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焦虑,认识生命主体,从这个训练开始
前段时间,有一个朋友把他的老公拉到我这里来,说是他老公焦虑得很,想让我给他扎几针。
当事人来了之后,我们聊起来:
“听说你最近很焦虑啊,是吗?”
“我不焦虑啊?”
“那你夫人说,你每天像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家转来转去,一遍又一遍地念叨同样的事?”
“哦,这个是有的。但我不觉得这是焦虑,只是事情解决不了嘛。”
“你这难道还不算焦虑?”
从“不自知”到“能自主”
- 有人认为,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
- 有人认为,焦虑是一种脑神经层面的身体状态;
- 也有人认为,焦虑是行为层面状态,是事件解决不了。
实际上最头疼的就是第三种,明明很焦虑但就是不认为自己是焦虑的。
杨海鹰老师常说,健康一事最后一定是走向“自主健康”。无论是身体上的种种不适,还是精神情绪上的种种不适,本质上都是“主体”的一种选择。说白了,就是自己选择的。最终的结局也一定是落实到“自己”的问题上。
这个“落实到自己”,其实特别容易被误解。
常见的,比如,那是不是意味着“受害者有罪论”,反正什么事都得赖我自己呗?再比如,导向“自我否定”,所有问题都是因为我不够好。无论哪一种都会导向内心的力量更加虚弱,即“自卑”“低自尊”的状态。而这种无力,本身又是焦虑根源。
壹
帮助他人觉知焦虑
我给大家出一个主意,就是帮他意识到自己是焦虑的,然后再讨论后面怎么办。这里的要点有几个:
1
不要轻易使用“焦虑”一词
越是自信不足的人,越容易焦虑,而越是自信不足的人,越听不得有关“脆弱”“无能”之类的词语。所以,大概率,你说他焦虑,他会否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我们可以尽量使用更精准,而且中性的情感描述词汇:
“是不是感觉遇到困难了?”
“是不是感觉有点棘手了?”
“是不是感觉压力太大了?”
“是不是觉得心力耗干了?”
……
“有困难,问题棘手”,这么说,都是外因,不代表你无能。
“压力大,心力耗干”,这么说不是一种批评或者否定,而是一种理解。
当然,有一些自尊过于敏感的人,即便这样说他们也会抗拒。
2
避免关系中的障碍和相互激引
人在焦虑时最需要的是理解,而理解的前提则是建立在彼此“接纳”与“认可”之上。
- 如果你不认可我,你也不会理解我的难处;
- 你不能理解我的难处,我自然不会跟你讨论我的焦虑;
- 如果我说出来,你还要讽刺、批评我两句,或者讲一堆大道理,那就更没有聊的机会了。
这里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点,对方的焦虑,会唤起你的焦虑。这一点你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就是两个人心神能量互相影响的一个基本表现。
人是先有内心一个焦虑的感受,再投影到现实层面,认为“xxx事件”让我焦虑不安。有人认为是因为钱,有人是因为健康。但是实际上它们的真正源头,就是中丹田中积压的一个情绪能量团。
所以,对方可能会因为“工作难”焦虑;在影响到你的时候,你可能会因为他的“工作能力不够强”而焦虑。一旦你被这个能量控制,很自然就会批评对方,各种不满意、翻旧账、提要求……就都会出来。
想帮对方确认焦虑,首先要确认自己在这里是焦虑的。否则,这个确认的过程一般都有较大的障碍。
贰
觉知自己的焦虑
它既是身体层面的问题,又是心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会有身心两层次的反应。
1
先说心
比如杨海鹰老师说,打坐时“烦”是好事,那说明动到了心深处的东西。其实焦虑也是一样,只不过是一件事动到了心深处的东西。无论打坐还是做事,扛过这个烦,这一层东西也就被破了、化解了,人自然会更进一步。
当然,“扛过去”是一条路,还有另外几条路可以走,比如,借助外力从身体层面清理掉,这就涉及到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再一条路,就是自知,一旦我们知道了那股涌动的情绪能量到底是什么,那很快它就散开了。
某次讲课,一个学员说她感到烦躁不安,我先是带着她安静下来,带着她去感受这个烦到底是个什么情绪。很快,她说,“悲伤”,然后就大哭起来。哭过一两分钟之后,她就停下来了,并告诉我,她感到非常平静。
在情绪中,我们有两个重要的选择,我是否接纳这些情绪?我是否愿意放下这些情绪?这两个选择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化解这些情绪。
除情绪之外,另一方面,焦虑是脑子里的一大堆“戏”,什么“新仇旧恨”、“对未来的担心”、“揣测别人的心思”……本质上,这些都是我们对实相的一种“评判”。这些评判,无非是一些“是非对错”,“应该不应该”,“计划与掌控”……
并不是说不能有这种评判,而是不能“沉浸”在这种戏里。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选择,在很多人的世界观中,认为这种评判是最重要的,甚至超过了用心去感受世界。然而,戏越多,越焦虑。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层。第一层,这些“评判”,本质上还是受情绪、感受所驱使。如果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让我们太多情绪波动与好恶取舍,那么也就没有那么多“应该不应该”“是非对错”之类的评判。只会剩下对现实的客观描述。如果连死亡、贫穷、离别也不会动摇我们的心,那我们的世界观将是完全开放而不设限的。
这一点,杨师的标准非常清晰:
这一部分也是摆脱焦虑的重点,要慢慢学会评估自己是不是又“上头了”。
2
再说身
什么叫我能控制情绪,并不是说,我生气,我能忍住不揍你就叫控制。那个叫控制行为,不是控制情绪。
从身体角度去看,情绪的本质是中丹田中涌动的一股能量。
以愤怒为例,真正的控制情绪,是感受到中丹田波动的这一股叫“愤怒”的能量。然后我说,“散”,这股能量就可以原地消散。这并不是憋回去,而是真的就没了。这种控制力是需要长期练习获得的,具体方法我们可以另行分享。但无论哪一种练习手段,都是建立在足够清晰的觉知基础之上。
心神的训练
心在“起作用”时,就会到达行宫;作用完成,又回到心藏居所。
除此之外,心神也会在一些大的行宫,留下一些“常务办事员”,维持一些自主行为,如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等工作(这个“自主”,是西医的叫法,“自主神经”负责心跳、胃肠蠕动一类的活动;“非自主神经”控制,肌肉运动之类的活动)。
传统道医理论,将“主要居所”中的心神主体称为“魂”;“外派常务办事员”,叫“魄”;还构建了每一魂魄的类人形外貌。
觉知训练的过程,就是恢复心与外派办事员之间的关系,把更多的心收回来。这个过程同样是将局部自动化活动,收回变成心神自主的活动。需要他们自动化时,就自动化;需要收回主控权时,可以随时收回主控权。
从我个人实际感觉的角度来讲,心的感知可以“渗透”到的地方,就是心有主控权的地方。相反,心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外部观察的地方,是没有主控权的;而连旁观都没有的地方就更是生命的盲区了。
深入来讲,主体可以控制的远不止自己的情绪,随着深度的练习,我们的气血、能量都是可以控制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彻底地摆脱焦虑,始于自知,也终于自知。更深层的“自知”,不仅仅是觉知、感知那么简单,而是认识真正的“主体”、心的本性。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