的病变可以累及提上睑肌或支配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分而导致上睑下垂,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类为机械因素:主要是上睑的炎性肿胀、肿块生长、过多的脂肪沉积等使上睑重量增加,提上睑肌不能把上睑充分提起。一类为肌原性因素:重症肌无力时可能仅仅表现为上睑下垂,双侧或单侧均可。其特点为晨轻夜重,有时也可伴有其他眼外肌的无力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下垂现象明显减轻或消失者,将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或外伤直接损伤提上睑肌引起的上睑下垂,诊断更易确定。另一类为神经原性因素: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交感神经麻痹引起的Horner 氏综合征时,也可发生轻度的上睑下垂。
 

6.什么是“红眼病”?

    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本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屎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力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下降。
本病的传染渠道常是①接触患者:如家里人互相接触,医生检查病人(如翻眼皮等)。②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具:洗脸用具或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公共汽车扶手、各种工具等。③接触被污染的水:如池塘水、游泳场水等。④药物:接触病人用过(污染)的眼药水等。
 

7.“红眼病”如何治疗?

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要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治疗可冲洗眼睛,在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宜用适当的冲洗剂如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结膜囊每日2~3次,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也可对患眼点眼药水或涂眼药膏,如为细菌性感染,可根据检查出的菌种选择最有效的抗菌素眼药水滴眼,根据病情轻重,每2~3小时或每小时点眼药1次,常用眼药水有10%~20%磺胺醋酰钠、0.3%氟哌酸、0.25%氯霉素眼药水等,晚上睡前可涂抗菌素眼膏,如环丙沙星、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每次点药前需将分泌物擦洗干净,以提高疗效。对混合病毒感染的结膜炎,除应用以上药物治疗外,还可用抗病毒眼药水,如为腺病毒可用0.1%羟苄唑眼药水、0.1%肽丁胺乳剂,如为小病毒可用0.1%疱疹净,0.1%无环鸟苷眼药水等,每日2~3次,必要时还可应用干扰素等。如应用抗菌素眼药水或眼药膏效果不好,为减轻炎症反应,可适当应用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2~3次,或应用1~2%硝酸银溶液涂擦睑结膜,每日1次或隔日1次。有条件时可进行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以选用适当抗菌素。
对红眼病也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称本病为 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一般为外感风热邪毒所致,故应宜驱风散邪,清热解毒,常用泻肺饮和银翘解毒丸。
当炎症控制后,为预防复发,仍需点眼药水1周左右,或应用收敛剂,如0.25%硫酸锌眼药水,每日2~3次,以改善充血状态,预发复发的可能。
 

8. 为什么有的人会长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为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是一种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引起的病变。一般认为,长期暴露于烟尘、风沙、日光下,受冷、热刺激,结膜结缔组织变性增生,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由球结膜向角膜表面侵袭,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翼状胬肉在中国传统中医学中称之为“胬肉攀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饮食、七情、劳欲等,使脏腑失调,邪热上攻于目,血滞于眦而发病。若眼裂部位常受风沙、烟尘或阳光等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与发展。也有人认为翼状胬肉与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过强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本病发生于内眦者多见,也有生于外眦或内外眦同时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常见于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及长期户外劳动者。病变发展缓慢,往往要经过数月或数年才逐渐侵入角膜,胬肉伸入角膜内的尖端为头部,位于角膜缘表面的部分为颈部,位于球结膜的宽大部分为体部,通常无明显不适感,进行性者可能伴有眼中不适,胬肉肥厚体大者,可以因侵及角膜而产生散光或进展到瞳孔区而影响视力。
胬肉按其生长情况分为两种类型。进展型:胬肉的头部明显隆起,颈部宽大,体部肥厚,血管扩张充血,表面不平,生长较快,其附近角膜浸润混浊。静止型:头部扁平,其附近角膜混浊区小而界清,体部菲薄如膜状,微红色,表面平滑,病变静止,一般不再进展,但不自行消失。
 

9. 慢性结膜炎的病因有哪些?怎样治疗?

    有的人长期眼红,时轻时重,这很可能是患了慢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常为双侧性,有时非常顽固,久治不愈。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有感染因素,可由急性炎症未治愈或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多为细菌感染,如Morax-Axenfeld重杆菌、链球菌等,亦可在致病菌毒力不大,同时机体抵抗力较强的情况下,一开始即以慢性症状出现。致病的第二个因素是刺激因素,临床最常见,如不良卫生环境刺激、不良卫生习惯、睡眠不足、烟酒过度;眼本身病变如内翻倒睫、慢性泪囊炎、睑缘炎及屈光不正、隐斜等引起的视力疲劳均可致病。此外药物如散瞳剂、缩瞳剂,以及化妆品、洗发液等刺激亦可引起。
    慢性结膜炎主要症状为眼分泌物和结膜充血。分泌物不多,为粘液性,早晨起来时发现内眦有分泌物,白天眦部见白色泡沫状分泌物;结膜充血主要为睑结膜充血,扩张的血管行经清楚。炎症持续日久者结膜可肥厚,但无瘢痕及血管翳。病人自觉症状轻微,主要为痒、灼热、异物感、干涩、眼睑沉重感、视力疲劳等,一般晚间或近距离工作时症状明显,但也有无何不适者。由Morax-Axenfeld重杆菌引起者伴有眦部睑缘炎症状。
治疗首先要查找病因,消除致病因素,而后针对不同致病原因进行恰当处理。对细菌引起者给予适当抗菌素眼药水及眼膏,同时加用适量的收敛性眼液。非细菌性者在查找原因并去除的基础上,局部给0.25~0.5%硫酸锌眼药水或适量皮质类固醇眼药。
 

10. 什么是巩膜炎?

巩膜是由胶原纤维组织组成的,其结构坚韧,不透明,呈乳白色,血管很少,前面与角膜,后面与视神经硬膜鞘相连。巩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和结膜覆盖。巩膜包括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和棕黑层。表层巩膜血管丰富,易形成变态反应性病灶,巩膜深层则血管及神经很少,不易患病。平时我们看到的白眼珠只是巩膜前面的一部分,它的绝大部分在眼眶里,外边看不见,因而很少受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化脓性炎症。巩膜炎的共同特点是自觉疼痛、畏光和流泪,炎症局部的深红色结节状隆起,一般不形成溃疡,病程缓慢,对药物治疗反应较顽固,易复发。临床上常见的巩膜炎多是指由于身体其他部位患风湿、结核、梅毒、红斑狼疮和其他原因不明的感染,引起机体变态反应,造成眼巩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因巩膜裂伤引起的巩膜局部感染的巩膜炎在临床较为少见。
 

11. 巩膜炎是如何治疗的?

    巩膜炎是一个多因素、多诱因所致的胶原性疾病,目前治疗上还不够满意,缺乏特异疗法,治疗反映迟钝,尚难达到根治目的。一般选用如下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巩膜炎应重视病因检查,凡明确病因者应针对病因治疗,如结核引起者,应用链霉素肌注或雷米封、维生素B6口服,也可用结核菌素脱敏治疗。
    (2)皮质激素疗法:应用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4~6次,重者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毫克,每周1~2次。疼痛较重者可口服消炎痛25毫克,每日3~4次。
    (3)散瞳:局部点用1%阿托品散大瞳孔,并麻痹睫状肌,扩张血管。
    (4)局部湿热敷: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既可减轻疼痛,又可促进炎症吸收。
    (5)对症治疗:口服水杨酸钠有止痛抗炎作用。对久治不愈,经常复发,特别顽固的病例,可应用90锶或X线局部放射治疗以及自血疗法。
(6)中药疗法:以祛邪为主,助为补虚,凉血散结,泻火解毒,代表方剂为导赤散或三仁汤加减。
 

12.什么叫干眼病?

我们知道,泪液不仅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它还有润滑眼球,保持角膜屈光系统的重要功能。如果泪液分泌太少,很快就被蒸发了,这样角膜始终得不到湿润,整个眼球干燥无光,角膜上皮角化,有明显瘢痕形成,看东西时,出现视物不清的情况,眼睛有灼热感和异物感,视物疲劳,羞明,磨痛等,医生在检查之后就会告诉患者得了干眼病。干眼病的发生,主要是眼泪的分泌过少和泪膜异常引起的。泪液的分泌过少,一种是先天性的,一种是原发性的,还一种则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第一种情况较为少见。由于先天的泪腺形成不全,或泪腺分泌神经缺如或发育不全,或先天性缺泪症,都可以使泪液的分泌过少,而形成干眼病。原发性的干眼病是由于泪腺萎缩,或泪腺因手术摘除,或泪导管闭塞,而使泪液分泌减少或无泪。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干眼病较为常见。有些眼部的病变,如沙眼、白喉性结膜炎、化学灼伤、外伤或手术等,破坏了泪导管,或致泪腺萎缩,而导致泪液分泌过少;由于三叉神经、面神经等神经系统受疾病的影响麻痹或损害,直接导致了泪液的分泌减少,如三叉神经麻痹时,反射功能消失,受反射刺激后不再有泪液分泌;面神经麻痹时,反射性分泌还可保留,但情绪性分泌消失,哭而无泪。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维生素A缺乏等症也可使泪液的分泌减少。有时泪液能正常分泌,但泪膜不稳定,泪液蒸发加速,形成局部性干斑,也可形成干眼病。您瞧,眼泪太少也不是好事情,还是应该找医生看看。眼科医生通过泪液分泌量的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测、泪膜破裂时间的测定等方法,可以诊断干眼病。
 

13. 干眼病怎样治疗?

    如果被医生检查出了干眼病,就要及时治疗。治疗干眼病的方法有很多,滴用人工泪液的办法就是其中之一。早期的人工泪液有生理盐水、明胶液、石蜡油等,但这些溶液的粘度低,水份只能在结膜囊内保留3~10分钟。以后又使用甲基纤维素液、纤维素胶等纤维素醚类,以增加粘度,减慢泪道排失和蒸发,但湿润结膜囊的时间也不长。60年代使用了聚乙烯醇液,可使结膜囊湿润时间延长,但重症患者需经常滴用,而不胜其烦。后来采用了泪然一类的由几种物质合成的人工泪。但人工泪液需要不断的滴眼才能保持眼的湿润,这对病人来说是太麻烦了。70年代未,开发出了一种能在结膜囊内停留时间更长的“泪液”,称为“缓释人工泪药膜”,就像大家所熟悉的“缓释胶囊”一样,将“缓释人工泪药膜”制成小片或小柱状,放于下穹窿部,可迅速吸水膨胀,体积增大10倍,如一软胶块。然后在4~8小时内缓缓地释放人工泪液,一天放一至三次,供泪时间大为增长。局部用花生油、麻油、鱼肝油、蜂蜜或温和眼膏等可改善重度干眼。也可戴亲水性软角膜接触镜,以保持角膜的湿润,可减少人工泪的滴眼次数。但要防止感染及镜片变干,因为镜片变干后易碎,反而成为有剌激的异物。
    如果上述治疗无效,可用固体明胶棒、硅栓等小塞阻塞泪小点,或用火针、电凝、手术等方法封闭泪小点,使分泌量已经很少的泪液不再经泪小点排走。也可用药物刺激泪液的分泌,如匹罗卡品、新斯的明、肾上腺素、麻黄素、必嗽平等。
    如果靠药物刺激还不管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的方法。如果尚有少量泪液分泌,并有角膜溃疡时,在溃疡部位可做部分睑缘缝合术。严重结膜结疤时可做口粘膜移植术,以增加粘液分泌,形成或扩大结膜囊。或干脆将腮腺管转向,将开口移置入下穹窿外侧部,用唾液代替泪液,不过这样一来,在吃东西时,眼睛就要流“眼泪”了,而不吃东西时,则没有“眼泪”的分泌,为了保持眼睛的湿润,就要不断地吃零食。另外据最近的报道,可用同种结膜移植或颌下腺移植的方法治疗干眼病。
    俗话说治标先治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抓住干眼病的病因,对症下药。如果是因服用了某些药物而引起干眼病,则因把药物停了;若是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等,哪就要先治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等。
    中医可内服或局部应用清热养阴生津润燥一类的中药。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中心用润目灵来治疗干眼病,获得了一定的疗效。或采用针灸治疗。
    干眼病时泪腺和角膜都难免会存在炎症,而且由于泪液减少,泪中抗炎成份也减少,因此应用抗炎药,以防感染。如果是干眼病是先天性的,或是原发性的,本身就没有泪腺,或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等原因,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还不可能治愈。
 

14.为什么有人压迫泪囊区有脓液溢出?对眼球有何危害?

    有的人经常会流泪,结膜也有充血的现象,结膜附近的皮肤出现湿疹,除此之外好象没有其它症状,但用手压迫泪囊区,或冲洗泪道时,就会有黄、白色粘稠性的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到医院检查之后,医生就会告诉他,得了慢性泪囊炎。慢性泪囊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眼病,农村较为多见,有的人称它为“眼漏”,也叫“脓漏眼”,常见于中老年妇女。正常情况下,泪道通畅,泪液的排泄功能正常,泪囊中不易受细菌感染。当鼻泪管狭窄或堵塞,致使泪液长期滞留于泪囊中,刺激泪囊粘膜,使之发炎增厚,有利于进入泪囊的细菌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发炎化脓。此外少数泪囊炎是由眼外伤、沙眼、鼻窦炎、结核等引起。造成感染化脓的细菌有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十余种。当脓性分泌物大量积聚时,可使泪囊壁扩张呈脓性囊肿状。有时囊肿可与筛窦沟通,形成筛窦泪囊瘘,这时一些脓性分泌物可从鼻腔中流出,一些症状可暂时减轻,但慢性泪囊炎在其经过中常可反复急性发作。
慢性泪囊炎对眼球的危害极大,一旦角膜受到划伤或异物迷眼,由泪囊来的细菌就会乘虚而入,造成严重的角膜感染,使角膜发炎或溃疡,严重者使角膜溃烂、穿孔,引起球内感染;或进行眼科手术时,如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时,又可引起全眼球化脓性炎症,导致眼球萎缩或失明。此外慢性泪囊炎还经常并发急性结膜炎和湿疹性睑缘炎,给患者带来痛苦。所以有人把化脓的泪囊比作是眼睛旁的一颗定时炸弹,因此患慢性泪囊炎要及早治疗。
 

15.治疗慢性泪囊炎有哪些方法?

慢性泪囊炎对眼睛的危害极大,因此一旦发生慢性泪囊炎要及时治疗,以保护眼球。注意眼的卫生,防止发生角膜炎。发生泪囊炎后,可以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在滴眼前反复按压睛明穴下方,使脓液尽量排空,再行滴眼,药物可直达病所。也可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眼药水冲洗泪道。但目前慢性泪囊炎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手术前,一定要进行泪囊冲洗,避免把病菌带入眼内。经药物治疗和泪道反复冲洗后,若分泌物消失,可进行泪道探通术,以打通堵塞的泪道,但要防止用力过猛而形成假道,加重病情。在探通后为保持疗效,可在泪道中置丝线、肠线、马尾等线,或干脆放入硅胶管等,也可在阻塞处手术切开后置入直径1.5~3mm的金、银、铂合金、硅胶等材料的义管,以解决泪液排泄的问题。或若泪囊很小,或有严重的萎缩性鼻炎,可以把发炎的泪囊摘除,泪囊摘除后,炎症彻底消失,也不会流脓,但造成泪道不通,所以仍然流泪,因此这是一种破坏性的手术,一般适合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年青人则不太合适。还有一种方法,是从大眼角的鼻根部切口,把鼻骨打一个小洞,利用原来发炎的泪囊和鼻腔粘膜吻合在一起,使泪液不再经鼻泪管,而是从新开的小洞处直接进入鼻腔。这就好比河流改道一样,既解除了泪道长期积脓的问题,又恢复了排泪的功能,这种手术叫泪囊鼻腔吻合术。现在可以用氩激光从鼻内泪囊鼻腔造口术,先用导光纤维通过泪小管进入泪囊照明,从鼻腔中观察,以确定泪囊部位,用7~12W氩激光切除鼻粘膜、骨壁和泪囊内侧壁,形成直径5~7mm的孔道,使泪液进入鼻腔,消除炎症,恢复排泪的功能。
 

16.急性泪囊炎如何治疗?

    一旦得了急性泪囊炎,不要着急。在炎症初起,尚未成脓时,可局部可外敷。外敷时可用盐水作湿热敷;也可用新鲜的芙蓉叶、马齿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类中草药一、二味,捣烂后外敷,以促使炎症消散。也可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并全身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炎症的发展,炎症可能会逐渐消退。如果炎症未能控制住,若已有脓,则需引流。可先试行收缩鼻粘膜,用小探针从泪小管引流,如果成功,则可重复施行,脓液引出,炎症可望消散。若已形成了脓肿,则需手术治疗。可用注射器自泪囊最软处剌入,以抽取脓液,待脓液抽尽后,向脓腔里注入抗生素。或者干脆切开排脓,放置橡皮引流条。在切开排脓时,应选择弧形切口,切口应与皮肤纹理一致,这样以后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放置引流后,应每日换药,待脓尽腔闭,移去引流条。不要企图为了让脓早日排尽而挤压患处,待伤口愈合,炎症完全消退后,进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囊摘除。在炎症没有完全消退时,不能做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囊摘除术,因为会造成感染扩散。患了急性泪囊炎后应及早治疗,力求在炎症初起时便加以控制,以免日后成脓、溃破,形成瘘管,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麻烦。
 

17.细菌性角膜溃疡最常见的致病菌是什么?

    细菌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中,以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葡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液化性摩拉克菌等最为常见。导致感染的原因常与微小的角膜外伤或剔除异物后污染有密切关系,也和患者低免疫力有一定关系。
肺炎球菌性角膜溃疡又称匐行性角膜溃疡以农村收割季节为常见,多半是角膜受伤或剔除异物后角膜发生感染的结果。表现为突然发生眼痛及刺激症状,眼球混合性充血,角膜损伤处出现灰白色微隆起的浸润灶,迅速发展成溃疡,表面有灰黄色脓液附着,呈污秽状。溃疡的一侧为致密的黄色浸润,为穿凿状进行缘;另一侧比较清洁;进行缘不断向外扩展,并同时向深层进展。有时溃疡并不明显,但在基质内形成黄灰色脓液积聚,称为角膜脓疡。脓疡破溃,角膜穿孔,穿破后多倾向逐渐愈合,形成角膜粘连性白斑。又因细菌毒素侵入前房,引起前房积脓,故又名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感染亦可累及眼内组织,以至毁坏眼球。
    链球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性角膜溃疡相似,但较少匐行倾向。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主要是通过外伤和污染的眼药水所引起,也可见于戴接触镜者。绿脓杆菌在角膜内繁殖比在培养基内更为活跃,一旦感染,常于24小时或48小时内毁坏整个角膜,大量的黄绿色分泌物或坏死组织为其特点。
 

18.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特征及预防办法是什么?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是由绿脓杆菌所致的一种极其剧烈的急性化脓性角膜溃疡。其最常见的病因是角膜外伤和使用污染的眼药水,也可见于暴露性角膜炎或戴接触镜者。绿脓杆菌存在于土壤及水中,亦可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和健康人的结膜囊内。绿脓杆菌在角膜内繁殖比在培养基内更为活跃,因此当角膜外伤或角膜异物剔除后使用污染的眼药水而招致感染的机率很高。
    临床上本病来势凶猛,起病急剧,数小时即发病,发病时可见剧烈的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临床表现有四点特征:①发展异常迅速。②主要影响角膜基质,并很快扩大到整个角膜,可在数十小时内穿破角膜,有时早期即在角膜缘内出现灰黄色浸润环,不久角膜全部溃烂。③前房积脓特别多。④绿脓杆菌可产生黄绿色色素,故分泌物带有绿色。
    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劳动防护,一旦出现眼部外伤,必需立刻去医院,由专业人员处理。同时切忌使用不洁眼药水,因绿脓杆菌可污染并存活于多种眼药水中,如狄奥宁、地卡因、可的松,甚至于磺胺、青霉素中,特别是荧光素液内,故在角膜损伤时使用存放数天后的眼药水,特别荧光素液检查是危险的。
本病一经诊断,全身和局部应同时使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抗敌素,我们常用输液瓶装入庆大霉素点滴冲眼,每次2h,效果很好。
 

19.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因特点、临床表现有哪些?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顽固的致盲率很高的化脓性角膜炎,近20年来,由于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率相对增高,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已不再认为是一种少见病,目前国内资料报告最多的为曲霉菌,其次镰刀菌、念珠菌、酵母菌、头孢霉菌等,患者绝大多数为农民,虽然整年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农业夏收和秋收季节,最常见于角膜损伤特别是农作物损伤之后,也有指甲挖伤,亦可见于其他性质的角膜炎继发真菌感染,有人认为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抗生素眼药水等容易导致真菌感染,近年来因戴角膜接触镜污染发病者亦越来越多,同时全身或局部免疫力低下也是发病因素之一。
    临床上不同的致病菌种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共同症状为起病徐缓,刺激征轻微,早期溃疡为浅在性,表面为灰白或乳白色“苔垢”状物所覆盖,外观干燥而少光泽,稍隆起,“苔垢”状物易剔去,基质层有菌丝繁殖,浸润较为致密,边界因菌丝伸向四周,形成伪足,在其外围分布有点状混浊,形成所谓卫星病灶,有时浸润边缘因胶原溶解而出现浅沟,在浸润向深部发展时,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明显溃疡,随着真菌毒素侵入前房,到起虹膜炎及前房积脓,晚期积脓质地粘稠,其内常含真菌,溃疡最后可以穿破引起眼内炎。整个病程发展较为缓慢,可长达2~3个月;因真菌菌丝有向深部生长的能力,故易反复发作,有时溃疡初步愈合,但旋又复发。
诊断一般借助真菌的涂片检查或真菌的反复培养加以证实,由于涂片检出率低,培养时间过长,故对农作物外伤后发生的溃疡,尤其起病不那么骤急的病例,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考虑到真菌性溃疡的可能,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20.真菌性角膜溃疡如何治疗?

    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常用0.25%二性霉素B(该药球结膜下注射易致结膜坏死,临床要特别注意)、金褐霉素眼膏、制霉菌素眼膏及10%大扶康、1%咪康唑、1%克霉唑等每日3-4次点眼,并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皮质类固醇无论全身或局部单独使用均属禁忌,由于本病多引起虹膜炎,须经常注意散大瞳孔。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近年比较肯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其适应症主要是药物治疗无效,或角膜溃疡穿孔,发生眼内容物脱出或继发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为挽救眼球而采取的一种抢救性手术,由于真菌菌丝可垂直生长,加上真菌毒素、蛋白分解酶及可溶真菌的抗原作用,真菌菌丝可向深部生长,甚至侵入眼内,手术难以清除干净眼内的真菌,故术后常出现复发。因此对无手术适应症者,强调先行抗真菌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所致,治疗时要分辨湿热的偏重,选用清热祛湿药,常用的方剂有磙湿汤、甘露饮等。此外,还采用中药熏洗或雾化治疗。
 

21.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如何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感染称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简称单疱性角膜炎。它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其特点是多类型、易复发、发病机制与免疫状态有关。由于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往往因反复发作而严重危害视功能,临床尚无有效控制复发的药物,因而仍为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一旦得了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就应该及时治疗。治疗方法可采用药物、中医、手术等方法。
    药物治疗中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碘苷,又名疱疹净主要适用于初次发作病例。对多次复发病例,改用其他药物为宜,眼水为0.1%,眼膏0.5%;阿糖胞昔,有一定效果,但对正常细胞毒性大,故常用它的衍生物环胞苷,眼水为0.05%,眼膏0.1%;病毒唑,为广谱抗病毒药,疗效较好,且对正常细胞毒性颇低,眼水为0.1%及0.5%,眼膏0.5%;无环鸟昔,又名阿昔洛韦,为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对于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常用剂型为3%眼膏和0.1%无环鸟昔眼水;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昔、三氟胸腺嘧啶核苷等。亦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它有抑制角膜免疫反应和抗炎作用,常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期的治疗,但应掌握如下原则:①上皮或角膜浅层炎症禁用。因其能激活病毒和胶原酶活性,促进病毒繁殖,使病变向深层发展。它还能抑制上皮再生,甚至造成溃疡穿孔。②仅用于深层炎症反应而无溃疡者。因深层HSK特别是盘状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兼有对病毒抗原过敏的因素,故应用皮质激素是合理的,但应同时应用抗病毒药物。1~2日用荧光素着色一次,如有溃疡出现,立即停用,按溃疡处理。
    手术治疗,根据病情来选择手术方式。常用方法有:机械清创、前房穿刺、结膜瓣遮盖、角膜移植等。
中医治疗则根据发病原因,进行辨证治疗。若风热上犯,选银翘散类的疏风清热剂;若肝胆火炽,选龙胆泻肝汤类的清肝泻火剂;因湿热熏蒸所致,选三仁汤类的清热祛湿剂;正虚邪留者,需扶正祛邪,选加减地黄丸类的方药进行治疗。中医除了内服中药,还配合局部治疗,常选用清热解毒中药制剂滴眼,如黄芩眼药水等,病情严重,可银黄注射液作球结膜下注射。此外,还可用中药煎水先熏后服,或中药煎剂雾化。
 

22.浅层点状角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有哪些?

    浅层点状角膜病变是一系列累及角膜上皮、上皮基底膜、前弹力膜及其邻近的角膜浅层基质的点状病变,以往临床上统称浅层点状角膜炎。临床上可有三种类型,即点状上皮角膜炎、点状上皮糜烂和点状上皮下浸润,在多数具体疾病中,此三种类型病变同时存在,只是轻重程度和范围有所区别。
    浅层点状角膜病变的病因复杂多样,一般有:
    细菌性:葡萄球菌性眼睑炎常合并角膜下l/3的上皮糜烂,同时有表层点状炎症和边缘部上皮下浸润;其他各种细菌性结膜炎亦常伴发三种类型的浅层点状角膜病变,可散在或在全角膜弥漫分布,而较典型的表现是在角膜周边部受累。
    病毒性:任何急性病毒性结膜炎的早期,都可能引起点状上皮糜烂。
    毒素:局部频繁点眼药水(抗生素、抗代谢药物)和紫外线(雪盲、电焊等)。
    机械和化学损伤:上皮擦伤、倒睫、暴露、各种化学清创剂(碘酊、三氨醋酸等),PRK术后上皮基底膜变性与营养不良。
    其他:原因包括与免疫有关的干燥性角膜炎、上巩膜缘角膜结膜炎、春季结膜炎、花粉和药物过敏,以及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等。
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抗炎抗感染和营养制剂如小牛血清和人工泪等。祖国医学常把本病分为风热上犯,肺肾阴虚等证型。风热上犯证选取用疏风清热药;肺肾阴虚证选用滋养肺肾的中药进行治疗。也可用中药熏洗或雾化。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中心用中药眼膜治疗本病有很好的疗效。
 

23.青光眼的危害是什么?

青光眼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以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多数情况下,视神经损害的原因主要是高眼压,也有少数患者发生在正常眼压,称为正常眼压青光眼。青光眼的临床特征虽然多样化,它的最重要危害是视功能损害,表现为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一般发生在急性高眼压时,视力下降初期是由于高眼压使角膜内皮不能将角膜内的水份正常排出,结果发生角膜上皮水肿;急性持续高眼压,可使视力降至光感,这是因为很高的眼压严重影响了视细胞的代谢。慢性高眼压及持续高眼压后期造成视神经萎缩,导致视野缺损。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是多因素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机械压迫和视盘缺血。很高的眼内压力使巩膜筛板向后膨隆,通过筛板的视神经纤维受到挤压和牵拉,阻断了视神经纤维的轴浆流,高眼压可能引起视盘缺血,加重了视神经纤维的损伤,最终导致了视神经萎缩。由于视野缺损的产生具有隐匿性和渐进性,特别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因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或没有特异性不易发觉,一旦发现视力下降而就诊时,往往已是病程晚期,视野缺损严重,且不可恢复。因此青光眼强调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24.青光眼如何分类?

    理想的疾病分类应能反映病因和病机,又能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但由于青光眼病因复杂,至今尚没有一个很完善的分类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前房角形态和发病年龄将青光眼分为: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
    根据导致眼压升高的病因,每一种青光眼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那些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青光眼称原发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疑青光眼与高眼压症、正常眼压(低眼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瞳孔阻滞、无瞳孔阻滞)、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伴先天异常的发育性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是清楚的,根据病因结合房水排出障碍的机制可分出多种类型,大致分为继发性开角青光眼、继发性闭角青光眼和继发先天性(发育型)青光眼临床上常见继发性青光眼有以下几类:炎性疾病所致青光眼(如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色素性青光眼、剥脱综合征、眼外伤所致青光眼(如房角后退性青光眼)、眼内出血所致的青光眼(如血影细胞性青光眼)、晶体异常所致的青光眼,(如晶体溶解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或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或激素性青光眼)。
临床上有时见到两种或两种以上青光眼共同出现,称为混合性青光眼。常见临床类型有: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混合、开角型青光眼与继发性青光眼混合、闭角型青光眼与开角型青光眼混合、闭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混合。
 

25. 原发性青光眼的常见临床表现是什么?

    青光眼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因此它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急骤,表现为患眼侧头部剧痛,眼球充血,视力骤降的典型症状。疼痛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眼眶周围、鼻窦、耳根、牙齿等处放射;眼压迅速升高,眼球坚硬,常引起恶心、呕吐、出汗等;患者看到白炽灯周围出现彩色晕轮或像雨后彩虹即虹视现象。
    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包括亚临床期、前驱期和间歇期),患者仅轻度不适,甚至无任何症状,可视力下降,眼球充血轻,常在傍晚发病,经睡眠后缓解。如没及时诊治,以后发作间歇缩短,每次发作时间延长,向急性发作或慢性转化。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自觉症状不明显,发作时轻度眼胀,头痛,阅读困难,常有虹视,发作时患者到亮处或睡眠后可缓解,一切症状消失。此型青光眼有反复小发作,早期发作间歇时间较长,症状持续时间短,多次发作后,发作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如治疗不当,病情逐渐进展,晚期视力下降,视野严重缺损。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蔽,进展较为缓慢,非常难察觉,故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和头痛。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而视野逐渐缩小。晚期视野缩小呈管状时,出现行动不便和夜盲。有些晚期病例可有视物模糊和虹视。因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强调对可疑病例作相关检查。
先天性青光眼一般在幼儿或少儿时出现临床表现。如在3岁以前发病,可出现羞明、溢泪和眼睑痉挛和大角膜,3岁以后发病,则可表现为少儿进行性近视。
 

26.如何诊断青光眼?

    青光眼病人的治疗有赖于准确的诊断,我们有时对青光眼病人的处理感到困难,正是因为不能确切诊断。青光眼病人的诊断与其它疾病一样,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
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而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8mmHg为病理性眼压。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下一步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 (C/D)表示陷凹大小。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大于0.2为异常;视盘沿变薄,常伴有盘沿的宽窄不均和切迹,表示盘沿视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视盘血管改变,表现为视盘边缘出血,血管架空,视盘血管鼻侧移位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此外,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由于它可出现在视野缺损前,被认为是早期诊断指征之一。
    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代表了视神经的损伤,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型有:视阈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损、鼻侧阶梯、垂直阶梯、颞侧扇形缺损、中心及颞侧岛状视野。
    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可以诊断青光眼,但在开始治疗前还应确定青光眼的类型。首先检查前房角,房角开放者为开角型青光眼,反之则为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房角检查,青光眼分类诊断仍有困难时,可查房水流畅系数(C值)。C值小于0.1为病理性,压畅比(P0/C)大于150为病理性,主要见于开角型青光眼。但需注意,闭角型青光眼反复发作后C值及压畅比也可异常。另外我们对一些疑似青光眼可选一些激发试验,以辅助诊断。
继发性青光眼的诊断,首先有眼部或全身病变,当然还有高眼压和视神经损伤。通过房角镜检查,了解造成高眼压的原因是房角关闭还是小梁滤过功能障碍,以诊断是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抑或闭角型青光眼。
 

27.青光眼如何治疗?

    青光眼治疗的方法是降低或控制眼压,促使房水排出,因此根据青光眼的病因病机,可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首选药物治疗,先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房水生成,如0.5%噻吗心安等;眼压控制不满意加用缩瞳剂,如1%匹罗卡品等,使小梁网间隙增加,促进房水排出;通过单用和联用两类药品仍不能控制眼压或不能耐受者,可选用1%肾上腺素,该药也能增加房水排出。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满意,宜采用激光小梁成形术,术后常需辅用药物治疗,通过上述治疗眼压控制仍不理想,只能选用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是小梁切除术或其它滤过手术。术前眼压较高者可口服醋氮酰胺,口服甘油或/和静注20%甘露醇,尽可能使眼压降至正常。术后用5-Fu等抗代谢药球结膜下注射,减少术后滤枕疤痕形成。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经确诊,首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只限于为手术作准备及手术后眼压控制不良或手术危险很大等情况下。现在由于许多医院能作激光周边虹膜打孔,使绝大多数患者免除了根切手术,但如不具备条件,还是应尽早作虹膜根切术。急性发作期患者眼压高,应先用药物降眼压,首选20%甘露醇静滴,必要时可用1%匹罗卡品和噻吗心安点眼,或加用醋氮酰胺口服。有条件时可作激光周边虹膜打孔,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或激光瞳孔成形,解除瞳孔阻滞。术前务必使眼压降至正常,眼压控制后,检查房角,如50%以上房角开放,仍可选择虹膜根切术,否则应选择小梁切除术等滤过手术。术后眼压控制不良应辅用药物。
    先天性青光眼宜尽早手术。常用手术有房角切开术,小梁切开术和小梁切除术,也可二者联用。术前、术后可辅用药物控制眼压,常用噻吗心安,避用缩瞳剂。
继发性青光眼种类很多,治疗上差异较大。原则是原发病与青光眼同时治疗。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大致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恶性青光眼的处理需特别谨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条件许可时首选全视网膜光凝术。晚期青光眼丧失视功能,有严重疼痛,大泡性角膜炎时,可选择睫状体冷冻或眼球摘除。
 

28. 如何尽早发现先天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包括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和伴随先天异常的发育性青光眼二种。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虽然发病率很低,但致盲率很高,且常双眼同时发病,加之患儿无法自述,早期外观上家长不易发现异常,而一旦出现异常时视功能已明显受损,造成了弱视甚至失明,因此危害极大。伴随先天异常的发育性青光眼,因存在其它眼部及眼外异常,相对容易发现,但临床没有及早发现而延误治疗的患儿亦很多,所以,尽早发现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非常重要。
    对3岁以前发病的患儿,早期没有特定表现,仅可能有羞明、溢泪和眼睑痉挛,容易和角膜炎,倒睫和膜性鼻泪管闭塞混淆,实际上这些症状是角膜上皮水肿引起的刺激症状。因此,对这些患儿不能随便放过,应仔细检查角膜,高度怀疑时在全麻下测眼压,婴幼儿眼压高于20mmHg应怀疑先天性青光眼,病程致中晚期,突出的表现是大角膜,横径大于12mm,角膜水肿,角膜条纹,角巩膜缘延长加宽可达5mm,巩膜变薄呈兰色;全面检查眼部还可发现前房深,虹膜薄,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底见视盘陷凹扩大;前房角镜检查可见虹膜根部前移,虹膜根部平坦,虹膜根与巩膜突之间没有隐窝。眼压升高大于24mmHg;但应注意,单纯角膜横径增大,偶尔眼压升高,没有其它体征不能诊为先天性青光眼。
3岁以后发病的患儿,因眼前部发育已近成熟,角膜弹性减弱,常常见不到大角膜和角膜条纹,甚至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后巩部仍有较强弹性,在高眼压作用下,主要表现为眼轴延长,反应出近视性屈光不正,因此对少儿出现进行性近视性屈光不正,宜仔细检查眼底、测眼压,以免漏诊。
 

29.青光眼病人如何自我保健?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药物和手术可控制病情发展,病人在接受医生治疗的同时,如能了解一些青光眼的基本医学知识,并进行一些自我保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心理上要正视这一疾病。有些患者得知患青光眼后非常恐惧,对治疗缺乏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其实青光眼绝不是不可治疗,绝大多数青光眼通过药物及手术可得到有效控制,长久保持良好视力,只有少数病例控制不良,但也可以通过治疗延长有用视力。青光眼患者不应悲观,要保持良好的心情,抑郁和暴怒是青光眼的诱发因素。
    治疗上应按照医嘱用药和定期随访,不可自己变更用药剂量。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前,常有一些先兆,如视疲劳、眼胀、虹视和眉棱胀痛,特别在情绪波动和昏暗环境下容易出现,出现这些现象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急性发作,这一点对单眼发病的青光眼患者尤为重要。青光眼病人最好能逐步学会指测眼压,当觉得高眼压可疑时,及时看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使高眼压得到控制。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手指按摩眼球有利于保持引流口通畅,但这要先经医生指导方可进行。
    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除与高眼压密切相关外,还有一些其它相关因素,如低血压,糖尿病,血流变学异常等,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有利于保护视功能。
    此外,应注意一些抗青光眼药物有副作用。如噻吗心安可使心率减慢,还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有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和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者最好不用,必须用时应提防副作用出现。醋氮酰胺在输尿管结石病人慎用,磺胺过敏者不用,又该药有排钾作用,服药应同时补钾。高渗剂在心血管系统、肾功能不良时勿用,糖尿病人禁用甘油。总之应在用药前向医生说明全身疾病,以便医生选择用药。
 

30. 什么是白内障?白内障是如何形成的?

人眼的晶状体像一个透明的双凸透镜,光线透过它在视网膜上汇聚。当晶状体混浊时光线的透过就要受影响,看东西就会不清楚,这种晶状体的混浊称为白内障。白内障按其原因不同分为发育性、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中毒性、代谢障碍性、皮质类固醇性和后发性等数种。发育性白内障又称先天性白内障,有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内生性原因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具有遗传性;外生性的原因是指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所造成的损害,如其母亲在妊娠期前6个月内患有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甲状旁腺机能不足以及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均可能与之有关。老年性白内障形成中主要是蛋白质的变性,不溶性蛋白、钠和钙等含量的增加,而钾和维生素C减少和谷胱甘肽的缺如,晶状体蛋白中的85%为水溶性的白蛋白,水溶性白蛋白可以转变为不溶性蛋白,年龄愈大,不溶性蛋白含量愈多;另外,维生素C缺乏、晶体PH值的改变以及一些有毒物质渗入晶体都可引起晶体蛋白的变性,产生混浊,对于老年性白内障氧化损伤是白内障形成的最初因素,白内障形成的危险因素有饮酒过量、吸烟过多、妇女生育过多某些全身性疾病等,但至今老年性白内障形成原因尚未完全阐明,还有待继续研究。并发性白内障是由某些眼病本身引起的晶状体混浊。如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高度近视以及化脓性角膜溃疡、陈旧性眼外伤等眼病均可引起并发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包括机械性、辐射性、电击性。代谢障碍性白内障临床多见糖尿病性白内障。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是因眼局部或全身长期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引起。后发性白内障是指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或线状摘出术后,残留的皮质及囊膜发生混浊。

 

备注:本材料由江苏省中 医药学会眼科分会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眼科科普:眼病知识问答(一) 眼科科普:眼病知识问答(一)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