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纯医案

土茯苓治头痛,百用百效!

在治疗头痛的辩证方剂中,最喜欢使用的三味药是川芎、土茯苓和吴茱萸。方剂中有了这三味药,如虎添翼,能有效地加快治愈时间。

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形成头痛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单纯头痛伴有头晕,有的头痛是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今天专门说说头痛,也就是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

土茯苓治头痛,百用百效!

头痛分为前头痛、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等。致病原因有气虚、有寒湿、有火郁、有瘀血等。

治疗头痛的方剂很多,如比较有名的散偏汤、吴茱萸汤、川芎茶调散、通窍活血汤、羌活胜湿汤等等。有了这几个方子,加减得宜,几乎可以治疗各种头痛。

在治疗头痛的辩证方剂中,最喜欢使用的三味药是川芎、土茯苓和吴茱萸。方剂中有了这三味药,如虎添翼,能有效地加快治愈时间。

土茯苓治头痛,百用百效!
川穹

 

川芎是治疗头痛的第一中草药。俗言:“头痛必用川芎”,“必用”就是必须要用。而且用量要足。陈士铎散偏汤以此为主药,用到一两(30克),而其它药量都很少,有的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川芎的作用非同一般。

用散偏汤,如果川芎不用到一两,那就不是散偏汤。有的人怕耗真阴将川芎减量,用十克八克,有的则嫌其它药用量太少,增加三四倍,这样的方剂就失去了原方的用意,有喧宾夺主、毫无主见之嫌。川芎就是此方的将帅,一个没有了将帅的队伍,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焉能出奇制胜?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能够“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开郁结。”《本草衍义》对“上行头目”进行了肯定。称其“头面风不可阙也。”

因为能补血,所以治血虚头痛;因为能活血,也是瘀血头痛的要药;因为入肝胆经,所以也能疗偏头痛;因为入心包经,所以也是治疗胸痹活血化瘀通窍的良药。又因“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故又可用于疮疡痈疽。

因为“上行头目”,因此只要是头面疾病,都可以考虑使用。换言之,只要是头痛就要用上川芎。

《日华子本草》说:“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 可谓神通广大。

各家本草告诫:川芎耗散真气,久服令人暴亡。一般而言,治疗头痛用川芎量大的都是取其快刀斩乱麻,少有久服的。若用量少,即使服用一个月也不致偾事,当然疗效也不会太好。

比如,用散偏汤三副无效,肯定不对症。川芎用量大也无所谓,因为只服用了三副。

川芎茶调散在《中国药典》中是主药,用量120克,但它是打成粉,每次3-6克,即使服用半月二十日也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散剂用量少,散者散也。

土茯苓又名仙遗粮,神仙遗留给人间的粮食,可以当粮食充饥,说明是一味无毒的“食品”。

土茯苓治头痛,百用百效!
土茯苓

人人都知道茯苓,超市也把茯苓作为利水渗湿减肥的药食两用的食材售卖。

土茯苓一定要与茯苓区分,作用各异,不可混同。

土茯苓的主要作用除湿热利筋骨。还是一味治疗头痛的良药,可是查了《历代本草药性汇编》,均未见治疗头痛的记载。

现在,凡是用土茯苓治疗头痛的大夫,都是从以下两种医学著作中学来的。

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一头痛神方,其中土茯苓用到四两,传说一妇人患头痛甚,欲自缢,服二剂数年不发。

又孟文瑞《春脚集》载有立愈汤,治一切头痛,其中土茯苓为一两。

以上两方均以大剂量土茯苓为主,说明古人早就知道土茯苓可以治头痛,而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土茯苓有治头痛之功。

关于土茯苓用量,《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单用土茯苓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300~500克),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用。由此,始知其无毒,可以放胆使用。

陕西老中医王幸福说,土茯苓治疗顽固性头痛有良效,辨证加入方中,用至120克,效果显著,开水浸泡代茶饮亦可。

土茯苓也是本人经常用于治疗头痛的必用药,而且屡用屡效。

有位幼儿园老师,50岁,偏头痛已有几年,平时靠止痛药物控制,最近几个月,痛起来眼睛也模糊。无外感,无其它疾病,大便不干。舌头图片显示苔薄白,舌质微红,无脉诊(微信联系未见面)。

初步判断属于肝郁气滞引起的头痛。我跟她开玩笑说就是被调皮小孩气的。她说是。

予散偏汤原方三副。白芍五钱(15)、川芎一两(30)、郁李仁一钱(3)、柴胡一钱(3)、白芥子三钱(9)、香附二钱(6)、甘草一钱(3、白芷五分(1.5)。括号内药量为换算量。

患者去药店抓药,药剂师说现在哪有开三副的,三副没有效,抓五副吧。

“我吃了5天的药,没觉出效果。”她在微信上说。

5副一点效果没有,按说是不应该的。

找我看病的患者,我都是提前告知,最多看三次,无效另请高明。

我告诉她,那是不对症。并且让她再详细描述一下症状,哪怕是与头痛无关的症状也说一下。

她说,从右边颈部往前,疼到前脑额,偶尔跳疼,多数时间是一漫漫(土话:一直在不紧不慢的疼的意思)的疼,两耳上方老觉得好像有东西夹的样,眼睛模糊。

“疼的时候是否恶心,有没有干呕的感觉?”她回答:“没有。”

“有没有鼻炎?”回答:“没有鼻炎,有额窦炎。”

头痛,有相当一部分原因与额窦炎有关。

再问:“脑门那一块痛吗?”

“脑门中间不疼,右眼眶上方疼,疼的时候咳嗽都不敢,一咳嗽震的可疼了。”

停用前方,改为:葛根30克、丹参15克、川芎50克、土茯苓90克、白芷20克、白芍30克,桑叶12克、白菊花9克、甘草15克。水煎服。三副。多加点水,一次煎出来分两次喝,也可以煎两遍混合后分两次喝。

嘱咐她这回一定到同仁堂抓药,以确保药材质量。

她在药店外面给我打电话,药店问她是哪个蒙古大夫开的?她说是中国的。

原来是药店药剂师嫌土茯苓和川芎量大了,告诉她,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立即跟开方的大夫联系。

我对她说,让药剂师只管抓好了,服药后出现任何情况与他无关,但是要保证药材质量,特别是土茯苓必须是真的。

同时,告诉患者土茯苓量大不要怕,过去有人跑到深山老林没什么吃了,就吃它也没毒。

我的账是这么算的,一副药作两次喝,每次喝的药汤中的药量不算损耗至多是方剂的一半,于该方而言,一次喝的药汤中土茯苓折合45克、川芎25克,大吗?并不大。

她说,同仁堂药太贵了。

我问她原先做CT花了多少钱?她不吭气了。

过了一星期,打电话说:“这回真好使唤,见强(土话:就是强多了)多了,要不要继续吃?”

“怎么见强了?” 我问。

“眼睛见亮了,头不痛了,但是,低头看东西还是有些模糊,头里面觉得清亮了。”

效不更方。按原方再吃2付,川芎减为20克。服药期间不吃辛辣食品。

2副服完后,除了眼睛还有些模糊外,其它症状全部消失。

善后方:葛根15克、丹参12克、川芎9克、土茯苓30克、白芷6克、白芍12克,桑叶12克、白菊花9克、枸杞15克,红花6克,生麦芽15克,甘草9克。五副。水煎服。

服完后,用杞菊地黄丸巩固一个月。

半年后,她妹妹来了,说她姐姐的头痛你给治好了,让帮她看看腰间盘突出。

再说一例。

也是一位女患者,岁数63,症状是:最近心情郁闷,右侧头痛,不剧烈,右侧脖子感觉一条筋痛,血压低,曾经因严重房颤做过心脏消融术,有颈椎病,平时不吃凉食,不喝冷饮,舌淡,左手脉弦,右手脉为反关脉,上越很多,因为血管暴露,弦而有力。

分析:心情郁闷,右侧头痛,属于肝气郁滞;脖子痛属于“项背强几几”范畴。体质向来虚寒,脉弦主痛。

疏方:葛根20克、丹参12克、川芎15克、土茯苓30克、柴胡9克,黄芩6克、石菖蒲6克、白芷6克。水煎服。2付。

葛根、丹参、川芎通经活络,改善头部血流;柴胡黄芩清肝郁;土茯苓、白芷疏风止痛;石菖蒲通九窍。

两副服完后,自己又去买了两副。有效果,但不明显。

仍以前方加减:葛根15克、丹参12克、川芎30克、土茯苓90克、石菖蒲6克、白芷6克、怀牛膝12克、枳壳6克、桔梗6克、木香6克、桃仁3克、草红花4克。2副。

药尽,头痛和脖子痛均消失。

二诊效果好,与川芎、土茯苓加量有关吗?肯定有关系。当然也与加了升清降浊的枳壳、桔梗、木香,促使一气周流有关。

顺带再说说吴茱萸

土茯苓治头痛,百用百效!

吴茱萸是一味非常好的药,但是临床使用的人很少。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其味辛,大热,有小毒。其实,小毒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还是因为大热,怕误用耗损元气。吴茱萸又名越椒,和花椒果实形状以及性能皆相若但辛烈程度胜过花椒。花椒可以调味食之,吴茱萸则只能药用。

有种说法,越是有毒(偏性)的药物越有独特功效,比如马钱子,超过1克就会中毒,但是,方证对应,用量控制在0.6克以下,那是一味连瘫痪都能治疗的神药。

吴茱萸,就是那个“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那个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上有这味药,“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而《名义别录》、《开宝本草》、《药性论》、《本草蒙筌》等均认为其性大热。

关于吴茱萸的用途,当以《药性赋》总结的最清楚:“味苦、辛,气热,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咽嗌气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气刺痛成阵而不止。”从描述看主要针对的就是“寒”,肝寒,中上焦的寒。

李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者,非吴茱萸不可治。”

前人有“驱阴之捷方,回阳之妙药”之誉。

所以张仲景用过,汤名叫吴茱萸汤。《伤寒论》中的条文也很好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或问,为什么头痛还会干呕?《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仲景还有三个条文也提到吴茱萸汤。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七篇)

方子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为方便记忆,有人走捷径编了一句口诀:吴江大人(吴茱萸、生姜、大枣、人参)。

此方温中祛寒、补虚降逆。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降逆散饮,人参、大枣补中益气,中州得健,阴邪得化,则诸症自除。所以,用二倍之生姜温中祛寒,降逆散饮。

因为吴茱萸辛温(热),所以应用时针对的是寒。“干呕、吐涎沫”是胃中寒。《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中虚寒,浊饮上逆故头痛。

可以这样理解,不管是什么头痛抑或是其它病症,只要是伴有吐清水,或涎沫、或胆汁,四末逆冷,烦躁欲死,头重眩晕,唇舌色淡,脉沉细迟,就可以考虑用吴茱萸汤加减。这些症状在吴茱萸汤4个条文中均有提及。

如果是厥阴头痛,主要表现在头顶部,以夜间加重为主,吴茱萸是不可缺少的引经药。

郭雍《伤寒补亡论》云:“凡寒厥,手足逆冷而烦躁者,不问其余症,宜先服吴茱萸汤;四逆不见烦躁,宜先服四逆汤。”此论确当,要言不烦。只要是寒到手足发冷,心里烦躁,就不需要再问其它症状,直接就可以用吴茱萸汤。

从某种角度讲,吴茱萸也有川芎“上行和下行”的作用,吴茱萸上能治肝寒头痛,下能治手足厥逆,还能引热下行。比如人所熟知的咽喉口舌生疮,以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晚上贴,天亮就好了。

所以,因其“下”,虚寒泄泻者不可服用。

吴茱萸治吞吐酸水神效,因为能折肝木之性。名方左金丸用以配黄连,黄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

悟透吴茱萸,学会吴茱萸汤,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难治、误治或不治的一些疾病,是因为没有用吴茱萸或吴茱萸汤。

厥阴头疼案:

本乡一六十多岁老太太,经人介绍前来求治头痛。自述:头痛半年,阴天夜间加重,头顶像石头压着,需用布条困住始觉好受一点,伴有头晕,不敢生气,一痛就恶心,畏光,不敢睁眼,想撞墙。发作时,别人说什么话,她都不爱听,心里特别烦。舌淡,苔滑,脉沉细。

主证:巅顶痛,恶心。结合脉舌,辩证为厥阴头疼。

疏方:吴茱萸10g、生晒参9g、生姜20克、红枣6枚。水煎服。二剂。

吴茱萸有假货,建议患者去市里大药店配药。

她老头一看,去掉生姜大枣,就两味药,说:“就这点药能管用吗?”

当天下午煎药,5点左右喝了,当天晚上就痛得轻了,迷迷糊糊睡了两个小时的觉。

夜里三点,她跟老头说,小草药有效,把药汤温一下。

第二天早上起来,感觉压在头上的石头搬掉了。半年多了,从来头没有这么清亮过。

为了防止复发,自己又去买了两副。

她说着说着哭了,那是喜极而泣。突然间,两眼直直的不说话。我问她:咋的了?好了就再也不用遭罪了嘛。

她喘了一口气说:“你说说,你这4副药,大枣生姜家里有,就两味药,总共花了不到100元,怎么就给我把病拿去了呢?我住院4次,挂吊棒,女儿领我去大医院,也没治好,怎么就这几味药就好了呢?”

我告诉她:“看病也得靠缘分,靠运气,你这是赶上了好运气。”

她说要把方子收藏起来。我说:“这个方子就适合你这种头痛,其它很多头痛都不适合。”

“我不管,反正我要收藏好。”像得了一件宝贝一样拿着方子走了。

凡病都有主证,抓住了主证可以提纲挈领;凡病也有主药,有了主药,往往事倍功半。

 

 

土茯苓治头痛,百用百效!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