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纯医案

特发性震颤的中医调治策略

特发性震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四肢颤抖。祖国传统医学虽无“特发性震颤”之病名,但有相似症状记载——症状属“颤证”范畴。

仲景爷将“头颤”称之为“头动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南宋医家陈无择指出:”风颤者,以风气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摇,而手足颤掉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特发性震颤的中医调治策略

明代医家楼英对震颤定义为:“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医学纲目·颤振》)。“

清·张璐対震颤的病机论述精当:“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张氏医通·颤振》)。”

古医家总结震颤的主要病因为:

①年迈体虚。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明·王肯堂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证治准绳·颤振》)。清·李用粹提出:“凡老年气血衰少,夜冒风寒,脚腿筋急”(《证治汇补》)。以上论述均认为颤证多见于年老体虚之人。因其年迈体虚,脾胃逐渐虚损,且肝肾亏虚,以致筋骨失养,从而虚风内动、肢体振摇。肢体僵直迟缓,而发震颤。

震颤的主要病因②情志失节:

明·王肯堂云:“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也。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此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证治准绳·杂病》)。肝木乘土导致化火生风,鼓动四肢而致震颤。清·何梦瑶《医碥·颤振》亦云:“风木盛则脾土虚,脾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风淫末疾;风火盛而脾虚,则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湿亦停聚,当兼去痰。”他又指出肝郁化火以至生风。继而脾伤,则痰凝聚,扰动筋脉。则发为颤证。以上论述均认为情志不遂、引起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生风、脾虚不运,继而可致颤证。

震颤的主要病因③饮食不当: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载:“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宣明五脏论篇》亦言:“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由此可以看出,饮食过辛、过酸等皆可损伤筋脉。

震颤的主要病因④劳逸失当:

《张氏医通·颤振》谓:“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故劳逸失当、肾气虚损和颤证关系密切。《证治准绳·女科》亦记载:“若妇人产后颤振,乃气血亏损,虚火益盛而生风也”,指出气血亏虚是震颤发病的主要原因。以上论述均认为:劳逸失当使得筋脉失于调畅,因不能活动自如而颤。

综上所述,特发性震颤多因”年迈体虚,情志郁怒、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各种原因导致。病象为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日久则肾精亏损,筋脉失于濡润,从而发为“震颤”。

明代医家孙一奎认为颤证的病因病机系“木火太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为肾亏”(《赤水玄珠·颤振门》)。即震颤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颤证发病之初,主要与内风、气滞、痰瘀、实热等因素有关,随着病情的发展,它逐渐转变成一虚实夹杂的症候。其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气血亏虚、风痰瘀阻等,病初主要责之于肝,日久则涉及脾肾等。

综上所述,特发性震颤属“颤证”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于濡养。本病多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主要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由风、火、痰、瘀为患,风、火、痰、瘀可因虚而产生。反之,又进一步耗伤阴津气血,加重本虚的程度。该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相关。

现代网络药理学研究归纳中医药治疗震颤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白芍、天麻、熟地黄、当归、川芎、钩藤等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常用核心药物。此药对常具有平肝潜阳、滋阴息风、养血柔肝等功效。

白芍常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柔肝解痉。对于不自主震颤、肢体挛缩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止颤、镇痛的效果。现代药理学表明白芍有效成分芍药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静脉及周围小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环、抗惊厥等多种活性,具有良好的解痉、止颤功效。现代药理学发现天麻提取物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从而改善特发性震颤症状。

辨证治疗:

脏腑辨证 ①风阳内动:

此证主要由于肝郁导致阳亢,从而化火生风,扰动筋脉所致。《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肝木失和,风自肝起”。“肝”与“风”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故平肝熄风是治疗大法,以滋补肝肾,平肝熄风为主,再辅以去湿化痰、疏肝行气、活血化瘀。

对此证,临床上常用芍药甘草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若病程较长,治疗应以养阴柔筋为主,配合健脾化湿,予以芍药甘草汤合平胃散加减。总之,医家对“风阳内动“型震颤的治疗大多采用“补虚泻实,镇肝熄风”的基本治则。

脏腑辨证 ②肝郁脾虚:

此证由肝火亢盛克脾,脾主健运,脾布散津液功能失司,易生痰、生湿。日久成瘀,阻于经络,亦可使精血受阻,筋脉失养而致震颤。另,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津血失于运化,则生痰生瘀,痰瘀阻于脉道,脉道阻塞,血液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津血的濡养而生风。因此,采用疏肝怡情止颤法,辅以补肾药物,以达“滋水涵木” 的功效,达到肝气得平、肝郁得疏,通络止颤的功效。由此可见,肝与脾脏腑功能失调对震颤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临床治疗“肝郁脾虚”型震颤应重在疏肝健脾。

脏腑辨证 ②肝肾阴虚:

此证由于肝血亏虚,失去肝生筋之功。肝阴血亏虚不能制约肝阳,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导致使肝风内动,肢体震颤。原发性震颤多为阴虚生热化火,火热灼伤阴津,致筋脉不宁,故治疗当以补肝健脾益肾、益气养血濡筋为主,兼以化痰、祛瘀、清热、息风。以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配生龙骨、龟板胶为主方加减治疗,达到补肝健脾益肾、养血通脉、濡筋止颤的功效。总之,”肝肾阴虚“型的治疗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为基本治则。

脏腑辨证 ③肾阳不足:

此证由于阳气虚衰,温煦失职,筋脉不用,而发为颤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孤阳不生,孤阳不长。若机体阳气亏虚,化津不足,筋脉失养,则出现僵直、震颤之象。颤证的发生与肾阳密切相关,阳虚生风,其根源在于肾阳不足,故临床常用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等药物甘温助少火,以黄芪、党参、白术、葛根、丹参等益气活血,以鸡内金健脾养胃。由此可见,阳气虚衰亦可导致颤证的发生,临床治疗”肾阳不足“型震颤应重视温补肾阳。

气血津液辨证 ①痰瘀阻络:

《医学正传·卷之六·疮疡》中记载:“津液粘稠,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为之浊”。颤证日久入络,痰瘀结,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失养发为颤证,治以活血通络、柔肝熄风为主,以黄芪、当归、白芍等行气活血;鸡血藤、川芎、牛膝舒筋活络、活血祛风;佐以蒺藜疏肝解郁,天麻、钩藤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以达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之效。因此痰瘀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治疗应重视祛痰通络,标本兼治。

气血津液辨证 ②气血亏虚:

清代医著《医宗己任编》记载:“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不能主持也。”这说明气血亏虚是震颤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体重指数与震颤病程呈负相关,即随着震颤程度加重或持续的时间延长,患者的体重指数降低。故临床医生应注意评估体重指数下降及营养不良的风险。从老年患者的角度来看,不应该过度控制体重指数的水平,可通过加强营养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体重指数和症状,此即“补益气血”。

附:

针对“阴虚风动”型特发性震颤,或可参考谭军著《定颤汤治疗阴虚风动型特发性震颤30例》一文中的“定颤汤”施治。定颤汤组方如下:

鳖甲10g 白芍20g 天麻20g 钩藤10g 刺蒺藜 10g 玄参 10g
麦冬10g 生地黄10 g 丹参10g 赤芍10g 柴胡10g 甘草 6g

注:本文由自杨莹莹所著《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一文整理而来。

注意:文中药方仅供参考,实际应用需辨证施治。

 

特发性震颤的中医调治策略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