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中医馆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圣爱中医妇儿馆为圣爱中医第一家分馆,位于人民中路198号,妇儿馆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专家最多、设备最多、科室最齐全、患者满意度最高专业开展以儿科服务为主,成人服务为辅的综合型的医馆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名称: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关键字:  云南 昆明 圣爱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人民中路198号(武成小学旁)

电话:0871-65327666

成立时间

是否医保: 是

中医特色: 儿科服务为主,成人服务为辅 , 以妇科、儿科专科作为特色发展科目

坐堂名中医

一。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管遵惠学术研究室

成立地址:云南 – 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成立时间:2017年06月20日 学术带头人:管遵惠

管氏针灸五代家传,传至现在已有百年历史,管氏针灸传人薪火相传,书写出了一个“百年传承遵医道,神针除疾惠众生”的家族传奇!如今,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管遵惠教授,带领着管氏传人们将管氏针灸发扬光大,2013年6月28日,“全国名老中医管遵惠学术传承工作室”在圣爱中医馆圆通馆正式成立,同期,管老喜收13位高徒,在管氏针灸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先辈巧施“神针”,精诚为医

管氏针灸五代家传,开山鼻祖管家岱与第二代传人管庆鑫均为中医师,主要在山东高密、济南等地行医。庆鑫19岁随祖辈悬壶济南,而立之年即为齐鲁名医,当地不少人士均受其诊疗。      管正斋(1907—1980),字谨谔,号杏轩。云南省名中医,以针灸闻名于世,为管氏针灸第三代传人。山东省高密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迁居昆明。     正斋出生于世医之家,幼年即随父习医及针灸,研读医籍,为其后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青年时期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后,正值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萌生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出国留学,摘蕊东瀛学之精华,工益精深。对中医针灸学造诣较高,在云南中医界颇孚盛誉。历任教授、所长、主任等职。1932年曾执教北京短期针灸班,1935年加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为早期创建人之一,潜心研究针灸医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培养中医针灸人才、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担任云南省、昆明市各级中医学校、培训班教师,传授中医针灸医术,并受聘于云南中医学院,担任《内经》、《针灸学》教师;兼任学院医经教研组顾问,从其学者遍及全国及英、美、澳洲、加拿大等地。      管正斋先生先后整理和完善了管氏经络辨证理论,创立了管氏针刺手法,系统阐发了针灸配穴理论,绘制的五环子午流注环周图,填充了徐氏子午流注纳甲法中的闭穴,使子午流注针法更趋完善。用谙熟的《易经》理论,对灵龟八法做了精辟的阐发,制作了《灵龟八法六十甲子逐日对时开穴表》,使初学者执简驭繁,易于应用。创立了管氏舌针疗法、管氏耳针、管氏过梁针等管氏特殊针法,奠定了特点鲜明的管氏针灸学术流派。
正斋老先生擅长经络辨证,早在1981年,经后人整理发表的遗作《经络辨证针灸法述要》一文,于1984年在日本《中医临床》杂志分5期连载刊登,在国际针灸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其从医生涯50余年中,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对患者有求必应,不论亲疏贫富,一视同仁,精心治疗。诊病施针,一丝不苟,悬壶济世半个世纪,一生行医救治无数病人,惠泽一方百姓。几十年来,他对针灸医术精益求精,学术上有独特的创见,执著探索、焚膏继晷、刻苦钻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为继承发扬管氏针灸学术流派、弘扬祖国医学、振兴中华,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同时,远在鲁、皖行医的管耕汶,与正斋同为管氏针灸第三代传人,为正斋堂兄。山东才子,并擅长琴棋书画、文学。

第四代传人管遵惠,续写家族传奇【医术精湛】管正斋之子管遵宽、管遵信、管遵惠,为管氏针灸医学流派的第四代传人。遵宽,曾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院长等职,现居住于美国纽约市;遵信,云南省名中医,国家级中医专家。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教授。两人在针灸事业上各自创出一片天地,均为管氏针灸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遵惠,即为遵宽、遵信两人之胞弟,为第四代管氏针灸主要传人,他自幼继承父业,衣钵亲传。师古而不拘泥,继承多有发展。博采众长,每有创新,医道日臻成熟。      遵惠幼承家训,耳濡目染,龆龀之年,即能背诵穴位分寸歌和十二经脉原文。在中学时期,他已掌握针灸操作技术,为众多亲朋针灸,并曾为体育老师李世立、班主任杨灿云医治好病痛,在学校就已经崭露头角。      1958年7月,经云南省卫生厅批准,管遵惠正式师承于其父管正斋先生。跟师毕业后,他被分配在昆明市五华区人民医院任针灸医师。1963年3月,管遵惠参军并担任解放军五十九医院针灸医师兼医干班教员。     1964年10月18日,医院转来一位女民工。来院前一周,她在河口施工,中午喝山中溪水一碗,下午便声音嘶哑,晚上则完全不能发音。经当地医院用中医药及针灸等治疗无效。经检查,神经系统无异常;喉镜检查:声带无病变,仅闭合稍差。管遵惠遂按“癔症性失语”施治,针刺家传音亮穴,当针进入1寸许,患者不自觉咳嗽,此时提针约3分,待其咳嗽稍停,进入5分,并行捻转,患者猛咳,面色胀红,声泪俱下,随即出针。此可谓一针而愈——出针后,患者对话基本如常,破涕为笑。   1965年7月,管遵惠被保送到北京医学院学习。1969年,他复员到云南国营西南仪器厂职工医院工作。经父辈言传身教,管遵惠秉承了父亲衣钵,成为管氏针灸学术流派嫡系传人。他以谦和的服务态度、良好的医德医风、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技术服务于患者,很快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和爱戴。经他治疗的肩周炎、颈椎病、哮喘等病人,大都获得显著疗效。他用祖传的管氏舌针、过梁针治疗中风、瘫痪等难治之症,亦收到较好的效果。患者常半夜排队等候挂号,诊室每天门庭若市。   1986年8月,管遵惠调至昆明市中医医院工作,同年9月,担任医院针灸科主任。在遵惠带领下,科室上下齐心,全员共同努力,通过短短一年的时间,针灸科就从当初仅有5名医生的门诊小科室,发展成下设4个治疗室,开设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中风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针灸减肥等6个专病门诊,住院部30张病床,月月爆满,供不应求。至2005年,管遵惠主任所带领的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经云南省卫生厅组织评审被确定为云南省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成为了云南省针灸学科的龙头科室。
【继承发展】遵惠与父亲正斋老先生均钻研针灸,学术思想一脉相承,而临床应用又各具特色,被誉为云南杏林双秀,充分代表了云南省针灸学术的特点与优势。
遵惠对针刺手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制了集针、灸、温针灸、焠刺为一体的热针仪。GZH型热针仪能使刺入人体穴位的针体均衡发热,可直观热针温度,并可随意调节控制热针温度,对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为虚寒证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GZH型热针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87年,遵惠引进蜜蜂蛰刺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蜂针经穴疗法的系统研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蜂针过敏试验法、蜂针循经散刺法、蜂针经穴直刺法、活蜂经穴蛰刺法等治疗常规,并开展和创新了蜂毒注射液穴位注射、蜂毒注射液经穴导入、子午流注蜂针经穴疗法等多种疗法。遵惠将蜜蜂蛰刺赋予了新的内涵,将其升华为有中医针灸理论指导的、规范的蜂针经穴系列疗法。此系列疗法对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顽固性面瘫,中风·中经络,慢性肝炎等难治之症,均有可喜的治疗效果。其主持的“蜂针经穴疗法的临床研究”项目,获1999年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2000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遵惠潜心研究了经络理论和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古典时间医学,创立了“吸氧经气疗法”。昆明市水电设计院的一位工程师患帕金森氏病,手脚颤抖,经管教授用吸氧经气疗法治疗6个月,病情大有好转,在亲属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去大理、丽江、腾冲等地旅游了两次。昆明市塑料公司的一位干部突发中风瘫痪,不能言语,急救后,经遵惠采用舌针、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综合治疗1个月,即可下床活动,言语自如。     管遵惠今日已成果丰硕:他先后在国外医学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8篇,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9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得到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卫生部、云南省及昆明市科技进步奖10项。这与他多年来在医学领域辛勤耕耘、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勇于攀登是分不开的。8位病友合赠给遵惠医生一面国画大镜框,玻璃上镌刻着“神针治顽疾,服务暖我心”,表达了患者对管教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如今,管氏针灸第四代传人已在全国中医界占有一定的地位,并成为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中坚力量,他们培养的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第五代传人也正在茁壮成长。后代新秀辈出,谱写针灸新历程管氏针灸世代相传,其后辈更是人才辈出,流传至第五代,亦出现了不少针灸新秀。管遵惠一子一女管傲然、管薇薇,管遵宽之子管钟明,管遵信之女管钟洁,均继承家族针灸技艺,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甚至传至海外,谱写管氏针灸新历程,同时,五代弟子谭保华、徐杰、姜云武、汤晓云、丁丽玲、郭翠萍、易荣、叶建、李群、王苏娜等已经成长为新一代中坚力量,继承传统针灸,遵循经络辨证,传承经典理论,创新特殊针法。使管氏针灸在国内外大放中医针灸光彩。
如今,刘琼、朱玲、陈宁、李开凤等十二人又将成为新一批管氏针灸传承人,又将踏上“神针惠民”的崭新历程,沸腾每一位管氏传人“针灸光大,中医光大”的济世热血。

二。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吴荣祖学术研究室

成立地址:云南 – 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成立时间:2017年06月20日 学术带头人:吴荣祖

始于近代,传承3代,历经一百余年。201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如今吴家铁肩担道义、妙手播馨德的精湛医术已经享誉世界。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吴荣祖带领着吴派传人们,正在永攀高峰。

吴荣祖的祖父吴佩衡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现代经方大家,是云南省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前曾创办《国医周刊》,创建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解放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著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等著作。吴佩衡先生对附子的见解及运用独具匠心,拯救无数疑难沉疴,深得患者赞誉,故被同道及患者雅赠“吴附子”称号。吴佩衡先生不仅是中医大家,也是云南省中医教育之先驱,他创办的中医学院培养学生无数,听他传道授业者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是中医界“大道天下”的典范。
第一篇:出身中医世家
吴荣祖的祖父吴佩衡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现代经方大家,是云南省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前曾创办《国医周刊》,创建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解放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著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等著作。吴佩衡先生对附子的见解及运用独具匠心,拯救无数疑难沉疴,深得患者赞誉,故被同道及患者雅赠“吴附子”称号。吴佩衡先生不仅是中医大家,也是云南省中医教育之先驱,他创办的中医学院培养学生无数,听他传道授业者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是中医界“大道天下”的典范。
吴荣祖的父亲吴少衡,字永元,也是一位中医大家。他自幼受传统中国文化教育,深受吴佩衡先生器重,后经初、高中正规学校毕业后,即跟随吴佩衡先生助诊悬壶,为误食中医学的第一代传人。每每当吴佩衡先生因公务离家时,少衡先生即主持门诊诊务,为其业务掌门人。由于随诊研读,并注心中医经典研究,且把握吴氏学术思想特色,故于临床辩证精细,重视扶阳,没起疑难重症而深受患者笃信。其在盘龙区中医院就职期间,患者接踵鱼贯求治,常超时服务,日诊百数。由于积劳成疾,心身疲惫而脑中风早逝,享年五十七岁。
吴荣祖的母亲陈菊仙是一位深受广大患者敬重的中医,早年投身于学校教育。与少衡先生结为伉俪步入吴府后,由于人品及文化底蕴好。悟性高,而深受翁父吴佩衡先生的赏识,于是跟随翁父、夫君习医而每获真传,在吴佩衡先生诊所临证助诊。解放后参加工作,就职于昆明市中医医院内科,为中医副主任医师,其医德医术患者公认、同道尊重。后历任昆明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市民盟盟员,积极参政议政,并多次受到表彰。2009年10月5日仙逝,享年九十三岁。
吴荣祖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药香四溢的家庭里,父辈的影响自然而然植根于心中。他的孩提时代,恰逢新中国诞生,各个行业百废待兴。祖父吴佩衡作为云南省著名中医学家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犹如久旱逢甘露,佩老无比高兴,劲头十足的为中医的发展壮大不辞辛苦,日夜奔忙。但不管怎么繁忙,吴佩衡先生都会抽出宝贵的时间为病人看病。只要祖父来诊室里看病,吴荣祖就特别高兴,他觉得看祖父诊病,帮祖父磨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他也看到来找祖父看病的人很多,有些重症病人初来时奄奄一息,但经过祖父的精心治疗,病情很快就好转了。看到病人康复后发自内心对祖父的感恩戴德,吴荣祖对祖父从事的中医事业有了萌芽憧憬。吴荣祖从小忠厚善良,深得祖父疼爱。他说:“从小祖父就引导我们热爱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鉴赏书画艺术,给我们讲读古典文学,所以我从小就热爱书画、临帖、写生。每每在学校美术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我才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人学医,如快刀切豆腐,医人习文,如金库里得到宝葫芦’,这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好的文化功底是学好中医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这种文化与中医难分难解的现象说明了中国文化观的普遍渗透和中医学的趋文性特征”。吴荣祖在幼年时期就打下很好的国学功底,这为他后来研究中医学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吴荣祖读高中时,云南中医学院刚刚正式成立,祖父被任命为院长,而此时吴荣祖的叔叔吴生元、姐姐吴华都已考入昆明医学院。为了中医的传承,他们毕业后又到祖父身边学习中医。但祖父认为中西医文化背景不同、学术视野有别,中西医结合有其难度,先西后中,难以完整把握中医特色,所以祖父希望吴家有一个人直接进入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继承传统,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吴荣祖身上。
 “在祖父的殷切希望下,我高中的时候就立志从事中医事业。考入云南中医学院后,除感受到作为吴佩衡院长嫡孙的自豪外,更多感到的是肩上的责任。祖父是云南中医学院的创始人,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就不畏艰难险阻,筹办了云南第一所中医药专科学校,率先开创了云南中医教育的先河,是云南中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祖父是一位为伸张正义可视死如归,敢为人先的爱国志士。1929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了‘废止旧医案’,祖父拍案而起,作为云南中医界的代表,顶风冒险,赴上海参加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强烈抗议国民党政府取缔中医的反动政策;祖父是一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智者,他学医勤求古训,博采诸家学理之长,尊古而不泥,他十分尊重张仲景‘温扶阳气’的治疗大法,对于阳虚阴寒证,主张必须抓住‘温扶先天心肾阳气’这一关键,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吴氏学术流派;他看病不分高低贵贱,对病人一视同仁,无不精心调治,对贫穷者,除免费为他们看病外,还免费赠药,充分发扬了我国古代医家悬壶济世、扶危解困、仁心仁术的优良传统。祖父是照亮我人生道路的灯塔,他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在中医事业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艰险,我都将义无反顾。”吴荣祖深感任重而道远,默默立下志向。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吴荣祖老师坐诊为患者解病痛】

第二篇:处江湖之远矢志不渝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吴佩衡先生作为名闻遐迩、誉满杏林的中医泰斗,又是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似乎顺理成章就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而此时,吴荣祖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嫡孙,不仅再也不能在课后去聆听祖父的口授真传,而且还必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对祖父的污蔑之词,并被迫参与对祖父的批斗,看着白发苍苍的祖父遭受凌辱,他的心在滴血。
由于是“反动学术权威”的嫡孙,吴荣祖毕业后,几经周折,最终被分配到高黎贡山脚下,怒江边的上江卫生所工作。上江属保山的偏远山区,当地流传着这么几句话:“要到上江坝,先把老婆嫁”,“瘴疟之地,有去无回”。从保山到上江有140公里左右的路程,其中有几十公里为毛路,一年中只能在旱季出入交通,雨季只有马帮可以通行,旅途艰辛,被当地人视为不毛之地。但想想祖父一生的艰辛历程,他对前途又充满了希望。祖父出身贫寒家庭,为了学习中医起早贪黑,历尽千辛万苦,已过古稀之年还要面对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而忍辱负重,还有比祖父的经历更艰难的事情吗?真正的勇者是骨子里透着刚毅,是精神的飞跃;豁达面对磨难,乐观面对艰辛,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最好良药。吴荣祖释然了,心里的坚冰一旦化解,他不再害怕前方的征途,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当时,上江卫生所里只有他一个中医医生,所以为病人看完病后,他还要负责抓药、算账、收费,此外还必须负责中药材的采购、加工、库存、管理等等。虽然工作比较艰苦,但对他的事业成长却有很大帮助。怒江是一个天然的中药库,也是中医临床的舞台。当时的怒江很穷,人们的生活水平低,防病能力也很弱。疟疾、恙虫病、肠胃道疾病等亚热带疾病肆无忌惮的横行怒江一带,另外,由于当地湿度大,所以风湿病、心脏病患者也比较多,这让吴荣祖有了临床应用的广阔天地。他和当地老乡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深入到崇山峻岭中采药,使他对许多中药材有了深刻认识;亚热带疾病的复杂多样性,丰富了他的临床实践,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吴荣祖医术精湛、平易近人,越来越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乡亲们大病小病都来找他看,杀猪宰羊也都来请他。有一次,一位彝族老人胃绞痛,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只好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来到卫生所,当时病人早已筋疲力尽、痛得浑身是汗、脸色铁青。吴荣祖见状,立即为他诊病。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给患者开了药。为了患者的安全和便于观察病情,吴荣祖亲自为患者熬药,并招呼病人把药吃下,慢慢的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带着感激之情离开了卫生所。从那以后,这位彝族老人只要一到集市赶街,就要带上雉鸡、牛肝菌等山货,还有他自己酿的米酒来卫生所看望吴荣祖,以表他的感激之情。谈到那段岁月的工作和生活,吴荣祖说:“怒江偏僻,有时候觉得很寂寞,但和农民朋友在一起,日子就鲜活起来了。农村人性格开朗、直爽厚道,和他们在一起无忧无虑。”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乡下的岁月在他脑海里仍历历在目。
 在怒江的几年里还有一件事让吴荣祖记忆深刻。有个彝族姑娘叫小玛,才十多岁就得了丝虫病,这种病病初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以及出现细索条状的淋巴管炎,局部呈一条红线,从肢体近端向远端延伸,以股部为多见,同时伴有寒颤发热、食欲下降、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本病如能早期彻底治疗,对生命威胁不大,一般可很快恢复健康,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转入慢性期,便难以治愈。后期顽固的乳糜尿、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的象皮肿等都是很难治愈的。该病还会因局部慢性溃疡而招致全身性细菌感染而危及生命。这种病对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群众来说,特别是对一个农村女孩是致命的。自从得了这个病以后,一直性格开朗、爱唱爱跳的小玛变得沉默寡言,并且她的病已逐渐接近晚期,出现了象皮腿样病变。小玛的母亲焦急万分,后来听人介绍吴荣祖医术高明,几经打听才找到卫生所来。吴荣祖仔细分析了小玛的病情,除为她开了内服的中药外,还亲自到山里采药回来,熬制成外敷的中药贴给她贴。可以说,为了治愈小玛的病,吴荣祖经常夜不能寐,穷究该病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一个年青的女孩如果得了这种病就如同被判了死刑,所以治好她的病就是救她的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吴荣祖终于找到了治疗丝虫病的良方。小玛经过治疗后,象皮腿样的病理改变得到了彻底治愈,又能行动自如,恢复了她昔日快乐的生活。“感谢您让我重生,您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小玛的肺腑之言。小玛的家人视吴荣祖恩重如山,把他当做亲人一样看待。小玛结婚后还带孩子过来看望吴荣祖,要他当小孩的干爹。
短短几年,吴荣祖在怒江偏远山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大量的农村病种实践经验;亚热带病种的实践经验;多民族病种的实践经验。“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没有虚度青春年华。”回想起过去,他脸上荡漾着自信与满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吴荣祖用他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名言。
人生,是一段曲折而坎坷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布满了艰难险阻,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路,你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意志的烈火,勇者能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这也正如常言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吴荣祖用他的意志和实际行动,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勇敢面对现实,慷慨挥洒的心血和汗水,抒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历程。农村人刚毅、质朴、厚道、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吴荣祖进一步树立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医德医风增添了更深的内涵。吴荣祖在逆境中不妄自菲薄,在顺境中不骄傲自大,在他身上体现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操,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敢忘记医者的良知和责任,他始终牢记祖父的教导:“中医事业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要为它做出一点贡献,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甚至于毕生的精力”。


第三篇:居繁华城市心静志远
1976年吴荣祖从上江调回了阔别已久的昆明,被安排到云南省建筑工程局职工医院工作。该医院是一所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他所在的中医科除了承担门诊任务外,配合西医科室对患者进行治疗也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次,医院外科做了一例肺叶切除的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不好,出现低热、全身过敏等症状,外科采用了很多方法,病情仍没有得到控制。于是,外科医生求助中医配合治疗。吴荣祖承担了这次治疗任务,他认真的研究了患者的病情,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辨证论治。经过他的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好转,最后痊愈出院。外科医生感激吴荣祖的鼎力相助,佩服他的中医功力,也从心里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那以后,吴荣祖与科内同道经常辅助西医对病人进行治疗,得到了医院的充分肯定。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中西医的认识,他认为:中医和西医的哲学思想,以及治疗疾病的方式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西医是用还原论思维方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研究,把宏观现象降解为微观现象,从而用部分来解释整体,从微观来解释宏观;而中医则着重于研究和掌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强调其整体性、不可分解性、不可机械式还原性,如实地理解和调节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性和内容。中医和西医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在对待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上,不论从理论认识或实践经验方面来说,都应该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是把中医改造成西医,也不是把西医改造成中医,而是在多元变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的三种学术特点,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医疗保健观。
1986年吴荣祖被调到昆明市中医院工作,在市中医院工作的十年里,他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艺术、用于创新的精神和一颗悬壶济世的心,兢兢业业的为广大患者服务,好评如潮。
1995年吴荣祖担任昆明市中医院院长,上任之初,市中医院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落后、人才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医院的这种状态难以适应发展中的医疗市场需求。如果照此下去,医院很难有所作为。所以他认为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以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需要。他带领医院领导班子,团结医院广大职工,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使医院各项工作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和设备落后的状况,吴荣祖在市中医院率先引进企业资金,“借鸡下蛋”,实现双方互惠互利,从而使医院得以扩建生化、检验、影像、急诊等业务科室,做到了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尽可能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由于医院在改革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市中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注的示范中医院,并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财司司长带领部分全国大医院领导特地来昆明市中医院参观学习,并对昆明市中医院的改革创新给予了肯定。
通过短短几年的摸索,市中医院在吴荣祖院长的带领下进一步发展,成为一所技术力量雄厚、课题人才荟萃、科室齐全、设备良好、管理先进的集医、教、研、防、康复、社区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地区“十佳”医院、省市医保定点医院。
在市中医院的领导岗位上,吴荣祖可谓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虽然行政工作已经很繁忙,但是对业务工作他仍然丝毫不肯放松。不管行政工作如何忙,每周他仍要安排四次门诊及查房,并率先带头上夜门诊,扩大服务,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那段时期,每当夜幕降临,中医院门诊部仍然灯火辉煌,各个科室开诊迎接患者,白天上班无暇看病的群众、尤其是学生晚上也可以看病了。他们交口称赞,致使中医院夜门诊门庭若市。在吴荣祖担任院长期间,市中医院呈现出一派发展壮大、团结进取、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1997年吴荣祖调任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他上任时,医学科学研究所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缺乏科研项目、设备落后、人心涣散。吴荣祖再次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结合临床、发扬承学,以中医药古复方开发研究为突破口,挖掘中药的治病防病优势,开发中药胶囊、中药颗粒等新剂型。在吴荣祖所长的带领下,科研所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科研、设备、人才、项目蒸蒸日上。1998年,由吴荣祖牵头研制的“附片颗粒剂”荣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向国家专利局申报发明专利。医科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着手对中药附片为主药的系列古方及验方进行开发研制,其中,吴荣祖所长主持的“温心通胶囊”对阳虚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于1998年11月17日经省内专家论证通过,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国家专利证书。“温阳利水强心冲剂”对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也荣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专利发明证书。该两项课题的新药临床前期实验研究(GLP)已完成,一切资料均按中药第三类新药标准进行准备。这两个项目实为针对目前对人类生命危害最大、死亡率占第一位的心脑血管疾病而设计,是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
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在吴荣祖的领导下,渐趋完善,配有天然药物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药理研究室、临床药物研究室、临床实验室、动物研究室等业务科室,设有中医、西医、生化、植化、药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论文33篇;为基层医院开发科技产品7项。医科所为我省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荣祖教授深深热爱他为之奋斗的中医事业,他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其他国家没有的精华,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希腊医学、印度医学、古埃及医学已经衰亡,只有中国医学是硕果仅存的传统医学。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医逐渐受到国外人士的关注和喜爱,作为从事中医的中国人更应倍加珍惜,不应妄自菲薄。中医是生理-心理-社会-人与自然的科学医学,最符合现代科学所诠释的人体生命的内涵。中医的生存发展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绵绵不绝,足以证明它的科学性,中医药人更应该自信、自豪的面对未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吴荣祖教授的心目中,不管身处“庙堂”或“江湖”,唯有不变的是对老百姓健康的关注,老百姓是他心目中永远的“民”和“君”。深藏于他心中的是对中医事业的无比热爱,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过眼浮云,这就是吴荣祖教授。在流光溢彩、浮华躁动的尘世里滋润万物而不与世相争,处于逆境而不消沉,历练多年而不满足,勤学苦练只为泽被苍生。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圣爱中医馆董事长刘琼女士为吴荣祖名医工作室揭牌】
吴荣祖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四十余年的道路漫长而短暂,在这条荆棘与鲜花共存的道路上,他披荆斩棘,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获取了众多荣誉。他先后被评为:
       云南省名中医        昆明市名誉名中医       昆明地区百优卫生工作者       昆明市首届学术科技带头人       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被选入昆明市高层次人才库)       昆明市卫生系统优秀领导干部(连续六届获此荣誉)       昆明市优秀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昆明市人民政府优秀参事       云南中医学院教授       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客座教授       广西中医学院经典研究所客座教授       中华中医药学会扶阳论坛组委会执行主席       法国巴黎杵针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美国加州中国医学研究院顾问       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馆简介:

圣爱中医妇儿馆为圣爱中医第一家分馆,位于人民中路198号,妇儿馆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专家最多、设备最多、科室最齐全、患者满意度最高专业开展以儿科服务为主,成人服务为辅的综合型的医馆。以妇科、儿科专科作为特色发展科目。馆内汇聚了国家级、省级数十位最具权威的妇科、儿科名老中医专家。先后成立了多名妇科、儿科等多名专家名医工作室,针对准备要小孩的女性特别是高龄女性,开展孕前调理、孕中安胎、孕后调养的中医特色服务,馆内还汇聚了妇科名老中医专家近百位,引进了先进的妇科治疗仪器,配合名老中医专家把脉问诊,开具个性化治病养生中医处方,大大的提升了妇科疾病治疗方面的效果,专业为前来就诊的女性朋友排忧解难。医馆聚集圣爱中医馆第一批、第二批圣爱十大儿科名医及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50余位,全天候为患儿提供诊疗服务,医馆建有小儿脑瘫康复室、小儿推拿室、小儿穴位敷贴室、小儿吸入雾化室等绿色科室,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内外双疗”的诊疗服务。同时医馆聚集圣爱十大名医、第一批,第二批圣爱十大妇科名医、圣爱十大胃肠病名医、圣爱十大中青年名医共30余位,建有针灸康复科、推拿科、中医正骨、妇科治疗室等科室多方面的为成人提供医疗、保健、养生服务,脚踏实地的为百姓解决“看病难”的困扰。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圣爱中医馆(云南–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