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爱中医馆名中医之戴氏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戴天浩
圣爱中医馆TOP100中医之戴氏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戴天浩
戴天浩学术研究室专访戴氏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圣爱中医馆首席专家戴天浩戴氏医学流派,创立于清末民初,走过二十世纪的变迁,这个被坊间喻为“神医圣手”的四代传世名医家族,已经历超过百年的中国巨变。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戴天浩,是云南省著名中医专家,在肾病科、儿科、妇科不孕症、肿瘤科等有很大的成效,他继承和发展了戴派重要学术思想,治愈了数以万计的患者!
戴天浩学术研究室
成立地址:云南 – 昆明-人民中路馆(原圆通馆) 成立时间:2017年06月20日 学术带头人:戴天浩
创立于清末民初,走过二十世纪的变迁,这个被坊间喻为“神医圣手”的四代传世名医家族,已经历超过百年的中国巨变。众多传人、继承人医承祖辈,悬壶济世。主治内妇儿外各科,用药温和,尤其在小儿治疗上,注重脾胃。戴氏族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戴天浩主任,乃云南省著名中医专家,在肾病科、儿科、妇科不孕症、肿瘤科等诊疗方面建树颇丰。
大医精诚
“戴老,您今天的预约专家号到上午九点就已经满了。”这是戴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医馆工作人员对他讲的话。这么早,一天的预约就满了,可见戴老的医术高明! 记者从戴老那得知,采访他的当天,他已经整整看了一天的病。但他没有因工作疲倦而对我们的采访有何抱怨,依然保持着他惯有的微笑,和我们开始了愉悦的交谈。 戴老如今六十有余,岁月的沧桑并没有淹没他对工作的激情和对职业的热衷!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彰显着戴老的豁达与洒脱! 清朝末年,戴医生的祖父从南京来到云南昆明,看到地处边境的云南缺医少药,百姓穷困潦倒,于是,就立下志愿从事医学,用简单可行的方法为百姓解决病痛的折磨,为云南的老百姓服务。 其祖父在世时就倡导“医者重德”的思想,在对后人的教育中也是以医德为先。在《云南志》、《昆明志》中对其重德事迹有不少描述。《云南志》还专门提到“十好医生”戴显臣。“十好医生”除了赞扬其祖父医术精湛,还花了很大篇幅叙述戴家一派在崇尚和践行医德方面的种种事迹。如对穷苦的老百姓,没钱看病抓药的,不仅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还送药、送钱;对有钱有势的也不欺弱怕强,趋炎附势。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没有贫贱高低之分。戴家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在云南各界都有耳闻。 祖父到云南后,定居在昆明。家族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大家族,而且全部一起都住在一个四合院中。家人为方便其祖父行医,便在院子里搭了几间诊室,给来自各方的病人看病。病人们都称这里为“戴先生家”。祖父、父亲、伯父、堂姐们都是云南的一代名医,附近有人病了,都会到此家看病。 值得敬佩的是,这个医学家族没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思想。正因如此,才有戴慧芬、戴若碧、严继林等名医的问世。家族传授医学是以医德为基准,只要你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具备了一个医者该有的品质,戴家人都会教授,不存在姓氏的分别,也不存在男女的差异。前不久,台湾的媒体还特意为这个家族拍摄专题片,谈及这个问题时都对这个家族的医学情操肃然起敬。我想,大医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此了吧。
求知的步伐 戴天浩医生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跟随伯父戴丽三、堂姐戴慧芬在家族院子里学医认药,对中医学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和感官的认识。日积月累,在这样的医学环境中,深得伯父和堂姐的悉心指点,让戴老受益匪浅。从而也让戴老的医学技能和境界都更上一层楼! 高中毕业后,恰逢国家卫生部出台一个政策,对于名医的子女采取师带徒的形式学习中医学。戴老考试通过后,由云南省卫生厅、教委安排分配他到云南省中医医院,以“集中授课,分散跟师”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次学习从1965年到1968年,很多医学功底深厚、理论基础扎实的中医药人才正出于此次学习班。 在师带徒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戴医生按照要求出色的完成了理论考试和临床学习。这期间,他师从戴丽三、戴慧芬、梁学仁(戴丽三的徒弟,中医学院副院长),打下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深入学习戴派的医学思想和学术精华,也为今后继承戴派的学术思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68年师带徒学习结束后,经卫生厅(高校)统一分配,戴医生去了云南省红河州,这一去就是七年(1969年到1976年)。他最先是在红河州元阳县中医医院中医科工作,几个月后,就调到红河州卫校(卫生学校)教了七年的医学课程。七年的理论教学,也让戴老积累了更丰富、更广泛的医学知识。在教学的同时,他还学习了西医知识,从系统解剖到西医诊断,从生理到病理,用戴老的话说就是“医学这门学科,多学些,有益无害的,不说是精通它,但至少要知道怎么回事,能够明白它的意思”。为此,他还专门赴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了半年。
红河的记忆 在红河州七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教授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也影响了一批人,还救治了很多的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很多家境困难的患者他不仅不收诊疗费,还给他们钱去抓药。 戴老至今都还清楚的记得,一位蒙自县新安所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精神极差,神昏,情绪十分狂躁,对亲人莫不关心,发病时甚至随便骂人、打人,敏感多疑,饮食、睡眠极差。因患者行为反常,怕其伤害无辜或自残,所以家属用铁链将其绑在平板车上,把病人推到了戴老的面前。 面对这样的患者,戴老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进行辩证,他认为是湿热互结,痰迷心窍。治疗原则是清热豁痰,息风止痉,开窍。戴老给病人开了两付中药,患者回家服完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第三天复诊时,患者已经可以自己走着来了。 后来经戴老了解,患者的疾病至今都没有复发过,后遗症也没有出现,病痊愈后,他还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如今已经儿孙满堂)。后来戴老回到昆明后,他还邀请戴老回红河去玩呢!
二十几年如一日 1977年,因为工作调动,戴医生回到昆明,在云南省交通中心医院中医科任主任。二十几年如一日,直到退休。 戴老的医学生涯,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他系统的学习过理论知识,跟过老师临床10多年,参加过进修提高班,呆过门诊部,管过住院部等。也就是说,一个医生能做的事情他都出色的做完了,而且在临床实践的时间很长。有着这么丰富经历的一个人,面对患者,能够清楚的知道疾病的关键,当然疗效就高。 戴老说到,“在住院部,必须得有西医的基础知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得了解,病人的生命指征是否平稳,化验的指标是否正常,影像学的图像代表什么意义,急诊病人的处理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首先得保住患者的命。我们要学习拿来主义,只要是好的东西,只要是对患者有利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拿来用。”其实,戴家整个家族都不排斥西医,这也是戴家有所成就的关键之一。 戴老在云南省交通中心医院退休后,因深受患者爱戴,又被医院返聘继续从事临床工作。到2005年,圣爱中医馆开业,戴老受邀来到这里,也即是圣爱中医馆最早的一批中医。
戴氏医学流派 在云南,有老百姓熟知的四大门派——戴吴姚李。其实,这些派别都是老百姓划分的,对于医学大家,名利都看得很淡,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把病看好,使病人早日康复。 戴老认为,医学最好不要分派,综合的更好,更有利于医学的进步。吴家有吴家的长处,姚家有姚家的特点,李家有李家的优势,戴家有戴家的特长,康家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戴老说,“对于我自己来讲,各家好的东西,精华的东西,治疗上有效果的东西,不管它哪个门派,我都会去吸取。好的东西,大家一起来学习、交流,这样才能够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境界。” 戴派的学术思想大体上跟中医学的理念是一致的。诊病上以整体观为主,辨证施治为核心;四大经典为基础,用经典的理论指导临床诊病;用药上不偏温热,也不偏寒凉;主治的病种涵括内、妇、儿、外各科。 戴家学派的特点是擅长运用桂枝汤。戴派认为,人体之所以生病,主要是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外邪入侵,内因主要是营卫失调。如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是营卫失调;小儿发热等都是营卫失调所致。桂枝汤有调和营卫的功效,所以家族多用这个处方加减给患者用药。各个系统的疾病都可以用这个原则去理解,加减用药后疗效极佳,对患者也没有损伤。 除了强调辩证和整体观的重要性和擅于运用桂枝汤外,戴派还擅长运用“有形诸于内,无形诸于外”的学术观点。“有形诸于内,无形诸于外”,疾病必有因,患病必有“形”表现。所以戴派在治病时,特别注意观察舌苔、脉象等。 谈到戴派医学今后的发展时,戴老认为他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作为下一代学习的镜子,可以作为借鉴的学习方式和经验。而这些中医人才必须先经过学校系统的理论教学,然后深入临床,跟师学习。中医学的学习,必须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实践;必须经过“传帮带”的过程,这也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如今戴派的继承人戴文姬、戴康明、严言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人才,他们是戴派的下一代传人。 戴老说:“经过几代人的临床实践,哪些处方好用,什么时候用,哪些处方有效,都已经有了统计学的数据,学习的人只需要把心钻进去,用心学习前人总结的经验,加上自己的不断积累,终会成为一代名家”。中医学不是从中医药院校毕业后,背熟成千上万的处方就能看病的。哪怕读到硕士、博士,没有临床实践,开出处方都没有底气,效果就更不好评判,疾病很难掌控。所以,不管是戴派还是中医学的发展,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何为重 一名优秀的医生,就是患者的精神之柱。但医者以何为重?戴老说了八个字:认真负责,谨慎处事! 换句话来说,医生就是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这点重若千斤。戴老认为,不认真、不负责的人,不配成为医生。作为医者,不管多苦多累,对每个病人都得认真负责。因为医生从事的是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事业,医者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如果医生不认真负责,那么很多可以避免的医疗事故就会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就会出现。医生的态度不是小问题,弄不好会出人命的。 如今在圣爱中医馆,戴老是大家心目中的“标杆”,因为他的谨慎,很多处方都需要经过他的审批、评论。
病痛中的启发 在戴医生三十二岁的那年,他患了可怕而且十分难缠的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当时他所在的病房里,加上他一共有四个年轻的患者,都是肾小球肾炎。一段时间后,其他三个病友都相继离去,有的病友身体硬朗,也仍然走了。这可吓着戴老了,孩子还很小,他想不能就这么撒手人寰。所以给自己的压力也是很大,他必须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 戴老说到他当时的心理压力和矛盾,“平时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告诉他们不要急,要摆正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当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茫然了。”是的,戴老一生学医,在当时已是救治了许许多多的患者,一直都是抱着积善积德的心态去救病人,可老天为什么不公平呢!怎么会让戴老患上这么难治的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和转归,作为医生的戴老心里再清楚不过。 在这样的压力下,戴老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像他平日里告诉患者的一样,保证睡眠,充分休息,合理饮食,正确、积极的面对。接下来,就是寻找发病原因。原来戴老之前是患有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伴高热,住进医院。经住院治疗一周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得以控制。然病灶转移扩散,发展成牙龈炎。随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血压升高,尿血,全身浮肿等症状。一系列的检查结果告诉戴老,情况不容乐观。病原菌的链球菌,是整个疾病的祸根。戴老就是因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没有及早治疗,病原体链球菌发生的异变,最终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检查结果还提示:尿液中蛋白4(+),红细胞3(+), 血沉增快, 抗“O”效价增高等。超声波检查也提示肾小球肾炎的变化。 找出了治病原因,就有了治疗的方案。戴老当时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他首先使用大剂量的西药消炎,一千二百万单位的青霉素坚持用了四十多天,总计用了一亿五千万单位的青霉素,还只能勉强把炎症控制住,蛋白尿仍然消不下来。在经过一次全身检查后,发现有四颗牙齿周围出现肉芽组织,最后对病灶进行处理,四颗牙都拔掉啦。蛋白尿、血尿、全身浮肿持续不消退,医院考虑给戴老用激素,戴老当然明白使用激素之后给机体带来的副作用,于是他坚持不使用。 这时,戴老通过自己对自己身体的辩证论证,用中药给自己调理治病,半年后,蛋白尿、血尿消除了,全身浮肿消退了,肾病痊愈了。 戴老是这样通过中医学来认识这个疾病的。他认为这个病的治疗,除恶务尽非常重要。如今中医学对这个疾病的分型(肾阴虚、肾阳虚、湿热、气虚、阳虚、阴虚),戴老认为不是很好,所以治疗上的效果也不理想。对于肾病的治疗,戴老有深刻的体会、认识和见解。他认为是湿热内蕴,三焦气化不利所致;治疗原则是清热化湿,通利三焦。半年来,戴老以这个治疗原则为基础,调整加减用药,效果极佳。 戴老说道,这个病如今都还是医学的难题,复杂难治,他认为主要还是湿热作怪。不解决湿和热的关系,这个疾病就很难治愈,而且会向更凶险的方向发展,并发症逐渐出现,最终衰竭而亡。因为这个病给戴老的影响,也给了戴老启发。如今患肾病的患者不在少数,一旦病情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并发症一一涌现的时候,神仙也无力回天了。
学术思想 对于儿科疾病,戴老认为小儿属至阴至阳之体,特点是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所以,在治疗上不能克伐太过,做到重病即止。对于急性化脓性扁条体炎、感冒咳嗽等疾病,用药不在于用良药,主要还是清热化湿。在清热化湿治疗大法中,如湿重于热,化湿的药比清热的药就需要多用些,剂量就需要大些;若热重于湿,反过来是一样的道理;若是湿热并重,考虑用药又不一样。辩证指导用药,辩证结果不同,用药也就不同,这得需要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才能判断。整体观很重要,尤其在小儿的治疗上,注重脾胃。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用甘露消毒丹效果很好。
终身学习的事业 戴老一生都专注在治病救人上,所以病人的痊愈就是给他最大的奖励和信心。戴老的文章写得很少,但他至今坐诊回家之后,不管多累,都会学习。他说:“医学的专业,是终身学习的事业,既然选择了,就得坚持”。他认为不是把病看完了,就结束了。有很多疾病,看完后,回去还得翻书学习。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对疾病的认识,都需要了解。戴老还关注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戴老说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六十岁以前,不到晚上十二点,几乎不会睡觉的。他说,在临床上碰到的疾病千奇百怪,不学习就不了解它,就治疗不好疾病。 戴老行医多年来,亲身经历,刻骨铭心的病痛,让戴老不断的反思,最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治病理论。他尤其注重湿热的问题,在治疗疾病方面主要就是从驱除湿热着手的。湿热互结,如油如面,难舍难分。 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摧垮戴老的身体;那是因为戴老有他的养生法宝: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精神,恬淡虚无的心境,经常锻炼身体等,对于锻炼,戴老还是钟爱游泳的,至今每周还游泳2-3次。 在圣爱的从医经历中,戴老希望经营圣爱中医馆的人有着与大医一样崇高的职业道德,医馆经常开展的义诊、救灾、扶贫等活动,赢得了百姓的喜爱。希望他们再接再厉,把握好重要的质量关,开拓更美好的前景。 圣爱的农本方,戴老刚开始也和很多人一样,很怀疑它的疗效,对它半信半疑,后经过戴老两年多的观察,加上农本方一直在改进,戴老发现其疗效和汤剂相差无几而且又方便携带,便没有了刚开始得疑惑。戴老的外国病人,都是带农本方回去治疗的。 面对热爱中医的晚辈,戴老指出,中医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而“传、帮、带”这是学习中医的捷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将方药的疗效都验证出来了,所以后人不仅要会站在前人的肩上继续前行,而且还需要结合西医,将中医的学术发扬光大!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