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
熊继柏 这样的生活几乎贯穿了熊继柏整个青少年及至壮年。尤其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虽然熊继柏已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可以按月领取粮票。但因年幼体瘦,每月本应分配的24斤粮票被人为缩减为18斤。期间熊继柏的祖父母也都已经饿得浮肿,熊继柏曾想把12斤粮票分给祖父母,遭到了祖父的严厉批评,他说:“你吃饱了是要读书的,我们可以饿死,你不可以饿死。”熊继柏只好每周拿粮票换点红薯带回家,维系祖父母的生命,偶尔还可以通过熟人换点掺杂糠粉的面粉给家人。至于自己,粮食不够,只能到处找野菜充饥。如是艰难维持,得益于微薄的粮票,我们一家总算扛过了苦难时期而活了下来。
再后来成家以后,祖父母年逾八旬,熊继柏又有了三个孩子,全家靠熊继柏每月24元到30元的工资生活,度过了很多难关,撑过了许多困苦。熊继柏的医学之路就是在这样无比艰辛的情景下坚持下来的。
胡岱峰先生收熊继柏为徒后,在一起学习的共有三十六位学生,熊继柏在班上年龄排在倒数第二,但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就拿到了全班第一名。当时与熊继柏共同学习过的很多同学都知道,只要是考试,大家奋力争取第二名,第一名肯定是熊继柏的,在学习上熊继柏一贯是自信的。在跟随胡岱峰先生学习期间,熊继柏优秀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得到了老先生的瞩目和重视。
当时全班同学在一起读书,并没有条件买书来人手一本,于是胡岱峰先生要求抄一本、读一本、背一本。一开始读的书是《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先生规定一个月之内背完,结果熊继柏花了四个早晨就背完了。背完书,童心未泯的熊继柏跑出学堂到处玩。胡老先生发现学堂里学徒都在读书,独有熊继柏不见踪影,于是便派学生寻熊继柏回来,责问说:“都在读书,你怎么跑出去玩耍了?”熊继柏则直言:“书已背完!”于是先生让熊继柏当众背诵,熊继柏一字不差背诵完毕,令先生大吃一惊。自此先生开始对熊继柏区别教导,不断给熊继柏开小灶、加新码,于是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时方妙用》《时方歌括》等中医基础著作,不到一年时间就被熊继柏“消化吸收”。当同班学徒尚在中医基础著作里咬文嚼字时,先生把《伤寒论》原文及承淡安的《伤寒论新注》三百九十七条交到熊继柏手上。背下《伤寒论》原文花了熊继柏几个月的时间,随后老师又再要求熊继柏背诵《金匮要略》。彼时的熊继柏稚气未脱,尚有孩子气的不忿,觉得为何同班学徒只有熊继柏一人苦背这些理奥意深的医学古典。无奈老师严厉,唯有服从。殊不知,如此繁重课业实是胡岱峰先生的垂爱和倚重,老先生真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对熊继柏培养和教诲。如是三年学徒,熊继柏在上述医学著述之外,还系统背诵了《医宗金鉴》的《伤寒心法要诀》《四诊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大量的抄、读乃至通背,再结合胡老先生的答疑、纠错,熊继柏练就了扎扎实实的中医童子功,这些中医基础学习,成为熊继柏医学生涯牢不可摧的根基、取之不竭的源泉。
学徒三年期满,1958年,16岁的熊继柏便开始仓促行医。治病仅有娴熟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不行的。面对繁杂的病情,中医童子功却无处发力,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岁。缺乏临床经验和更加深厚中医理论知识的熊继柏,虽能在临床中偶然得手,但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明医”。这时候熊继柏又遇到了医学生涯中第二位老师——常德地区名老中医陈文和先生。陈文和曾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在石门县当地开馆行医。这一年陈文和先生在石门县开办中医进修班。听到消息,临床中颇感吃力的熊继柏觉得机会难得,厚着脸皮向熊继柏所在医院领导请求考试进修,领导耐不住熊继柏的纠缠,只得放熊继柏参加考试。历来不怵考试的熊继柏果然又考得石门县第一名,顺利成为陈文和先生门下弟子。开学后再行入学考试,毫无例外熊继柏又拔得头筹。学习一周后,陈文和先生就格外注意到熊继柏,单独与熊继柏谈话,问熊继柏读过哪些医书,熊继柏——详细汇报。先生在讶异于熊继柏的中医童子功的同时,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熊继柏中医理论学习的短板与不足——尚未研习《黄帝内经》,更未曾涉猎《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温病学诸家著作,由此熊继柏才恍悟:中医学习是“天外有天”。
作者:孙相如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