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痰滞血瘀型)的调理方参考
现代医学认为,当上呼吸道变得狭窄时,腭垂受气流扰动发生振动,即开始打呼噜。也可以认为当睡眠中肌肉松弛进而压迫气道使其狭窄时,气流进出扰动,发出声响(肥胖者尤甚,老者肺气肿者尤甚)。打呼噜只要不影响睡眠质量、不影响他人,无需调理。但若影响他人,或呼吸短暂停止,则须谨慎对待。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痰浊阻滞气道,气道有痰液壅滞,则打鼾。现代年轻人饮食、睡眠紊乱,多有实热。脾乃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热阻滞,气行不畅日久,则气滞血瘀。故而,清痰热、化瘀血是打呼噜的治则。今有一方,供读者参考。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竹茹冬瓜子清化痰热,法半夏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杜绝生痰之源。芦根淡竹叶利水,痰热之邪随小便而出。杏仁桔梗利肺气,水之上源被打开,水液代谢有动力。在此基础上,丹参,桃仁活血化瘀,天麻止眩晕,改善头痛。
黄连10g | 竹茹10g | 法半夏10g | 黄芩10g | 杏仁10g | 桔梗10g | 芦根10g | 淡竹叶10g |
冬瓜子10g | 薏苡仁20g | 茯苓20g | 炙甘草6g | 天麻12g | 丹参10g | 桃仁10g |
君药:
茯苓,甘淡而平,利水渗湿而不伤气,健脾助运而力缓。《得配本草》称其:“其性上行而下降,通心气以交肾,开膝理、益脾胃。”茯苓祛脾湿,使脾健运,杜绝生痰之源,用为君药。且渗湿,使痰湿之邪随小便而下。
薏苡仁,性微寒,味淡、甘,有健脾渗湿之效力。薏苡仁清热燥湿健脾,脾健助运化,热随水散,水液代谢功能可期正常。茯苓、薏苡仁共为君药,以健脾利水。
臣药:
半夏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制半夏调和阴阳,能升能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用半夏“通”的功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疏通胃腑。《本草纲目》载半夏能除“目不得瞑”。以半夏入药,畅通卫气循行之道、使其由阳入阴,阴阳和谐而安寐。功在平降胃气,燥湿祛痰,降逆止呕。《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药性论》载:“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气虚而有谈起,加而用之。”用为臣药以祛痰湿,调脾胃。
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甘寒性润,善清热化痰。治痰火内扰,胸闷烦多常配枳实半夏茯苓(《温胆汤)。《本草汇言》载:“竹茹,清热化痰,下气止呃之药也。此药甘寒而降,善除阳明一切火痰热气,用之立安。”
冬瓜仁,味甘、性微寒,归肺、肝、小肠经。其性凉,具清热之效。因其油脂较高,可润滑上消化道,故可缓解咽喉干涩。竹茹冬瓜子清化痰热,用为臣药。
竹叶,味甘、性寒,归心、肺、胆、胃经、小肠经,清上焦热,功在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入肺经善清透肺热,又清胃实热,生津止渴,对治热病伤津。冬瓜仁,味甘、性微寒,归肺、肝、小肠经。其性凉,具清热之效。因其油脂较高,可润滑上消化道,故可缓解咽喉干涩。芦根,冬瓜仁相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功在清肺化痰。
佐药:
黄连性寒,味苦,归脾、胃、肝胆、心、大肠经。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多用治消渴、湿热痞满、高热神昏、心烦不寐等症。黄连功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浊毒。
黄芩味苦,气寒微香,归肺、胆、胃、大肠经,功在清热燥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因其色黄微青,黄属土,青属木,故黄芩善入脾、胃、肝胆以清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佐助君臣祛痰热。
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主入肺经,其味苦能降泄,助肃降兼宣发肺气而能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以上诸药奏效,使气顺、热退、喘定。另外,杏仁质润多脂,味苦而能下气,有润肠通便之功,更助肺气肃降、一身气机通畅。《珍珠囊药性赋》赞之:“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润大肠气秘。”
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桔梗辛散苦泄,性散上行,宣开肺气气机壅滞以通全身,从而治癃闭、壅结。桔梗宣开肺气,中土脾胃之气又开,则一身气机流通。杏仁、桔梗使肺宗气得以肃顺,气机得以通畅,而不上逆。
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现代药理学已发现天麻具有镇静、催眠之效,主治头痛、癫痫、抽搐等病。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其苦而入心经,可清热凉血,又善活血祛瘀。时珍《本草纲目》称其:“能破宿血、补新血。”《妇科明理论》有记:“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桃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桃仁活血化瘀,善治血滞。且润肠通便。《珍珠囊》云:“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而现代药理学发现桃仁具有抗凝血、预防心肌梗死功效,此效力与古医家描述相符。天麻、丹参、桃仁养肝生血,活血化瘀。用为佐药,改善睡眠后次日精神状态。
使药: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去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炙后,其补中益气、健脾和中效强,以佐制其他药物太过伤正。且用以矫味。
综上述: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竹茹冬瓜子清化痰热,法半夏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杜绝生痰之源。芦根淡竹叶利水,痰热之邪随小便而出。杏仁桔梗利肺气,水之上源被打开,水液代谢有动力。在此基础上,丹参,桃仁活血化瘀,天麻止眩晕,改善头痛。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