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颐年堂:夏至节气伏阴在内,饮食切记不可过寒!
夏至节气伏阴在内,饮食切记不可过寒!
节气习俗
朝节
夏至日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吃苋菜
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夏至颁冰
夏至以后,开始了一年里最热的天气—人伏。由于天太热,人们不得不避暑。朝廷放假,官员在家养生。皇帝照例颁冰,赏赐下臣,以解暑气。唐李德裕《一品集》云:“唐学士夏至日颁冰及酒,以酒和冰而饮,禁中有冰醒酒坊。”
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引《燕京岁时记)介绍清廷惯例:
“京师自署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街门例有肠冰,届时由工部硕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古代无制冰设备,冰自何来?
原来朝野人士为了能在盛夏里得冰,特设有地窖。在冬日里便割冰取块,存放窖中。据载,紫禁城内旧时冰窖五所,其四所各藏冰五千块,其一所藏九千二百二十六块。可见规模之大。地方上也广设冰窖,《元和县志》里说,苏州封门外有二十四座冰窨(即冰窖),贮藏冬日结好的冰,待暑天取用。
工人们为“窨户”(即冰商)制作了大量的冰块,这些“窨户”到夏天便批发给小商贩,由他们再零售给千家万户。
古时没有冰箱,买回家的冰块便放在由厚麻布作内衬的小方柜中,这种“保冷冰柜”可使一块五六公斤重的冰块一昼夜不化。节气饮食
1夏不食心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的观点),故《金匾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2宜多食酸味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减气法时论》日: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奕,急食咸以奕之,用咸补之,甘泻之”。3饮食不可过寒
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所说:
“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4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疗疮之疾。节气养生
养护脾脏
从夏至日起,炎炎夏日里人们容易“上火”。因此,这时候要注意清泄暑热。此外,夏至气候特点是“湿热”和“暑热”,容易引起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心悸短气等,这都是暑热伤脾所致,所以养护脾脏也非常重要。
夏至期间,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天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宜晚睡早起。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精神饱满,如同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与此相反,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泄。夏至时节容易心火过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于削减心火。夏至时节又是多汗的季节。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
注意防暑降温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温天气考验,该如何防暑降温?
中午及午后应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如需出门衣服搭配要得当,随身带好遮阳伞、遮阳帽;
注意补水,充分饮用凉开水、淡盐水、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仁丹、清凉油等;
注意作息时间,充足睡眠,每天午后最好有半小时的午睡;
在饮食调理上,以清淡为主,并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丝瓜、冬瓜、萝卜、苦瓜、桃、草莓、西红柿等。
适量锻练
夏至之时,天气炎热,许多人都不喜欢运动锻炼了。其实,夏季运动锻炼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舒展舒展筋骨,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同时,到户外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让人神清气爽。
但夏季运动锻炼适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的时候,选择公园、庭园、森林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散步、慢跑、做广播操等轻松的运动项目。
由于天气炎热,白天身体本来消耗较大,运动不宜过分剧烈,以免汗泄过多损伤阳气。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