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纯医案

“十六味流气饮”组方赏析

“十六味流气饮”原方最早记录于元代道医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明代医家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病》称该方:“治疗无名恶肿,痈疽等症”。

至今,各医家不断总结其功效为:发散风毒,调理气血,排脓止痛,长肉生肌。

“十六味流气饮”主要治疗的病象(及病机):肝气郁结,血液淤滞。或风寒湿邪外侵,气血不和,结成肿块。

“十六味流气饮”组方赏析

凡虚劳气郁以至于产生结节、凝块儿等,皆可酌情用之。临床实际针对气郁引起的顽固性肿物,如甲状腺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乳腺增生病、颈部淋巴结肿、乳房肿块等症,以“十六味流气饮”施治皆有良好疗效。

其组方为(计量仅供参考,实际剂量应“三因制宜”):

木香10g 桂枝10g 桔梗10g 白芷10g 槟榔10g 厚朴10g
乌药10g 紫苏梗10g 枳壳10g 防风10g 川芎10g 当归10g
芍药10g 黄芪20g 人参10g 炙甘草10g

“十六味流气饮”组方严谨、巧妙。

①人参、黄芪、炙甘草补气。

依祖国传统医学分析,体内肿块之源于肝气郁结,继而血液淤滞。或风寒湿邪外侵,最终都使气血不和,淤滞、寒凝日久,结成肿块。人参、黄芪、炙甘草补气,气能行血,血行则滞消。

人参,味甘而微苦、性温,归肺、脾、心经。人参功在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复脉固脱。《神农本草经》称其:“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经疏》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益真气,则五脏皆补也。……一身气旺则痰得消,血得行,中得调而坚积得破。”《薛氏医案》:“人参,但入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人参为强壮滋补药,求其补五脏而安神之效,是以固本扶正。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肾经。黄芪功在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现代研究发现黄芪提取物有强心、抗心律失常、调节血压功效。仲景爷在《金匮要略》中善用黄芪补气。

炙甘草,味甘、性微温。归心、肺、脾、胃经。甘草护胃安中,缓诸药峻烈之性。炙后更甘,缓急止痛。此地,缓和行气药峻烈之性,使其不伤正、活血而不破血。又可防桂枝辛而走表,还能助黄芪以补虚扶正。

②当归、白芍、川芎、桂枝补血

当归,味甘辛而微苦,性温。归肝、心、脾经。因其香郁行散,而可升可降。具有补血、活血之功效。因本品甘辛而温,甘则补血缓急,辛则活血通脉,温则调中散寒,故本药能走能守,乃血中之气药,既可补血养血,又能活血散瘀。《本草别说》曰“……此盖服之能使气血各有所归……。”

白芍,味苦酸而甘,性微寒质柔。归肝、脾经。白芍善于养血调经,敛阴和营。《本草备要》谓其:“补血,泻肝,涩,敛阴”、“辛温升浮,为少阳引经,经手、足厥阴气分,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搜风散瘀,止痛调经”。白芍具有调和阴阳、缓急解痉、柔肝养肝和脾之功效,可对治经脉痉挛。

川芎,气味辛散、善走窜。其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本草备要》谓其:“辛温升浮,为少阳引经,经手、足厥阴气分,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搜风散瘀,止痛调经”。川芎散郁结、通络脉,使体内淤滞之结节、囊肿、瘤子之瘀血(及由此产生的热风)得以剔除。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仲景爷用其作为温通经脉、温心阳要药。桂枝通行血脉,助当归、川芎活血行癖。人参、黄芪、桂枝合力,促使气血通畅,再在下述行气、破气之品作用下,使行中有补,补中有行。

当归、白芍、川芎补血,血量生化既多,若无桂枝,恐心阳不足以泵达。用桂枝温心阳、通行血脉之力活血,使气有所载,血有所生。

③木香、紫苏、厚朴、枳壳、槟榔、木香、乌药行气

“十六味流气饮”组方赏析
木香

脾胃居中土,斡旋一身气机周流,不可不察。以诸行气之品,行脾胃,宣肺气,使全身气机得以畅通。

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以其辛散、苦泄、温通,加上芳香气烈、味厚,发挥通行脾胃滞气之效力。木香既为行气止痛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佳品。另外,木香气芳香,可开醒脾胃以助消化。此地,助木香行气止痛,对治周身寒凝气滞之冷痛。

紫苏梗, 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其味辛能行,行气宽中。故能除胀、和胃止呕。此处对治中焦气机停滞之胃脘疼痛、胀满、恶心呕吐。《滇南本草》记之曰:”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咳喘。”注:紫苏辛温行散,叶轻如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入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故为风寒咳嗽、脾胃气滞所常用。苏梗宽中行气,使气机升降有序。

厚朴,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经。《神农本草经》记载:“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故厚朴功在燥湿除满,行气消积,降逆平喘。

枳壳,辛苦、微寒之品,以其辛散苦泄,能“破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名医别录》),有“冲墙倒壁”之功。“若皮肤作痒,因积血滞于中,不能营养肌表,若饮食不思,因脾郁结不能运化,皆取其辛散苦泄之力也。为血分中之气药,惟此称最。”(《药品化义》)。故能消滞胃脘中之宿食、痰结、瘀血、水饮等。

槟榔,载于《名医别录》。其味苦辛、性温(现代药理学发现槟榔碱有致癌性)。归胃、大肠经。其辛散善行肠胃之气,消积导滞。《药性论》记载其:“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名医别录》云:“主消谷,逐水,除痰癖”。以槟榔之辛,散湿邪、化痰破结。最终,使囊肿、结节之邪速溃。

乌药,味辛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其味辛行散,性温驱寒,入肺而宣通,故能行气散寒止痛。《药品化义》载:“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

诸药以其辛散行气之力,使中土气机升降条畅通达。诸药合力,破除囊肿、结节等成形之壅滞。

④白芷、桔梗散结。

“十六味流气饮”组方赏析
桔梗

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桔梗辛散苦泄,性散上行,宣开肺气气机壅滞以通全身,从而治癃闭、壅结。桔梗宣开肺气,中土脾胃之气又开,则一身气机流通。

防风,味甘、辛,性温。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从各引经之药,无所不达,治一身之痛,疗半身之风,散上下之湿,祛阴阳之火,皆能取效。”(《本草新编》)。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其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强。白芷入阳明胃经,善引药上行,可携防风上入皮肤腠理以除风邪。《滇南本草》言:“祛皮肤游走之风……。”又以其辛散温通,可收散结消肿之痛之功。防风、白芷合力,以其辛温祛体表寒滞。

诸药合力,在气血充足、行气有力的基础上促使气机流畅,且驱除体内寒邪,加以散结、消囊肿。最终,使邪祛而肿消。

临床实际针对气郁引起的顽固性肿物,如甲状腺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乳腺增生病、颈部淋巴结肿、乳房肿块等症,以“十六味流气饮”施治,可期良效。

“十六味流气饮”组方赏析 “十六味流气饮”组方赏析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