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脾虚是因为气堵了,一个中成药,给脾胃排气、排堵 新雨淘中医笙境 • 2024年7月25日 pm4:44 • • 阅读 28 以香砂命名的中成药有不少,常见的有香砂六君丸、香砂平胃丸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就像地黄丸家族一样声势显赫。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香砂家族中的香砂养胃丸。 从名字上判断,应该是一个性质温和的中成药。因为既然要养胃,就要迎合脾胃的喜好——喜暖恶寒。 首先,它针对的人群是脾胃虚寒之人。其次,还有湿,湿阻气滞,就是湿气阻碍了气机运行。 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胀。 总觉得肚子胀,觉得有股气在胃里头横冲直撞。可能还伴有反酸、打嗝等各种气逆的症状。 这个药温中散寒,行气化湿,而且特别突出了行气的作用。 香砂养胃丸:木香、砂仁、豆蔻、茯苓、白术、半夏、香附、枳实、陈皮、厚朴、藿香、甘草、生姜、大枣。 木香和砂仁这两味中药材是必须要有的,如果没有,那就不能称之为香砂养胃丸,就要被家族“除名”了。 既然都以香砂命名,说明木香和砂仁不是普通的组合,它们两个碰到一起行气的力量会大增。 《本草汇言》:“砂仁与木香同用,治气病滞塞最速。” 因为总觉得肚子胀,觉得有股气在横冲直撞,那么,我们用些气药理一理,顺一顺,把闷堵的部分排出去就好了呀。 在同系列的中成药里,同样以香砂六君丸、香砂平胃丸为例,木香和砂仁可能是行气的中坚力量,但在这里,它们两个不过是打了个头阵,再往下看,还有陈皮、枳实、香附、厚朴,都是气药。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说香砂养胃丸尤其突出行气的作用。 接下来还要解决湿气的问题,湿阻气滞,如果不是因为湿邪的阻碍,脾胃之气也不会乱了阵脚。 大家如果不确定体内是不是有湿气,可以观察一下舌苔,舌苔又白又腻,腻是关键信息,说明体内是有湿气存在的。因为湿气的特点就是黏腻,这个特点是任何时候都躲不过去的,就像我们生活中任何东西,只要抹了油,都会变得黏腻起来。 茯苓利湿,藿香、豆蔻芳香化湿,各自以擅长的方式把湿气赶出去。半夏侧重于化痰,那种特别黏腻的湿气,中医给取了一个新的名字,痰。需要化痰的时候,我们就用半夏。 把湿气祛除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湿气来源。 《黄帝内经》有过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胃虚寒也就意味着津液运化失常,就像用很小的火去烧水,总是烧不开,最后津液就变成了湿气。 豆蔻这味药不光芳香化湿,它还能温中散寒,和生姜一起让脾胃感到温暖舒适。 白术益气健脾,让脾胃运化有力量,同时它也是温性的,可以温暖脾胃。 香砂养胃丸历经明清两代,换句话说,它其实很早就在用了,有一些医案时间上也比较久远,比如下面要讲的这则医案发生在明代。 古代没有冰箱,古人会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把瓜果放到井里,夏天的井水是清凉的,那个西瓜啊只要在井水里泡上一段时间,就像被冰镇过一样,捞出来,咬上一口,一下子就凉到心里去了。 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吃完冰西瓜以后非但没有起到消暑的作用,反而觉得胃里凉,胃里胀,捂着肚子,蜷缩在榻上。接诊的大夫开出香砂养胃汤,服药后病果然好了。 明代所用香砂养胃汤和我们今天见到的香砂养胃丸不太一样,在配伍上有一些出入,比如现在用的是白术,明代用的是苍术,更侧重于祛湿而不是健脾。不过总体来看,都是以温中散寒、行气化湿为主,大方向是一致的。 医案很简单,尤其在古人的描述下更是寥寥数笔,但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确实受到些启发,比如现在有很多人总觉得肚子胀,不能吃水果,不能喝啤酒,冷饮雪糕就更不行了,这些寒凉的东西只会让胃凉胃胀的症状进一步加重,总要避而远之才好。这时候就可以用香砂养胃丸调理。 这个药整体偏温,阴虚、湿热之人就不要用了。从舌象上来看,前者舌红少苔,后者舌苔黄腻。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昵称: *邮箱: 网址: 记住昵称、邮箱和网址,下次评论免输入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