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之瑰宝中医馆:(医案)清眩舒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清眩舒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清眩舒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 痰湿瘀兼顾,虚实分清—
骨伤科临床经典医案
壹
病例
李某,女,44岁,绘图员。
【主诉】:颈肩痛,伴头晕头胀、胸闷、恶心欲吐3个月余。
【病史】: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痛,伴头晕头胀、胸闷、恶心欲吐 ,偶有右臂酸痛、手麻。曾在某医院服过颈复康、颈痛灵等药,无明显效果。
【查体】:颈胸段压痛(+),颈活动不受限,压头试验(+)。舌红,苔薄白根稍腻,脉象弦滑。
【x线摄片检查】:颈椎变直,项韧带钙化;斜位片示:C4~5、C5~6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 。
【临床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
【辨证】:本病系痰凝血瘀,经脉受阻,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治法】:通脉化痰,平肝息风,清眩舒颈 。
【处方】: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25g,半夏15g,茯苓20g,葛根20g, 陈皮15g,旋覆花(包煎)15g,竹茹15g,黄芩15g,丹参15g,白僵蚕15 泽兰15g,全蝎5g,白芍20g,甘草10g日1剂,嘱服1周
贰
二诊:
2月10日。患者自述:服药1周头晕减,已不恶心,惟头胀、胸闷仍然。治按前方减旋覆花、竹茹。加菊花20g,紫苏梗15g。嘱再服1周 。
叁
三诊:
2月18日,胸闷减,头胀轻。惟颈僵、肩酸时作。嘱按2月10日方连服2周。患者诸症悉退。后服颈痛胶丸2周,以巩固疗效
按语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较复杂,易与内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相混淆,其误诊率在颈椎病各型中占首位。本型多合并神经根型或交感神经型,临床诊治要分清主次轻重。 本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又因常合并颈肩臂疼痛,而具有“痹症”的特点。因此,本病的眩晕与其他各科之眩晕的病理机制有着很大的区别。 历代医家对眩晕病理机制的认识较多,如《灵枢·口问》“上气不足”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景岳全书·眩晕》“无虚不作眩 ”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以上所论大体分为虚实两大类。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乃脏腑功能衰弱,标实为经脉阻滞,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则产生痰 、 浊、血、瘀等病理产物,阻滞于经脉则影响精血上荣于脑,在脏腑功能衰退,精血亏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了脑部的失养(供血不足)状态,从而产生“眩晕”等症状,这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所在。
本病倒系一绘图员,缘其颈部长期处于强迫姿势之疲劳状态,故局部经脉瘀滞,瘀久生痰,影响精血上荣,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而现椎动脉型颈椎病之诸多见症。以自拟“清眩舒颈汤”治之。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为主药,配丹参、泽兰以通经活血,葛根、半夏、茯苓、僵蚕、全蝎化痰解痉,合橘皮、旋覆花、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用黄芩以清热,芍药 、甘草之滋阴制亢,解痛。更因其头胀不解,胸网仍然,是以增亳菊花之清头目 消胀,紫苏梗之宽胸利膈。所以诸药相互配伍,有增有减,则肝风息,髓海充阴阳和、晕止、头清、胸宽、胃亦安矣。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