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热脾胃越寒,一个中成药,把脾胃需要的都补上
脾胃比较常见的问题: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附子理中丸就很好,但气血又有不足,这怎么办?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办法还是有的,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饴糖30克、炙甘草6克、红枣6枚
中成药小建中颗粒。
脾在中医当中对应土,在这里要特别提出来,因为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理解起来可能会更容易。当我们把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也许中医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回到正题,我们说脾属土,符合土壤所具备的各种特性,大自然的土壤在不同的季节,状态是不一样的,冬天的土壤又干又硬,所以大部分植物选择在冬天收敛锋芒,韬光养晦。
如果脾胃虚寒,大抵也是又干又硬,没有活力,吃下去的食物,喝下去的水,运化起来都会比较吃力。
这时候需要借助桂枝,用温热的桂枝营造出春天的气息。春天有什么特点?气温回升,土壤开始解冻,变得松软起来,那些埋下去的种子就能破土而出了。
桂枝这味药源自肉桂树,取材的时候也有讲究,要用那种柔嫩的枝条。《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桂枝的两个特点:辛、温。合起来既能散寒,又能带来温暖,中医叫温阳散寒。随着寒气散去,天气日渐晴好,不就意味着冬去春来么?
再用白芍滋阴养血,为土壤补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白芍是芍药花的根,说到白芍,就不得不提到牡丹,长得像的东西总是容易被拿来做比较,芍药和牡丹就很像,花开的时候又大又艳丽,而且透着端庄,像极了古代的大家闺秀。
有一种说法,一棵植物,它的花开得越大越艳丽,那么它的根凝聚的力量也就越强大,否则不足以维持生长需求。言外之意,它展示给我们的那一部分越绚丽,那么,背后就要付出越多的努力。白芍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在它的号召之下,身体里的精气聚到一起,慢慢地化成血。
所以中医认为白芍养血的同时还能敛血,普遍的说法是白芍酸寒,主收。这种收敛的特性,跟它强大的凝聚力是不是也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生姜是做菜用的生姜,温胃散寒,和桂枝相辅相成。红枣是既可以煮粥,又能嚼着吃的红枣,色红,能养血,和白芍相辅相成。
炙甘草益气健脾。
气血阴阳一个不落,所以我们说小建中汤是给脾胃补养正气的,这里的正气即包含了这几种东西。
为什么还要加饴糖?
桂枝温阳散寒,散掉的是大环境里的寒气,目的是让“冬去春来”,但是脾胃接收到春天的信号有一个过程。古诗里写道: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是春天的使者,而我们也需要派一位使者尽快把温暖送到脾胃,让脾胃尽快暖和起来,这位使者就是饴糖了。
饴糖质黏稠,它有这样一个特点,同时因为甘甜,还能给脾胃提供能量。脾胃不好的朋友一般建议出门的时候在兜里揣上一两块糖,饿到发慌,就是肚子里又空,心也跟着慌乱不安,整个人还没有力气,赶紧把兜里的糖掏出来,含一块在嘴里,不适的症状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所以糖是个好东西,它补脾的同时竟然连心也一起补了,当然再好的东西也要适量,吃太多也是不行的。
小建中汤由汉代大医张仲景收录于《伤寒论》。
而刘渡舟先生作为当代经方学大家,他老人家的经验自然值得学习。
比如有这么一位男子,四十来岁,因为胁痛去看中医,接诊的大夫认为是肝气不舒,按照疏肝理气的思路调理了一段时间,结果还是老样子,似乎没有好转的迹象。
这人又找到刘老,刘老见他面色青黄,平日里饭量也不大,吃的很少,容易累,容易心慌,以为当下脾胃的问题要更严重,当务之急是重建脾胃功能,假如还是不能奏效,再考虑疏肝也不迟。
于是开出小建中汤,就用原方,效果非常好。
现在也有中成药小建中颗粒。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