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顺中医堂:脾虚易胖,中医教你祛湿健脾!
脾虚易胖,中医教你祛湿健脾!
脾位于中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输至全身的作用。《素问•厥论》中提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且脾对水液起着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脾胃好能够有效的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果我们调理好自己的脾胃,很大程度上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痰湿体质,成为易瘦人群。
什么是脾虚
中医脾虚:指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脾虚的危害
1、脾虚会肥胖
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肺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脾虚成为“黄脸婆”
脾虚的人多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不能负重,抵抗力差,易受疾病侵袭。
3、脾虚怕冷又怕热
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
4.脾虚拉肚子、月经量多
拉肚子是脾虚最典型的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运行,出现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脾虚的症状
症状一:舌苔有齿痕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同时,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症状二:食欲下降
脾气强则食欲旺盛,想吃东西。在《灵枢·脉度》中提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所以脾虚则无味,脾热则会出现口中甘甜,脾气失调才会出现口腻、口苦等现象。脾气充足才能够知道辨别五谷的味道。所以,脾虚不虚从口能分辨出来,如果口中出现异味,多为脾失调造成。
症状三:早起不适
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症状四: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症状五:如厕宿便异常
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脾胃如何调理
1.改变生活状态
加强锻炼,增加消耗,使身体整个运转起来。生活中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最重要是忌食生冷!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腹部按摩
我们可以每天餐后或睡前进行摩腹,也就是把手掌搓热,顺时针揉肚子,促进消化吸收。
3、饮食规律
一日三餐要规律饮食,尤其注意早饭一定要吃。粥是最好的养脾早餐,可以以小米为主,加入大枣、山药等健脾食物。如果气血亏虚再加入黑芝麻、花生;如果湿气重,可加入薏米;如果睡眠不好,可以加入高粱米。
首先推荐传统祛湿健脾老配方——薏苡赤小豆粥。如果有条件可以把薏苡仁炒后再煮粥。其次推荐健脾益气配方——山药薏米粥(薏米:山药:糯米=1:3:7)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忌寒凉:冰凉的食物要少吃,寒性食物也尽量少吃。
饮食清淡:平时吃饭忌“肥甘味厚”,太甜的、油腻的、咸的无利于脾的运化。最好多吃清淡的、好消化的、多样化的食物。每餐七分饱,不要暴饮暴食。
4、穴位按摩
每日在家可以进行按摩,比如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白、地机等穴位。用指腹按摩,最好感受到酸麻胀痛。坚持按摩,一定有效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虎口围住膝盖,四指并拢,食指放于胫骨前缘,中指指尖所指位置就是此穴。)
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地机: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太白: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