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肾气丸”不是“肾气丸”
要想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经方研究,必先梳理经方研究之起源、发展、演变等源流,以达经方研究的根本性的调整和提升。基于此,现仅以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所载著名经方“肾气丸”为例,谈谈“金匮肾气丸”与“肾气丸”的不同。
“三补”指方中干地黄补肾阴、填肾精,山茱萸补肝肾、敛元气,山药温补脾肾之气。“三泻”指方中茯苓淡渗泻湿,牡丹皮清泻相火,泽泻利湿泄浊。“三补”“三泻”巧妙配伍运用,补泻结合。方中少量桂、附,则微微生火,以温阳化气,保障了肾气丸的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体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语出唐代医学大家王冰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的注文。“益火之源”即温补肾阳之意,应用补阳以配阴的方法,解决“阳虚则寒”的临床问题。温补肾阳,温煦周身,则可以消散弥漫的阴邪寒气。临床上用肾气丸温补肾阳,以治肾阳虚引起的各种“阳虚则寒”症候,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体现“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即谓少火益气,气得少火则生长;壮火食气,又散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如前所述,肾气丸的药物组成中,是以补肾药居多,有“三补”,其用量亦较大;“三泻”之用,均利于保护肾气。其君药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亦助君药敛补肾阴;仅以少量桂枝、附子温和的补助肾阳,意在微微少火,以生肾气,故名肾气丸也。
体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讲道:“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一理论认识,对于中医阴阳学说的临床运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博得历代医家共识。肾气丸的药物组成既有补肾阳药物,又有补肾阴药物,但并非“阴阳并补”,而是以补肾阴药居多,但以温补肾阳使然,寓张景岳提出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
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萸肉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③《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④《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综合《金匮要略》记述的“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肾气丸”主治的病证,肾气丸可主治肾阳虚证引起的:①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②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溲一;③短气有微饮;④妇人转胞不得尿。本方能温肾化气,使人身津液四布,则小便自能恢复正常。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记载金匮肾气丸的药物组成为:怀熟地黄、白茯苓、牛膝、肉桂、泽泻、车前子、山茱萸、山药、牡丹皮、大附子(炮)。服用方法为: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饮送下。临卧,服补中益气汤。另外,龚廷贤《济世全书》也载有:金匮肾气丸,治脾肾虚寒,腰重脚肿……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者,非此药不救。所用方药同上。
明·赵献可《医贯》载:“(金匮肾气丸)此方藏于金匮玉函,白茯苓(三两)、附子(五钱)、川牛膝(一两)、肉桂(一两)、泽泻(一两)、车前子(一两)、山茱萸(一两)、山药(一两)、牡丹皮(二两)、熟地(四两)。”该方即严用和《济生方》中的加味肾气丸。赵献可《医贯》将严用和创制的加味肾气丸称为“金匮肾气丸”,但《医贯》在论“金匮肾气丸”条文中还讲:“方见《金匮要略》,故名曰金匮肾气丸。”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金匮要略》书中根本没有“金匮肾气丸”方名。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载:“薛氏加减金匮肾气丸,治脾肾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脚肿,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臌证,其效如神……若非速救肾中之火,则阳气不充于下,何以生土,土虚又何以制水,此必用之剂也。”“熟地(四两,酒拌蒸),山药、山茱萸、川牛膝、丹皮、泽泻、车前子、肉桂(各一两),白茯苓(三两),附子(制,五钱)。上为末,炼蜜同地黄膏捣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该方药物组成,与龚廷贤著《寿世保元》所载“金匮肾气丸”完全相同。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