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治角膜病、青光眼、葡萄膜炎——吕海江教授
吕海江,男,汉族。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师承眼科专家张望之,曾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角膜病、青光眼、葡萄膜炎、视神经及视网膜病。
教育经历
197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师承眼科专家张望之。
工作经历
1976年-1992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并担任眼科主任,后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工作至今。
学术思想
1、眼病分内外。古代眼科书籍中,将眼病统称为障。《秘传眼科龙木论》创立的内外障分类,是眼科对病症的基本归纳纲领。并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将眼病分为外障和内障两部分,将主要发生于瞳神的病证归为内障,发生于胞睑、两眺、白睛、黑睛的病证归为外障。现代中医眼科指出,外障证是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多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引起,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特点为:病位较浅,多有形征可察,多兼表证,有余者多,其治较易。内障证是指发生在瞳神、晶珠、神膏、视衣、口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多因内伤七情、脏腑内损、气血双亏、气滞血瘀以及外邪入里、眼外伤等因素引起。其特点为:有实有虚,多为内伤虚证,病位较深,其治难速收功。他认为眼病的治疗首先要分清内障和外障。外障多以祛除“六淫”为主,多在内服中药的同时,不忘外治法的应用,一般采用内服药渣再煎熏洗眼部;内障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使之平衡为要,以内服药物为主。外障多从局部辩证;内障多把眼之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但不论内障与外障,均当辨证与辨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溯本求源去进行治疗,总宜培其不足,勿伐其有余。例如在内障眼病的治疗上,他主张已故眼科专家张望之教授的“开郁导滞”思想即是一个明证。内障眼病多因久病生郁,久郁生病;其病程较长,多虚也多郁,若单补气虚而不疏其郁,则越补越滞塞,故凡有郁者,必以疏解为先,而后言补。郁有气、火、痰、湿、血、食诸种,然六郁相因,乃以气郁为首,故在治疗上莫不以调气为先,然调气之药多辛散耗气,气虚之人不可久用,阴虚之人不可多用。
2、病证要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辨证论治的优点是无论是什么病,不管何等复杂的病情,都可以从辨证入手,辨证论治,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只要辨证准确,据证立方,一般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其不足之处是对疾病发生的具体机理和疾病的明确诊断缺乏现代科学依据。中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则似有不足。现在西医以其直观性、易于理解而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世界性的诊断、治疗标准。相比之下,中医中药以其理论基础、辨证方法、治疗手段的独特性而不易被人接受。然而中医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下具有极大的优势,有些疾病的疗效远远好于西医西药,而且中医的整体观念讲究的是改善全身状态,而不是仅仅改善一些指标,不易出现“停药则症显”的情况。因此,他认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应是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相互补充,大力创新,使辨证率更准确,对诊断和用药起指导作用。导师吕海江老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掌握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同时博采西医诊断疾病之长,不仅把中医的“辨病施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而且把中医辨证与西医的辨病完美结合,在辨病的基础下进一步辨证,相互补充,提高诊疗效果。疾病是错综复杂的,中医和西医诊疗疾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把二者相结合起来,求同存异,融汇贯通,相互参照,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病情,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深度和广度。他认为:防病治病是中医和西医共同研究和服务的目的,只是诊治的思路和方法不全相同而己,在临床上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临床医生不应抱有门户之见,要充分利用中西医的优势,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病中有证,证中有病,提高诊断、治疗疾病的准确性。在临床上,他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临床诊断的辅助作用,因此,常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西医检查结果,进行诊治。例如在内障眼病(指发生在瞳神及眼内组织的病变)的诊治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古代眼科医家仅仅能够凭借肉眼观察,而不能窥及眼内组织结构及生理病理变化,因此对内障眼病的诊治难免会笼统和粗疏。而近代眼科出现的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底照相、眼底血管造影、眼部超声、OCT等等,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眼内组织和病变,扩大和深化了中医眼科的诊断范围。例如患者出现眼前阴影,古代医家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诊治而不能确定病变的具体位置,难免有失治误治的可能;而现代医学能够通过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等确定病变的具体位置,是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还是视网膜等等,治疗上就能有的放矢。因此,他认为这些仪器中西医都应该拿来用。如此,临床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结合起来,中西汇参,衷中参西,使临床诊断更准确,治疗上有的放矢,针对病情选择最仕的治疗方案,以免失治误治,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他强调,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应用中医中药的原则必须是以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为主导,而不能以西医的诊断代拜中医的辨证论治,也不能以西医理论指导中药运用,现代药理研究只能作参考。简言之,他立足于中医本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衷中参西,与时俱进,将中医的宏观分析病情和西医的微观探查病理想结合,病证相结合,使中医眼科的辨病、辨证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3、调理重气血。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由脏腑功能活动产生。脏腑功能活动紊乱可引起气血功能失调;而气血功能失调也可导致眼病的发生。目得血而能视,气脱者目不明,神光赖其真气真血真精的滋养,方能明视万物,气血对于眼目至关重要。《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说“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则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焉”可见血液濡养眼目运行有序,是目视睛明的重要条件。《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中说“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眼中神水源于口之血液,神水透明而又富含营养,以濡养神膏、晶珠等,从而保证眼产生正常的视觉功能。《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血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血证论》说“运血者,即是气”说明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通过血脉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口,以供养眼目。《古今医统·眼科》进一步指出:“目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涩,血热则目肿”。说明血之功能失常可引起多种眼病。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等。如气机衰微,不能敷部精微以充养五脏,目失濡养,可出现上胞下垂,冷泪长流,不耐久视,晶珠混浊,云雾移睛,黑睛翳陷久不平复,视衣水肿甚至脱落;气虚不能摄血,还可致眼内出血。气行不畅,血脉瘀阻,滞塞不通,可致头目疼痛;气逆于上,升降失度,血随气逆,可致血溢脉外、青风内障、绿风内障、络损暴盲等。血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虚、血热、血瘀等。如血受热迫而妄行,可致血溢脉外,引起白睛溢血及眼内出血病变;血虚不能上荣于目,可致头晕眼花、眼目干涩、视瞻昏渺、青盲等病症;血虚生风,上扰于目可见胞轮振跳等病;血瘀于视衣,可见视衣脉络阻塞,形成缺血或出血,视力骤降;瘀血阻塞神水流出之通道,可致眼压升高,头目疼痛,视力剧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互根互用。《景岳全书·血证》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说明气和血都是有人身之精所化,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作用。调理气血,亦即调整阴阳,为各种治法之最终目的,也为治疗眼科疾病的基础方法,《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昫之,血主濡之。”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他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要注重调理气血,重在分清病在气分血分,属实属虚;或从气论治、或从血论治,或气血同治;在气者或补气或行气,在血者或补血或行血;气血同病之时当根据病变的轻重主次,决定治法的主从而治之;气病为主者补气行气之时佐以活血,血病为主者活血化瘀之时辅以补气行气。临床用药应遵循气血的关系,或补肾填精,或益气养血,或疏肝理气行血,或清热凉血,或活血化瘀等诸多方法以调气和血,气血调和,则诸病不生。对于一些眼科疑难杂症,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静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动眼神经麻痹等,现代医学并无好的方法,他根据自己的气血理论,结合现代化的检查手段,对眼底的出血、水肿、渗出、血管阻塞、新生血管、变性、机化等病变进行辨证施治,或益气养血、或凉血化瘀、或行气化痰、明目通络,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气血理论对眼科疑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眼内出血时,他指出,需结合眼部出血的特点,眼内出血无窍道直接排出,吸收消散难而易留瘀,瘀留则变生从证。瘀停血阻,破坏邻近组织;瘀停水蓄,导致视网膜水肿发生;瘀血不去,阻滞新血不得归经,且眼部组织脆弱而脉络丰富,因而易于再出血。故应注意止血一与化瘀的关系,避免因止血而留瘀,因化瘀而再致出血。单纯固涩止血易致留瘀,故常于止血方中配伍活血化瘀之品,或可选用兼有活血作用的止血药物。
4、用药宜循经。眼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眼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经络为之连接贯通,使眼不断得到经络输送的气、血、津、液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清代顾锡在《银海指南》中运用循经用药治疗眼科疾病,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如他认为治伤寒兼目疾,“太阳宜汗,阳明宜清,少阳宜和,无异法也”。中风“若兼目疾,治法亦不外此”。陈达夫在祖传“循经辩证”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与实践探索,将伤寒六经分证理论与眼病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提出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方法,对增强眼科辨证论治的整体性和灵活性卓有价值。张子珍总结姚芳蔚的学术思想中也指出姚老在治疗眼病时“明医理、详经络、辨证精细”,根据经络学说,确定病因病机。如心主血,脾主肉。血热而内湿。湿热相合,热毒下传。入肝经而生阴疮,入脾经而生肉疮,入心经而致舌糜,入肾经而致瞳神而致瞳神干缺与青盲重症。发时宜泻经络湿热,凉血解毒。以黄连解毒汤类,加龙胆草、银花、连翘、丹皮、赤芍等治之。缓解时,宜滋阴泻火,兼清湿热,以滋阴地黄汤类治之。导师吕海江老师也认为眼与经络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治疗眼科疾病时,要循经用药,大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中医用药,很多是循经而治病,例如有的药入太阴经,有的入阳明经。如临床上分析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认为目为肝之窍、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脉与口系相连而通于瞳孔,足少阴肾经虽不与瞳孔直接相通,但附于足太阳膀肮经,而连于目系。同时,肾经与督脉相附而行,督脉上额交巅络脑,又与肝脉相并,合于巅顶而达目系。所以,心、肝、肾三经与本病关系最为密切。凡情志内伤,疲劳太过,精神不良刺激等,均可诱引急性发作。以七情内伤,最易伤气,气伤及血,气血同病,上乱清道、蒙蔽空窍、雍遏经络为主要病机。宜逍遥散加丹皮、焦桅子、夏枯草等,清热解郁、调和肝脾。或知柏地黄汤加枸杞子、褚实子、菊花、勾藤等,以滋肾阴,泻虚火治之。
5、方药善变通。一座高楼大厦的崛起,需要坚实牢固的根基,他认为学习也是同样道理,只有将根基扎牢,才能走的稳,行的远,而学习中医,根基就在于对古籍的研读,他认为作为中医眼科学研究生,要做到通读经典,如《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目经大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眼科探骊》等,最好能够背诵,背诵时要理解后方可记忆,如果死背书,则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最后到临证时做到灵活运用,这才达到了研读经典的日的。他认为研读经典,主要是为以后临证做准备,打根基;中医经典只要学精通以后,便可应用于临床,而中医眼科学的辨证、诊断、处方全是来自于经典。他时常告诫我们学习知识,只有静下心来,博览群书,做到肯钻研,肯探索,肯挖掘,这才是一个真正学者所要做到的。做到漫步书海,要做到从容镇定,而不是急于求成。不管是临证之时还是教学之中,他都时时不忘告诫我们:“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身为医者应如同司令员熟习将士的特点一样,临阵调配兵种,指挥自如,始克顽敌,治病如作战,药之配伍如将兵之调配,运筹惟握、决胜千里。医者必须熟习药性,精研配伍,亦是同理也。他认为治疗上则采用专方为主,随证加减的方法,临床上药物之间的配伍颇具技巧,如药味的增减,用量的多寡以及剂型的更换等,均可产生新的处方,这时就应该根据疾病发展变化,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灵活化裁,加减运用,方可得处方之精妙之处。如他治疗眼底出血所用的处方,均为眼内出血方加减,如为新鲜出血期,则止血药茜草、旱莲草等的量应较大,而活血化瘀药蒲黄、石菖蒲等的量应较小;若出血己止而无再出血的趋势,则应加大活血化瘀药的用量,而减小止血药的用量,以促进瘀血的吸收。吕师所用的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配生红花,可活血化瘀,若桃仁配炒红花,则活血养血,并且红花可随药量的增减也可产生不同的作用,药量小则养血,药量大则活血。处方的精专立足于正确的辨证,如“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吕师认为只有明辨证候,才能灵活用药,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则无从立法,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
科研成果
现承担省级课题多项,其中有“益气复明汤、活络散结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宁血益明丸治疗糖尿病性眼底出血的机理和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研究”等课题,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中国中医眼科会常务理事
河南省中医眼科分会副主委
出版著作
《眼科探骊》
《眼科疾病诊疗要点手册》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主要论文
1.吴改萍,吕海江.中医药治疗口服苯妥英钠后复视伴视力下降1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03):132-134.
2.吴学志,吕海江.益气复明颗粒治疗黄斑变性48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05):686-687.
3.邢晓青,吕海江.开郁导滞法在内障眼病的运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04):88-89.
4.冯磊,吕海江,娄艳蕊,邢晓青,沈瑞翔.吕海江教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14):2020-2022.
5.吴学志,吕海江.吕海江运用茺蔚子治疗眼科疾病经验[J].河南中医,2016,36(01):34-35.
6.董洁玉,吕海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病78例[J].河南中医,2015,35(07):1651-1653.
7.齐瑞玲,吕海江.新制眼内出血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45例[J].中医研究,2012,25(02):23-24.
8.娄彦蕊,吕海江.吕海江教授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1,26(03):451-452.
9.郭浩,吕海江.活络散结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8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03):32+34.
10.吕海江,裴玉喜.润肝明目汤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0,25(02):337-338.
11.孟文明,吕海江.吕海江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经验[J].中医杂志,2009,50(10):880-881.
传承图谱
张望之→吕海江。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