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品正,女,193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第一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银海眼科医院(以下简称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专家。
60多年前,廖品正跑到祖父的病榻前:“爷爷,我想学中医。”“你个女娃娃学啥子中医,简直是胡闹!”当时的环境下,女孩学习的热情并没有使祖父高兴。然而60多年后,在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上,她接受了国家颁发的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她说,自己能走上中医道路,完全受祖父的影响。
秉承家学,立志传承
1938年,廖品正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父廖志鸿为一方名医。家里的大厅也是祖父的诊室,所以廖品正从小就看到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经过祖父治疗转危为安。“小时候,堂妹得了天花、伤寒,病情很严重,原以为救不过来了,是祖父凭着自己的医术把她抢救过来。”廖品正说,虽然当时年纪还小,但这件事给她的触动很大,在这个有着几十口人的大家族,不管大病小病,都由祖父诊断治疗,他就是家庭的保健医生。
家庭的熏陶让廖品正深刻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初中毕业时就萌生要当中医生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在当时被祖父认为是“胡闹”。
1956年,廖志鸿病了,他的患者比家人更难过。廖品正记得,当时祖父躺在床上,就算精力已所剩无几,还会为前来问诊的患者医治。“祖父费力地伸出一只手来搭脉,方子只写了一味中药,便实在没有力气继续写下去。”廖品正回忆,祖父去世后,中堂一直挂着他的照片和花圈。有的患者不知情,依然来找他,看到照片和花圈,流着泪说:“您老人家走了,我们以后生病该怎么办?”这一情景让廖品正感动之余,更坚定了秉承家学,将中医传承下去的愿望。
视患如亲,妙手仁心
虽然从医52年来已经治愈过数不清的眼疾患者,但最近的一个病例让时年80岁的廖品正很是感慨和欣慰。患者是一位15岁的小伙子,1岁时他因颅内肿瘤失去了右眼视力,左眼也只剩微弱的视力。“几乎没有复明的可能性。”医生告诉他,如果上学,最好上盲人学校。
2017年,小伙子在家人的带领下找到了廖品正。在20厘米内“数指头”是当时他左眼仅存的视力,右眼已完全没有光感,脑部有积水,颅压高。
“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为你治疗的。”面对完全萎缩的视神经,廖品正虽没有太大把握,但还是耐心安慰、细心诊疗,先开了5服药让小伙子回家吃。第二周来复诊时,奇迹出现了,他的左眼视力恢复到0.02。之后每次复诊,廖品正都会根据他的恢复情况调方,活血、扶正、开窍、利水,并配合针灸治疗。随着视力的逐渐恢复,小伙子的生活也渐渐可以自理。
持续关注着小伙子病情的廖品正表示,眼病患者因为看不清或看不见,多少会存在自卑、焦虑的情绪,所以在诊疗时一定要耐心、细心。2017年底,小伙子的左眼视力已恢复至0.4,右眼也开始有了光感,脑部的积水也减少了。现在,病情不断好转的小伙子已经在为入学做准备了,重见光明的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原机启微》载:“目,窍之一也。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悉云霄之高,尽泉沙之深,至于鉴无穷为有穷,而有穷又不能为穷,反而聚之。”廖品正常常为古人对眼睛深邃的认识而动容,她感叹道:“眼睛的结构精细而脆弱,生理病理变化非常多,要把眼睛上的疾病都研究清楚,用一生都不够。如果有来生,我还要选择中医眼科,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