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爱中医馆名中医之姚氏妇科流派学术传承者:徐涟
圣爱中医馆名中医之姚氏妇科流派学术传承者徐涟
徐涟学术传承工作室,由云南名医学派之姚氏医学流派第七代主要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主要负责人徐涟主任担任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医妇科,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先兆流产、老年性阴道炎、子宫腺肌症等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徐涟学术传承工作室
成立地址:云南 – 昆明-金碧路馆 成立时间:2014年01月19日 学术带头人:徐涟
徐涟学术传承工作室,由云南名医学派之姚氏医学流派第七代主要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主要负责人徐涟主任担任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医妇科,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先兆流产、老年性阴道炎、子宫腺肌症等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家学渊远,底蕴深厚
曾经与徐涟老师见过很多面,像这样的聊天还是第一次。这次能有机会与徐涟老师相视而坐,静静地听她讲述她的故事深感荣幸,若不是有这样的机会,我还不曾想到,如此这般的医生原来是出自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书香人家,如此这般的柔弱女子却经历了一段艰苦的磨练岁月。细细品来,她的人生如此丰富,在她的脸上看到的笑容是拥有着一种带有力量的幸福;是温暖的,是浓烈的,是久久回忆都不会褪色的精彩。 追根溯源,根据家谱记载,徐家是中国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的后代,到徐涟老师这一代算下来已是徐达将军的第十八代后人。明代时徐达的儿子受朱元璋派遣,千里迢迢来到云南,从此徐家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不断地壮大起来。自古以来徐家的子女大多都从事了老师和医生这两种职业,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文人世家。
故事就从徐涟老师的祖父徐嘉瑞老先生说起。徐嘉瑞先生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研究、旧体诗词与新诗创作、戏剧和戏曲研究、戏剧创作、杂文及翻译等各个方面,一生从事教育和文学研究。父亲徐声灏是广东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就职于云南省昆华医院,任内科主任,在省内医学界很有名气。解放后,由云南省组织部派往个旧,任命为院长,筹建个旧市人民医院,将医院创办得有声有色,成为一座新型的人民医院,在地州一级数一数二,被广大群众誉为“滇南一枝花”。
徐涟老师的外祖母是云南四大中医流派姚氏医学第四代传人姚静仙的大女儿。外公家是满族正蓝旗胡氏,创建了昆明著名老字号“合香楼”糕饼店,创制了“火腿月饼、鲜花饼、蛋清饼、回饼… …”等诸多滇式糕饼系列,名扬西南三省。清光绪年间,曾太外祖父父子被封为奉直大夫,慈禧太后御笔题写了“合香楼”匾额,誉满南疆。在已逝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合香楼所创制的滇式糕点已和广大云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在老百姓的麻将牌桌上常听到这样的话,当下家吃了上家的牌时,上家常会戏说一句:“吃!你坐在合香楼底下了,有这么好吃!”可见合香楼的糕点在民众中影响之深远。祖母是外祖母的亲妹妹,也就是姚静仙的二女儿,是祖父徐嘉瑞的续弦夫人。祖母贤良温顺,知书识礼,知晓英文,勤俭持家,孝敬长辈,视儿孙为己出,悉心照料培育。母亲出自大家,聪颖贤惠,心灵手巧,谦和朴实,勤俭无私,相夫教子,使儿孙们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祖父辈的影响,徐氏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书香气息弥漫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
读书人的谦虚,彬彬有礼在每一个徐家人身上都很清晰。家族亲情亦很是融洽,至今还保持着定期家族大聚会的习惯,有一百多人参加,格外地热闹,书卷气息浓厚的聚会至今还保留着吟诗作对的传统节目。家人品质的形成、学习气氛的营造、做人准则的建立都与前辈的为人处世有密切的关系。前辈的言行举止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并在子孙后代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昆明徐氏子孙正按照祖宗制定的徐氏家风“勤俭朴实,尊老爱幼,勤学奋进,助人为乐”而努力,并吟唱着徐氏家风歌“家风代代传”而幸福地生活着。
耳濡目染,孜孜不倦
说起徐涟老师能走上从医之路还是受父亲的影响。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的关系,一家人搬到了个旧市,生活在个旧市人民医院的大院里。徐涟老师从小就常听父亲讲述临床医疗方面的事情,对医生这一行业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时常会打开父亲摆满医书的书柜,一本本的阅读,甚是喜欢。就这样徐涟老师很小的时候就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在父亲的熏陶下渐渐地喜欢上了医学。徐涟老师回忆曾经常常看着父亲为患者看病,那时候就学到了不少医学知识,现在为病人看病还经常能将在父亲的医书上学来的医学知识,在父亲身旁听到、看到的治疗方法应用其中。
生不逢时,正待渴求知识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对于极度热爱医学的徐涟来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想去学校学医也只能是个奢侈梦想而已。1969年1月刚满十七岁的徐涟老师开始了她艰苦的知青生活,刚开始,知青生活对于徐涟老师来说是渺茫的,没有一丝的光亮和前途,她想这辈子可能就待在山里再也出不去了,没有想到的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城市家庭,很少干过重体力活儿的大家闺秀来说,知青生活恰恰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徐涟老师回忆,在农村的这四年七个月是她最辛苦也是最难忘、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吃苦耐劳从不抱怨,一年365天除了偶尔回家几天,从不休息,干活儿不挑肥拣瘦,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受到了生产队的好评,每天的工分都是妇女中的最高分8分,并常常作为青年突击队中的榜样,以她和姐姐的标准规范着其他人。后来国家政策好转,徐涟老师获得了难得的到云南中医学院上学的机会,终于可以学习她梦寐以求的中医专业。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刻苦努力。
毕业后,徐涟老师被分配到个旧市传染病医院工作,能在父亲身边工作,随时得到父亲的教诲,对她的一生影响很大。父亲知晓德、英、俄三国语言,医学基础扎实,有广博而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待病人热情和蔼,诊治病人细心严谨,处方书写工整规范,临证时仔细询问病情,追究病史,查找病因,明确诊断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孜孜不倦地不断钻研技术,探求新的医学知识的学习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她,成为她从医之路上的光辉榜样。
工作不久,徐涟老师有机会跟随个旧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段其昌老师学习(段老师现为国家级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段老师以温病学见长,临床经验丰富,成为了徐涟老师从中医入门之后真正走上中医临床之路的启蒙老师,她感激不尽。当年段老师治疗“伤寒病”病人,以温病学“卫、气、营、血”分期辨证施治的案例至今还令徐涟老师历历在目,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徐涟老师对中医知识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不仅仅是临床医学,对中药也是熟记于心。常常有空就到中药房抓药配方,或跟随老师加工炮制常用饮片,以熟悉药物的性状、质地、质量、气味及功用。她认为多学一些相关知识,对临床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她还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活动,承担“西学中班”、市卫生学校中医班的教学任务,多次获得个旧市“科技活动积极分子”的称号。她的刻苦好学为今后的中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11月,徐涟老师被遴选为全国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李幼昌导师。李幼昌导师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李中梓堂兄弟李之梓之后裔,家学源渊,理论精深,辨治精详,擅治时病,内、妇、儿、外兼长。带教后李老总是倾心相教,即使重病卧床,仍不忘讲解病案,布置作业,督导功课。徐涟侍诊于旁,认真学习,细心揣摩,努力掌握老师的学术经验。虽仅跟随李老师学习一年,但从医理、医术方面得到了老师的精心传授,老师高尚的医风、医德风范已成为终身之楷模。
拜师国家级名中医姚克敏
徐涟拜师姚克敏导师后,近三年间记录笔记近170万字,将姚老的医案等宝贵经验进行归纳、体会,撰写成多篇论文发表,将姚老临证讲解记录整理成《医话集解》一册。徐涟老师坚持在理论方面做系统的归纳,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再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把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实实在在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在临床使用上才得以得心应手,得到了姚老的肯定。她由衷地体会到能随诊姚老看病,是一种大概可以称为“医疗艺术”的享受。从姚老开始对病人询问病情,追溯分析病因,到对症下药,甚至剂量的轻重都是极其重要的诊病思维环节,是对“医道”的一个运用过程,姚老出神入化的治疗用药方法是永远学习不完的,老师的学术精华就在于此。直到现在,徐涟老师还是认为跟姚老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继续努力。
徐涟老师在治疗疾病时,较为注重“气机”、“气血”、“情志”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临床过程中知时重时,据时论证,重视气化。常以枢转气机,濡养精血,调益冲任为治疗大法,正在运用姚氏治疗妇科诸疾重视“肝脾、冲任”的医学理论,从“肝郁、气血、情志”等方面探讨姚克敏导师提出的“女子多郁火”的新观点。
徐涟老师的公爹陈世德、婆母饶娴宣分别是全国知名的西医儿科、传染病专家,是云南省德高望重的医学老前辈,他们也用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临床经验,高尚的医德医风,无私地为事业奉献的精神教育着她,影响着她,也是她成长之路上导师、楷模。
她感慨地说:“我的一生十分幸运,在这么多优秀的长辈和老师的呵护、关爱下成长,他们的淳朴品格,善良人格,精湛技艺,高尚医德是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