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是中医诊所:道家养生学漫谈
老子五千言当中的养生思想,是上承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黄帝四经》以及 《黄帝内经》的内容整合而成的一部养生学。这个养生学与社会上流行的养生学略有不同,它可以说是现代养生学的母体,远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形成了。而且在历史上,这部养生学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我命在我不在天——彭祖长寿故事中隐含的道家养生思想
反映中华传统养生学神韵的最著名的历史故事,莫过于彭祖长寿的故事。 彭祖长寿的故事,可能大家都是知道的。彭祖,相传是商朝时候在朝为官的一位大夫,在我国历史上是个长寿明星,非常的著名,到现在为止,在四川很多地方还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历史的遗迹。相传,他活了八百岁,却还是精力旺盛,不显出衰老的迹象。当时,因为他长寿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华夏大地,就引起了在朝殷王的高度重视。殷王作为当时的帝王,就想讨教彭祖的养生、养颜之术,曾经派身边的采女不远千里到蜀地四川,想把彭祖养生的秘诀讨教出来。采女花言巧语地哄骗了彭祖一番,彭祖是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驻世长寿之星,他一眼就看穿了采女和殷王的心思,所以就非常幽默地回答了采女一段话。这段话挺有意思的,他就说:“嘿,你们学我干什么,我很可怜哪,我是一个遗腹子,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后来又逢上了犬戎之乱,流离到了西域,在西域那里混了将近一百来年。我这个人,实际上身体素质是很差的,命运也不太好,你看看,我一共死了四十九个老婆,先后有五十四个儿子,也都先我而去,都夭折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哪。我一生数遭忧患,和气损伤,一遇到天气冷热变化呢,皮肤同样就失去了光泽,体内荣卫枯焦,自己也感觉到好像不久于人世了。我这个人呢,见闻也非常浅薄,并不懂得延年益寿的方法,实在不值得殷王去宣传我的养生之术。”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脍炙人口,包括到现在,我们在讨论养生之术的时候,也不得不追溯到彭祖这个时代,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养生内容。例如,在我们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里面,有一幅非常精彩的图片,就是类似于五禽戏一样的图画,而且是彩色的,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要过去看过,称赞这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的瑰宝。
彭祖当时虽然没有给殷王传递什么信息,但是却在民间将自己的养生之术流传下来,提供给广大基层的民众、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心,来在民间传递这个养生之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养生之术并没有真正的消灭、消失,而是在民间流传着。这个流传是非常的丰富,而且散落在民间各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就是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什么“我命在我不在天”?那就是说,道家观察了天地人这三才生存的客观规律,如果能达到天地人高度和谐的话,那么就能使自己的生命更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达到最佳的养生状态,从而使自己的健康以及寿夭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因素。这是道德根文化当中、道家文化当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只是很多人没有走进我们的根文化,去研究伏羲的思想,研究黄老的思想,所以对这些了解得并不深刻。但是,一旦我们去研究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发现:道家的养生之术,的确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文化这个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道家的养生之术,特别是老子的五千言当中记述或表达告知我们后人的养生之术,远远超越了西方目前通过智能研究而诞生的各种养生方法,因为它是内在的养生、精神的养生,同时又把握了精神和命体营养的一种双重养生方法。我们的最佳养生智慧,实际上就隐藏在老子的五千言当中。当然,从《易经》当中和《黄帝内经》、《黄帝四经》当中,都能够将它提纯出来、发掘出来,加以采用。比如说,现在西方科学界已经证明了《易经》是生命科学。为什么呢? 在微观细胞学的科学研究当中就发现,《易经》里面的六十四卦,与我们人体细胞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密码因子是完全相同的,非常的灵活。四对阴性的阴爻,四对阳性的阳爻,阳卦、阴卦互相构成一个完美的八卦图案,体现的正是人体基因四对碱基对变化的规律性。我们把握了生命每个细胞内在质量的提升,实际上就成了自己生命健康的主人,这就是最佳的一种养生。这种养生思想和方法就藏在《易经》当中,就藏在《黄帝内经》里面,《黄帝四经》里面也有,而老子五千言则是把它们进行了集中和浓缩。所以说,这种养生智慧就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根文化里面。
在历史上,不仅仅彭祖寿命达到了八百岁,黄帝本人的一生也既是智慧的一生,还是健康长寿的一生。相传的一些历史记载中介绍,黄帝本人的寿命达到了118岁,而且最后还是御龙飞升,就是乘着一条龙离开了人世间。虽然说是一种神话,但是也可看出,他既能够内在修身养生而长寿,同时也能通过他修身的成就来治理国家,使华夏各个民族达到空前的统一,并且在最终临逝而去的时候,也表现了生命升华的一种境界。特别是他与他的大臣们的对话,留下了《黄帝内经》,构成了中华医学,特别是养生学、中医学这方面的一部经典巨著。迄至于今,充满养生学精华、充满中华中医学精华的这一部《黄帝内经》,仍然在被我们的民族广泛地采用,被世界各民族广泛深入地进行研究。
老子同样也是养生大家,他用当时的语言和自己深刻的慧观内求,发现了细胞结构,发现了双螺旋结构,并且都同时进行了命名。这方面,可以说我们的古人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对生命的揭示、对健康的探索、对养生学的建构,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看,为什么当今养生学又被社会所重视而提出来了,而我们在养生学方面的表现,却远远不及古人的智慧?两千五百年前的智慧,在我们现在众多的宣传当中,没有被重视和提及,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说,医学看起来发达了,物质条件看起来非常好了,但是人类的健康水平却没有真正地同步提高;相反,近代疾病品种、养生的困难性、养生的阻力,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重得多。
我们在研究当中可以看出,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了近代养生学和西医学的影响。西医学到目前为止,只是一种单边形的医学,所以它创造的营养学,只是研究人体从口腔里面吃进去的食物中所吸收的营养,因而不是完整和系统的营养学。但是,在我们的古代,早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仅是研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么简简单单的、片面性、枝节性的系统,而是一个大的系统。谈到这个系统,我们就要谈到什么叫做“养生”。而要真正了解养生的概念,就必须跟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化去搭个桥、接个轨,联系起来。
用天地之大德饲养生命——道家对养生的定义
那什么叫“养”呢?“养”在古代的意思,就是饲养、营养。“养生”的“养”,主要是一种能量和物质的供给、需求、获得。在《礼记·郊特牲》当中,把“养”分了两大类:“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这是对食物、饮食而定的概念。就是说,凡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它养的是我们生命体内的阴气;而我们饮水,水流入口为饮,这个时候饮进去的,包括琼浆、美酒之类,它是养我们体内的阳气的。这段话不仅发现而且非常严格地指出了气机对生命的作用原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养”的概念,是对仅仅从口里面提供的饮食之养所下的一个定义。 对于“生”,古人的定义与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我们现代人以为“生”就是简简单单一个生命,一个肉体生命而已,但是古人是怎么”这个说的呢?《易经·系辞》里面揭示得非常明了:“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实际上也是“道”的意思,天和地的无穷的道德本源性物质,才叫做“生”。
对此老子也进行了揭示。老子是怎么揭示的?就是:“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也就是说,万物的尊道贵德是一种本能。为什么会构成这个本能呢?是因为天地之间都是道生德养了万物,万物对于道和德应该自觉地去遵循她。而且,道是化生万物的一种本体,而德又是营养万物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一种须史不能离开的营养,道德不仅仅只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但是,我们现代人对于这个道和德,常常理解为是一种哲学,是一种伦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从《易经》当中,从老子五千言的思想当中,也就是《德道经》》或者《道德经》当中,都能够很自然地发现,我们道学的养生学当中对于道和德的定性,那就是既具有品格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物质性的、超越我们智能认识能力的一种营养。
在大家都不太熟悉的《黄帝四经》当中,对于“生”也论证得很清楚,而且很直接:“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这可以说是中国养生学当中最早出现的一个组词的“养生”概念。“谓之文”,而且他用了一个“文”,来定义“养生”。意思是,一定要能够在体内发现特殊结构的、构成一定形态的“文”,这个“文”对我们的生命具有养护的作用、营养的作用,是最高级的营养,比我们眼睛看得到的有形有相的养料营养更为充沛。这个养料,才是最能直接营养我们的性、营养我们的命的一种高级物质。所以,用天地的大德饲养生命,才是最正确的养生,才是《庄子·养生主》当中所直接提出来的一个观念:“得养生焉。”获得了道的营养,那才是真正获得了养生之道。养生之道,说到底是道德养了心、身、命、性,把整个生命体包容在道的完整境界当中,才是真正的最高尚的一种养生,最高级的一种养生。 所以,道家所说的养生,就是按照老子五千言当中所提出来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思想和方法,用德来修持自己身体的内环境,将自己的心、性、命三大系统,都用饱和的德性物质加以滋养,这是道学也是老子五千言所说的养生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要先确立起来,才能谈道家的养生,才能谈老子的养生。
整体观下的方法门类——道家对养生的分类按照古代道家养生的分类法来讨论,养生分为五大类。
第一大类,是道德养生。
道德养生是首要的最重要的第一类的养生方法。它充分体现出了“天德养神,地气养形”的原理。就是说,天上的“德”进入体内,能够滋养我们的精神系统;而地球所提供的地气,就是直接供给我们生命的形体的一种营养。这称之为气,是因为“德”进入了有形的物质里面,它就转换成了气。在地球里面,它就成为了地气;在人体内,就成了人气,人气还分为多种气。所以说,“天德养神,地气养形”,这是属于第一类的,属于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养生之道。
第二类,是呼吸养生。
在道家的养生领域里,从老子的五千言当中或古代众多的经典记录当中都可以看到,呼吸养生绝对是道家养生当中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它是基于什么观念呢?我们可以看看外面的树,拿一棵树跟人相比较,是树的寿命长,还是人的寿命长呢?如果说没有特殊的原因,一棵普通树的寿命,往往可以活到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对不对?而我们人呢,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无限期、几千岁地活下去,虽然说叫“千岁”、叫“万岁”,那都是一个美好的祝福而已,不可能像树那样活很高的寿命。像中国保存的一个最古老的树种叫“银杏”,它的寿命是上万年都可以达到。那么,它为什么可以达到长寿,大家想过没有?关键是它能扎根于地球,它用根在直接吸收地气。而人呢,做不到。它不仅通过自己的根直接吸收地气,而且也通过自己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从天上获得天德。天德与地气,稳定地传送给它的生命体,而人达不到这一点。
那么,人怎么样才能仿生性地学习树呢?我们祖先有个观点,就叫“人是无根树”,人是一棵没有根的树,“鼻息赖为生”,就是靠我们的鼻子来呼吸,作为一个生存的基准。这样一来,就要靠从后天呼吸的气——空气当中去吸入、捕捉,把弥散在空气当中的地气和天德的营养,通过呼吸而吸收进入体内。这样一来,就诞生了道家的一些方法,称之为要把握住先天气和后天气。也就是说,你要主动去与天德和地气这个看不见的不容易感知的营养结合在一起,不能够仅仅只是注意鼻子的呼吸。所以丹经里面有一句名言,叫做:”你要醉醺醺地把这两种气,“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浑如醉。都能吸入到体内的话,那么你的健康啊、你的养生啊,可以说就非常的轻松了,而且很多疾病就会远离你了。因为先天气一旦获得的话,鼻息都可以不要,因为无形当中通过另一种微观的形式,建立了一种渠道,直接去将天德地气吸收进入体内,那么就不依赖后天的呼吸,也可以生存,或者说,定时进入不依赖后天呼吸的状态,进行生存。这里面,实际上就有一个自我内在的修身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就有一个呼吸养生锻炼的方法,这也是道家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说,《胎息铭》的记载,全部都是介绍我们在养生的过程当中如何去启动获得先天气,而使我们的身体可以不把后天气作为唯一的依赖。像我们常人、不会养生的人,呼吸能够达到一分钟一次的有几个人呢?采用道家呼吸养生的人,一般都可以轻松进入到一分钟呼吸一次,甚至三分钟一次。一般如果能够达到五分钟呼吸一次的人,都能够进入到一种胎息的状态,这就称之为“胎息养生”,能够治疗很多的疾病,也能够提高自己预防疾病的能力。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养生途径,属于第二类的呼吸养生。
第三类养生,称之为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在道家文化里并不是重点。在世俗民间社会当中,道家主张以清淡为主的饮食作为一种养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提倡什么都吃,甚至说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实际上,在真正的道家养生观念中并不是这样提倡的。像生吃泥鳅啊,生吃海鲜呢,它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有寄生虫,有病毒。像那一年,上海、江苏海边那边,大量爆发甲型肝炎,就是吃了海里面的一种海蛤,把它一吃下去,甲型肝炎就爆发了。而且,因吃生泥鳅而住进医院的现象也发生了。所以,在饮食养生方面,我们要真正回溯到道家的养生理念当中去。道家的理念,是主张清淡素雅,而不是高脂肪、高蛋白这些养生方法。因此,饮食养生方面,我们要注意道家养生观念的根本观点是简约的养生,而不是复杂式的养生。
第四类养生,称之为作息养生。
什么叫作息养生呢?《黄帝四经》里面就提到了这一点,它是指的“静作相养”,静和动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养生的目的。像现在我们社会上的人,特别是城市里面的白领阶层,他们的静多动少,就失去了主动把握自己养生机制的机会。在西方,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会配合跑步机,或在马路上跑步,来达到一种“作”,就是动,动起来。你一天到晚坐到办公桌跟前,久坐则伤脾,身上的肉就长得多了,脾气就运转不动了,那么就需要“静作相养,德虐相成”。其实,“静作相养”里面结合的还是天德的吸收“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与人体内消耗机能之间是否相辅相成,化变乃生”。文言文比较难懂一点,但是一解释起来,它是非常符合我们生命的道理的,那也就是这两者都有具体的名称,而且对这个名称描述得非常详细,这两者都是应该存在,并且相辅相成地运用起来。这样,阴阳,看不到的物质和看得到的物质,我们都能够吸收进入体内,这个时候,体内的良性化变、化生、变化,就能够生成了,这就是一个“静作相养”“化变乃生”的养生,就是作息养生、动静养生的原意。
第五类,就是环境养生。
环境养生,牵扯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等的养生。这一种养生在我们体内,它和周边的环境以及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然,道家更注重的是使这种互动性处在一种和谐的环境当中,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所以包括风水学、堪舆学等等学说,实际上它内在的精神,也是体现了环境养生。作为现代人来研究古代的养生方法和技术,这个领域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内涵,如果忽略了它的话,那么我们的养生就显得不太完整。 所以,我们在论述养生的时候,特别是论述道家的养生,以及将老子五千言当中所讲的内容解析开来的时候,对于这五大类养生就必须有一个整体观。也就是说,全面地把握住这五大类,才是一个正确的养生观念;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突出其中的某一个养生,就可能失去道学系统观、一元论的原则。就像中医一样,它必定是整体论、一元论、整体观的讨论。
无之以为用——道家养生学的重要原则
我们在研究养生学的时候,特别是研究道家的养生学的时候,另外一个要掌握的重点,就是老子所强调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看不到的物质,那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而“有之以为利”呢,只是满足我们智能的需求、后天的观感,里面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是有害还是无害,我们并不容易判断。比如,现在人们为了达到一种感官上的视觉刺激,达到智能上的一种欲望满足,常常连饲养的动物也好,养植的植物也好,包括买的黄瓜,在街上都可以遇到假的。怎么叫假的呢?它是经过化学药品打扮的,比如黄瓜,顶上的花儿开得很鲜艳,光泽也明亮,但是丢在水里面一泡呢,表面的“化妆品”马上就溶解了、分解了,失去了它的光泽。花儿呢,也是个假花儿。为什么呢?它采用的是投其所好的方法,让你觉得这个黄瓜是非常鲜嫩的,是刚下架的黄瓜,欺骗了你。实际上,这一欺骗不打紧,化学毒素渗透在这一根黄瓜里面,你要吃了它,它并不直接有用,而是有毒。吃的越多,积蓄的化学元素越多,损害人的肝臟,破坏人的肾臟,甚至引起心肌炎等这些现象,现在也是较为普遍的。所以,在养生这个领域里,我们要在方法论上,完整地去掌握老子的五千言,特别是掌握道家这些根文化的内容。 比如说,从医学当中解读出什么叫“无之以为用”的养生,重视看不到的“无之以为用”对身体、对健康、对养生真正有用的内涵,把这个找出来,那么就是最简约的养生方法。实际上,这些养生方法都在每个人体内。就像《易经》所探讨的是如何去认识自己体内的细微结构,去与天相合,去与地相合,达到最佳的养生状态。所以,古代《黄帝内经》里面就把人分成四大类,实际上这四大类就涉及了懂不懂养生、会不会养生的因素。
像《黄帝内经》讲了那么多的内容,我们却难以找到一个中药的处方,全部都是只讲到针灸为止;而其他的,全部都是讲的如何预防。实际上,预防学就是一部养生学,而且是超越现代和西方医学预防学观念的最全面的养生学。它把人分为庶人、贤人以及至人、真人这么几大类。它就是说,你体内的养生水平,到了哪一个界面,到了哪一个层次,那么你就具备什么样的生命质量;而且,对社会、对你的家庭就构成怎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力。对社会的贡献也好,你的生命能力也好,都能从你的养生当中,去看到一些结果。古人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常常是以人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水平,来作为鉴定人是否会养生,是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否对国家、对民族能够作出真实贡献的一个标准。而这些鉴定标准,实际上都架构在“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反观内视基础上。通过观察自己生命体内的现象,来改变自己的生存质量,包括对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壁结构的改变,使细胞壁内的碱性能够提升,而酸性能够弱化,等等,是非常吻合于我们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结果的。
包括,我们可以再造自己的端粒体。一个双螺旋结构的端粒体,就像一根火柴一样,对于不会养生的人,它是头朝下,燃烧得很快,因为他们不会开源节流;那么对于一般会养生的人,他们的端粒体看上去就像一根平着燃烧的火柴一样,燃烧时间就会延长;而道家养生,就像是把火柴点燃以后,头朝上,慢慢地燃烧。这个燃烧的速度,常常比不懂养生的人要慢上几倍的时间。会养生和不会养生,较清晰地了解这个养生系统。当我们理解了道学的养生方法以后,也就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这个养生系统。
养生要学会开源节流
而中国的养生系统,很简单,就蕴藏在三家学说当中。一家学说,就是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在伏羲的河图演易的内核当中;第二个,就是成型于轩辕黄帝的法道文化,在这个里面和他的《黄帝内经》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丰富的记载;另外一个,在使用方法和理论上以及哲学上极其丰富的一部就是老子的五千言,就是德道文化的五千言。老子的《德道经》里面,特别是帛书版的《德道经》里面,它是富含了这些养生的内涵的。只要我们去走近伏羲、走近黄帝、走近老子,我们诵读他们的经典,那么这种知识、养生的奥秘,我们就能够接近和打开,使我们自己也能掌握好道家的、老子五千言的养生内涵,使我们体内的养生能够进入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深圳如是中医诊所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科苑南路3093号中信海阔天空商铺118-119号
电话: 0755-86724941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