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王道坤教授
王道坤,男,汉族,山西省和顺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先后担任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副主任、教务处处长等职。是全国第三、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中晚期癌症及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腹泻、便秘、胰腺炎、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低血压等。
教育经历
196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
工作经历
1982年作为医界骨干精英被选调到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工作,筹建成立了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曾先后担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教务处处长、科技开发处处长。
1995年晋升为中医学教授。
2000年被学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学术思想
1、活用“风火痰瘀”理论辨证施治疑难病症
王老认为风火痰瘀是疑难病症的主要病因病机;风火痰瘀证是疑难病症的主要证候;风火痰瘀相互为患是疑难病症的突出特点;行(活)血调气化痰祛瘀是治疗疑难病症的主要法则;加减经方是治疗疑难病症取得显著疗效的主要秘诀。
2、“方证论治”贯穿于临床诊疗实践
王老临证时在注重四诊合参的基础上,更重方证论治的灵活应用。“方证论治”源于《伤寒论》,书中不少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的形式表述的。“方证论治”的“方”不仅是指药物的特定组合,而且是指具有明确应用指征的药物。“方”实际上是理、法、方、药串在一起的一个环节,是辨证论治当中作为论治部分的东西,是整个辨证论治过程的落脚点。“证”即用方之证据。是以某些主要的脉症为依据,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的病理概括,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其基本精神就是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和运用证据,以做出合理的用方决策。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我们在临床上,根据疾病过程中各症状的权重,区分为主症与兼症。“主症”是指患者就诊时最主要的痛苦或体征(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凡在主症基础上而又出现的新的症候,就叫做兼症。兼症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与主症在病机上有着千丝力缕的联系,因此离不开主症发病的范围。选用主方,针对“主症”进行论治,谓之“方证论治”。
(1)“抓主症”是方证论治中最为要紧之事,切不可掉以轻心。在临床上,病人的主诉应该说与主症有关,但在某些时候,病人的主诉却不一定与辨证所需的主症有直接关系。要在临床医生去识别。如果只抓主症而不顾兼症,就难以做到随证应变,也就不能根据兼症的出现而及时制订有效的治法。抓不住主症,则治疗无效;抓住了主症,则效如桴鼓。因此,“抓主症”是辨证的最高水平,能否有效地抓住主症,是衡量一个临床医生辨证水平高低的尺度。
(2)抓住和抓准“主症”,是“方证论治”凸显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准确有效地运用成方的一条捷径。经方大师胡希恕谓:“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清·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说:“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拘经”。王老认为:方不仅可以“方不拘经”,而且也可以不拘病。这不仅可以使相对局限的证候的方证论治的最大优势得到体现,还可以获得理论上几乎是无限的使用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将交由使用者在一定的思路与方法指导下自由掌握,以符合患者个体差异及医生临证变通的需要。用是方,治是证,不但能治疗慢性病,也能治疗急性病、传染病;王老不仅能诊治已知之病,更能治疗目前不明之疾,可以说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3)“方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既能纳入前贤辨证论治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还能体现现代科学与中医科学的有机结合;既能突现中医辨证论治圆机活法的特色优势,又能给使用者留出发挥的无限空间。总之“方证论治”的实质是“用是方,治是证”,是“有是证,用是方”的逆向思维和应用。
3、善用升清降浊治疗脾胃病
在脾胃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王老特别强调气机的升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王老在脾胃病的治疗中,非常强调升清与降浊,如对于气机阻滞的胃痞证,以升清与降浊之化瘀消痞汤为主加减效佳,气滞血瘀时用行气散、化瘀散合用理气化瘀降浊。
4、倡用针灸歌赋中的穴位治疗急、难病症
针灸疗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直至今天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王老对针灸疗法也十分重视,正如《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故王老在《医宗真髓》中专列“针灸集锦”卷目,汇集了经络俞穴、灸刺法、流注与八法、治疗歌赋等针灸学的精华,内容均以歌诀形式展示,非常便于学习者记诵及临证参考。其在《医宗真髓》引用金代窦默《标幽赋》云“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又引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针灸大成·标幽赋》杨氏注解语云:“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王老在以往的临床中也屡用针法获良效。曾使聋哑人开口说话,瘫痪者重新站立起来。
5、重脾调胃,治“萎胃”分四型
王老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颇为深刻的论述,其认为,人身元气由先天所生,后天水谷之精气所长。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是元气之本,人们无论在日常生活或治病过程中,都必须注意脾胃,借以护养元气。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脾气以升清为健,胃气以通降为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王老主要贯穿着“分型明晰、虚实必辨、痰瘀细审、汤丸结合”的主导思想,在临床辨治中,其将萎缩性胃炎分为四型,即中虚气滞型、脾胃阴虚型、湿热阻络型、肝胃不和型。同时王老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虚标实,痰瘀互阻”的新观点,从敦煌医学文献中发掘出萎胃灵系列秘方,该药经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具有疗效可靠、标本兼治、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患者在服用汤药的同时往往辨证使用萎胃灵系列中成药。
6、乳腺增生,疏肝化痰调经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乳房部的非炎症性疾病,乳腺导管一般呈囊性扩张,好发于30—50岁之间的妇女。本病现代医学认为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其特点是乳房肿块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本病属中医学“乳癖”的范畴。清代名医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中云:“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起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可见乳腺增生病与月经、情志有密切的关系。王老在治疗本病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不调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消肿,调理冲任便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其常用逍遥散加减以治疗此病。
7、慢性肾炎,补、清、利、消并用
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指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肾小球肾炎症状迁延不愈超过一年以上伴有肾功能减退者。本病起病缓慢,以水肿(或高血压)为首现症状,同时有尿蛋白及血尿,后期出现贫血及肾功能减退。肌肝清除率降低。慢性肾炎可属于中医“水肿”、“腰痛”等病的范畴,王老在治疗本病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肾气不足,外感六淫及疮毒等病邪乘虚而入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疏风宣肺,补肾利湿,凉血消瘀,益气解毒便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8、脊柱疾病,重在从肾论治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缓慢发展为脊柱关节的骨性强直。有时合并主要肢体关节的强直,一般以骶髂关节开始发病并向上发展,侵及腰椎、胸椎,甚者发展到颈椎。少数患者可发展到髋关节和肩关节。通常关节软骨、滑膜和韧带均有慢性炎症的改变,最后形成骨化,在脊柱,相邻椎体间形成骨桥,最后脊柱发生强直。本病多发于18—35间的男性,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腰痛和进行性强直,后期出弥漫性放射痛,放射部位常为双下肢。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因此,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主要责之于肾,吾师王老根据强直性脊柱炎“肾虚血亏,风袭瘀阻”的特点,运用右归四物汤加减,并配合运用自制方活血通络丸,疗效显著。在右归四物汤加减中,王老常用金毛狗脊、山芋肉、枸杞子、杜仲、怀牛膝、川续断、桑寄生等补肾强骨,熟地、当归等补血填髓,羌活、川芎、地龙等祛风活血通络。
9、乙肝重症,清疏利补结合
慢型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胁痛、腹胀、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甚者还可出现黄疸、发热等。王老对乙型肝炎重症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脾、肾、胃,肝经湿热、气郁血瘀、肾气不足、脾虚湿阻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清热利湿、疏肝化瘀、益肾利水、健脾开胃是治疗的关键。其运用茵陈五苓散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10、肠粘连痛,化瘀疏肝通腑
对肠粘连右下腹痛的治疗,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脾、胃、大小肠,肝郁气滞、瘀阻少腹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化瘀止痛、疏肝理气、柔肝缓急、通腑降气是治疗的关键。其运用少腹逐瘀汤加减,疗效显著。
11、结肠炎症,健脾补肾消滞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之腹痛、腹泻的范畴,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感受寒湿之邪、多食生冷、脾胃本身虚弱及肾阳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健脾利湿、补肾清毒、化瘀消滞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其运用胃苓汤加减,疗效显著。
12、顽固风疹,疏、凉、清、调为妙
关于顽固性风疹的治疗,王老认为肝郁血虚,外感风热邪毒乘虚与气血相搏,邪毒郁于肌肤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治风先治血”,因此疏肝理气,凉血清火,疏风清热,养血调血便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13、月经延迟,补肾疏肝活血
王老对月经延迟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冲任二脉、胞宫、肾、肝、脾,冲任虚寒、寒凝血脉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调理冲任、益气补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
14、慢性耳鸣,滋肾镇肝降火
耳鸣是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防碍听觉的病症。王老在治疗本病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肾气不足,阴虚火旺,肝阳上亢,痰热郁火,外感风热,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滋阴降火,补肾填精,镇肝潜阳,化痰清火,疏风清热便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15、顽固尿频,补肾缩泉健脾
王老认为顽固性尿频急的主要病变在肾脾、膀胱,肾阳不足、气化无力、膀胱失摄、脾虚湿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温阳补肾,缩泉固摄,健脾利湿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其运用缩泉丸合金匮肾气丸加减,疗效显著。
16、外痔脱肛,解毒活血益气
对于湿热下注外痔兼中气不足脱肛的治疗,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脾胃、大肠,湿热下注、大肠血络受损、中气不足、脾虚毒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益气升提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其运用真人活命饮加减,疗效显著。
17、慢性咳喘,健脾宣肺化痰
咳喘是以咳嗽、气短、喘息为主,甚者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王老对咳喘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肺、脾,肺虚邪雍、脾虚湿滞、阳气不足、外邪侵袭、内有饮停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健脾利湿、宣肺平喘、降气化痰、益气温阳是治疗的关键。
18、溃疡出血,温胃降逆止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溃疡常见的并发症。王老对溃疡出血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脾、胃、肠腑,脾胃虚寒、胃失和降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益气愈溃、温胃止呕、散寒止痛是治疗的关键。其运用愈溃汤合小半夏汤加味,疗效显著。
19、农药肝炎,健脾滋肝清毒
农药中毒性肝炎是由患者长期接触农药而导致的慢性肝功能损害。王老对咳喘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脾、肾,肝肾不足、毒聚邪雍、脾虚湿滞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健脾益气、滋肝补肾、疏肝清毒是治疗的关键。其运用异功散合二至丸等加减,疗效显著。
20、舌面渗血,养阴益胃凉血
舌面渗血是以舌面有出血点为特征。王老对舌面渗血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胃,胃阴不足、阴虚血热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养阴益胃,凉血止血是治疗的关键。其运用益胃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味,疗效显著。
21、顽固腹泻,燥湿健脾温中
王老对顽固性腹泻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肾、脾、胃、大小肠,寒湿内侵、脾虚湿滞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燥湿健脾、利湿温中是治疗的关键。其运用胃苓汤加减,疗效显著。
22、过敏哮喘,健脾泻肺祛邪
王老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肺、脾,肺虚邪雍、脾虚湿滞、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健脾利湿、泻肺平喘、祛邪解毒是治疗的关键。
23、头昏恶心,化湿降浊补肾
王老对顽固性头昏恶心的治疗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脑、脾胃、大肠、肝肾,湿浊中阻、郁久化热、上冲于脑、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及肝肾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健脾化湿、行气降浊、利湿清热、补肾养肝、化瘀开胃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其运用三仁汤加减,疗效显著。
24、小腹坠胀伴失眠(前列腺增生),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和胃安神
对小腹坠胀伴失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胆、肾、膀胱、脾、胃,肝郁气滞、肾气不固、瘀阻少腹、脾虚湿滞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化瘀消胀、疏肝理气、补肾健脾、和胃安神是治疗的关键。
25、头晕蜂鸣,镇肝潜阳降逆
对头晕(头部如蜂鸣,四肢及唇舌时有颤抖)的治疗。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肾、胃,肝肾阴虚、风动于内、阳亢于上、胃失和降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和胃降逆是治疗的关键。
26、肚脐凉感,健脾温阳御风
对肚脐部有凉风吹感的治疗。王老在治疗本病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脾、肾、胃,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健脾和胃、温阳御风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27、发热咽痛,养阴辛凉解表
对阴虚型感冒(发热咽痛)的治疗。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肺、胃,素体虚弱、胃阴不足、风热之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养阴益胃、辛凉解表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28、呕吐吐血,健脾降逆止血
对呕吐(吐血)的治疗。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脾、胃,脾阳不足、胃气不降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健脾温阳、和胃降逆、通腑降气、益气止血是治疗的关键。
29、肾病综合征,补肾健脾和胃为要
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王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肾、脾、胃,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补益肝肾、健脾利湿、和胃降逆是治疗的关键。
科研成果
1991年参加完成的敦煌医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参加完成的敦煌中医药馆等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4月参加完成的“敦煌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获甘肃省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
此外,发掘敦煌遗书中的禁秘方研制成“胃萎灵”系列药物。
获奖情况
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4年被评为甘肃省首届名中医。
2006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教学名师,同年12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甘肃省高教战略研究会理事
出版著作
主编《新脾胃论》、《医宗真髓》,参编《诀生死秘要》、《中医各家学说》等。
主要论文
1.张春燕,段永强,虎峻瑞,王道坤.王道坤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02):1-3.
2.梁海生,王道坤.王道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用药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02):3-4.
3.陈云逸,王道坤.辨析温病学中“毒”的含义及其证治[J].甘肃中医,2006,(02):1-2
4.韩文均,王道坤.王道坤教授辨治血管性皮肤病验案举隅[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04):3-4.
5.段永强,程容,成映霞,王道坤.敦煌石室大宝胶囊对衰老大鼠血清MDA含量、SOD和脑组织GSH-Px活性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2):20-22.
6.段永强,成映霞,雷作汉,程容,王道坤.敦煌石室大宝胶囊对衰老大鼠脑组织MAO-B、Na~+-K~+-ATP酶活性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03):26-29.
7.徐杰,贾育蓉,王道坤.王道坤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01):5-7.
8.王君,仝小林,王道坤.中药防治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03):36-39.
9.王道坤.论服石疗法及其应用价值[J].甘肃中医,1993,(04):10-13.
传承图谱
王道坤→李应存。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