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好中医

擅治肝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彭胜权教授

擅治肝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彭胜权教授

彭胜权

彭胜权,男,汉族,江西省鄱阳县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出身于中医世家,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六年制本科后留校任教,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及第三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各种肝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登革热、血液病、肿瘤、咳喘、心脑血管疾病等。

教育经历

1958年,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名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在大学受名师罗元恺、黄耀焱、刘赤选、刘仕昌、邓铁涛等老师教诲,充分吸收诸名家学术经验,于1964年毕业。

工作经历

1964年6月,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

1972年3月-1982年4月,任校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助教、讲师。

1978年,成立温病学教研室以后,专门从事温病学教学与科研。

1982年4月-1984年3月,任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1984年4月-1986年10月,任教务处长。

1986年10月-1990年4月,任教务长、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学术思想

(一)重视病因与发病

传统观点认为中医病因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中医学概论》(1958年版南京中医学院编)沿用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淫”为外因,“七情”过极为内因,饥饱、劳倦、跌仆、压溺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60年代全国教材一直沿用三因学说。

这一中医病因观,从1971年开始编写《中医基本理论教材》(自编教材,1972年2月出版)彭老负责第三章“病因”的撰写,开始作了改变。该教材认为中医疾病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病因则为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传统所言的中医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虽受外来因子所伤,然只有伤及五脏、六腑才能引起疾病。而虫兽、毒物则完全属外来因子。随后,《中医学新编》(1971年6月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也采用这一观点,彭老负责该书“外感”、“内伤”章节的撰写。这是首次在全国提出这一中医病因学观点,到1974年11月第1版中医学院全国试用教材,亦坚持这一观点,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

(二)认为温病伏气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

伏气自《内经》提出,到清代《温热逢源》明确提出伏气温病,沿用至全国二版教材(1963年)前,此后则被否定了。三版、四版教材均不敢提出,到1996年4月,本人主编第五版规划教材《温病学》,重新确立伏气及伏气温病地位,并在《新中医》《广州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论文,论述它的现实意义,并被全国专家认同。以后第六、七版教材均采用伏气理论。

(三)首倡岭南温病学说

与刘仕昌教授于1986年3月响应省中医号召,提出研究岭南医学战略,紧接着首倡岭南温病学说。岭南温病是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与长期临床实践结合而形成的。岭南温病实为湿热类温病的病因、病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临床结晶。岭南温病包括温热类兼湿的温病和湿热类温病、温疫的防治与现代医学病毒性感染、肠道细菌感染、免疫性疾病发热、耐菌株感染有密切关系。

岭南温病主要研究结果:

1、风温、暑温、暑湿、湿温为岭南常见温病。而风温、暑温多兼湿邪,其发病季节性不明显。因岭南气候特点气温高、雨量大,故岭南的天是湿热的天。地理上,地势低平,河流多,故云岭南的地是湿热的地,因此温病多见湿热病证。

2、人群体质以湿热型、气阴两虚型最多见。气候炎热、汗出多、饮食积滞,造成这两类体质多见。

3、注重舌诊、察咽喉、按胸腹是岭南湿病常见诊法。

4、气分证候突出而复杂,证多兼湿、夹痰、夹瘀、夹食积。病变部位涉及肺、胃、脾、肝、胆、肠、膀胱、肾等脏腑。

5、岭南温病主要治法有清热解毒法、清暑益气法、保津养阴法、调理脾肾法。

6、用药喜用花类、藤类和岭南丰富草药。花类:菊花、葛花、金银花、鸡蛋花、鸡冠花、莲花、水翁花、龙船花、狗牙花、球仔花、风仙花、霸王花、七叶一枝花、茉莉花、玫瑰花、腊梅花、木棉花、橘红花、南豆花、辛荑花、佛手花、夜香花、槟榔花。

科研成果

以彭胜权为首总结的“大胆改革,回归临床,首创温病学教、医、研三位一体新体制”教学研究项目,获1993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二奖。“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2004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以研究岭南温病学说为方向,开展多病种、多层次、多侧面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在1998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奖,1999年该课题又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指导的“刘仕昌教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于2000年获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形成的岭南温病研究团队现正主持“十一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2007年起担任“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人禽流感防治新型药物和疫苗的应急研究和开发”重点组成部分“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项目的顾问。

获奖情况

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广东省高教局授予“广东省教学优秀奖”,广东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高教局、省教育基金会共同授予“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及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评为“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3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

学术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顾问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终身理事

广东省感染病(热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广东省防治SARS专家组成员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成员

社会活动

在2003-2004年的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行动中,彭胜权作为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专家组成员,面对来势汹汹的疾病袭击,临危不惧,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冒着被疾病感染的危险抢先全身投入到救治病人和预防疾病工作中去。先后到广州中山大学第二、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传染病院等多家医院,率领本科室中青年专家应用中医温病理论指导临床救治危重病人38例,除1例失去治疗时机外,均康复出院,至今未发现后遗症患者。

出版著作

主编或参编国家新版规划教材《温病学》、《中医药高级丛书·温病学》、《中医生手册》、《中医急症实用手册》等著作26部。

主要论文

1.彭胜权.温胆汤类方临床应用经验[J].新中医,2011,43(09):148-149.

2.彭胜权.运用温病理论治疗顽固性发热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06):575-578.

3.彭胜权,李永宸.恶性肿瘤治验3则[J].新中医,2007,(02):66-67.

4.彭胜权.SARS的辨病与辨证论治[J].江苏中医药,2006,(04):14-15.

5.彭胜权,夏鑫华.《温病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2):150-151.

6.彭胜权,刘亚敏,彭彤.中医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经验与思考[J].中医药学刊,2004,(06):965-966.

7.彭胜权.中医药治疗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优势和特色[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05):336-339.

8.彭胜权.中医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及论治[J].新中医,2003,(07):3-5.

9.彭胜权,刘亚敏.中医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认识[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05):1-2.

10.彭胜权.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05):3-4.

11.唐雪春,彭胜权.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湿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10):39-40.

传承图谱

彭胜权→李迎敏。

 

擅治肝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彭胜权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